08.26 遠去的伐木工具

曾經幾時,東北山林裡最紅火的日子要數冬季伐木,林區人管它叫“冬運”。說明白了,就是林場人起早貪黑,使盡吃奶的力氣砍伐林木,運出山林的過程。要比一比誰的功勞大,都會自豪地說,當然是伐木工具。如今林區已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雖然伐木工具已經默無聲息地靠邊站,但人們還是經常想起它的好,笑逐顏開地豎起大拇指,誇讚那些曾經被視為寶貝一樣的一件件“法器”,如數家珍、歷歷在目。

最初的伐木工具:大斧

遠去的伐木工具

闖關東人走進東北山林伐木,早期使用的工具是大斧。據《綏稜林業局志》記載,1903年,開始有零星“木幫”進入綏稜林區,在建興經營所附近的黒崴子和躍進林場的八號閘伐木。所謂“木幫”就是由多人自願結合起來的一個個伐木組織,它是時代的產物。對內按照幫規進行統一管理事物,人與人之間的為人處事講究一個“義”字,對外同舟共濟,自保安全。有一種很濃的江湖味道。

那斧刃足有半尺寬,閃爍著雪亮的光,透出寒氣,人們管它叫大片斧,伐木人像珍愛寶貝一樣小心呵護它,平日裡要用帆布包裹著,外人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主人下班後不吃不喝,餓著肚子,也要先磨大斧,兩臂用力推拉,直到磨得亮光閃閃,才罷休。

砍木時兩人一組,每人手握一把大片斧,先確定樹倒方向,然後樹兩邊各站一人,形成對撇,輪動臂膀,你一斧,我一斧地交替砍上、下楂。密林之中,兩條弧線滑動,寒光耀眼,十分威武。同時嘴裡隨著節奏發出“嘿、嘿,嘿、嘿……”的腹音。這是力量的爆發,這是疲憊的舒展。隨著咔嚓咔嚓的響聲,一棵大樹轟然歪倒下去,樹枝、樹冠宛如一把大掃帚從天而降,雪花四濺,煞是壯觀。

大斧砍木效率低,一天不停地工作,每天可砍伐40公分以上林木15棵以上,勞動強度十分大,沒有好的身體,根本幹不了這個活,當時伐木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二人使用的伐木工具:大肚子鋸

遠去的伐木工具

早期東北深山老林,大樹墩子有將近一米高,被稱為“佛爺座子”,跑山人認為它是山神的座位,走累了,也不敢坐在上面休息,否則,就會迷山,幾天走不出來,甚至丟掉性命。這神乎其神的大樹墩子,其實就是大肚子鋸的傑作。

大肚子鋸也叫二人拽,長度大約1.6米,因為中間鋸齒向外突出,形狀像孕婦挺起的大肚子而得名。相傳俄國人修築中東鐵路,來此盜伐林木用的就是它,而後逐漸在東北林區得到普及。上個世紀60年代引進的蘇聯電影中,就有使用大肚子鋸伐木的片段,足以驗證這個說法。

綏稜林區建局後,延續這種採伐方式,一直到1959年才結束。大肚子鋸伐木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樹一邊一人哈著腰,把鋸端平,你推我拉,一來一往地鋸樹,就像流傳於東北地區的兒歌唱詞“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一樣。伐樹時先拉出下楂,下楂有向下傾斜角度的一道鋸口,也有元寶形狀的兩道鋸口,還可用大斧砍出下楂,一般深度要達到樹幹粗度的四分之一,這樣有利於樹順利倒下。然後在拉上楂,到樹木開始傾斜,發出嘎、嘎的叫楂聲,伐木人開始用很慢的唱腔喊伐木號子:“順-山-倒-了!或者是橫-山-倒-了!”提醒旁人樹倒的方位,以防砸傷同伴。語調悅耳悠揚,滿山迴音繚繞,經久不息。

使用大肚子鋸伐木雖然效率高一些,但危險係數大,並且留下的樹根高,浪費資源。

一人使用的伐木工具:彎把鋸

遠去的伐木工具

彎把鋸,透過它奇特的名字,就會知曉,它是鋸把向下彎曲,與鋸身呈45度角,一人操作的伐木工具。聽山裡老把頭講:“9·18事變後,日本人加大對中國東北地區森林資源掠奪,特別是作為戰略物資的軍用木材,成為急需,為了滿足需求,不斷加大采伐量,開始推廣使用彎把鋸伐木。”當時人們管它叫“火鋸”,比現在的鋸身長,可達1.1米多。

全國勞模馬永順,在國家需要木材時期,憑藉一把彎把鋸,創造了一個個伐木神奇,成為林業戰線上的領軍人物。彎把鋸不僅攜帶方便,使用靈活,而且能在高山坡陡、地形複雜的條件下較安全工作。原始林中,大樹漫山遍野,彎把鋸顯得有些單薄,有一定的侷限性,只能採伐徑級小的林木。

彎把鋸有多種型號,最受歡迎的當屬地球牌和林工牌。地球牌彎把鋸是進口日本的,鋸身窄小,鋼口硬,手指一彈能發出清脆響亮的迴音,十分受用。林工牌彎把鋸是國產的,鋸身寬大,鋸木時雖然略顯笨拙,但是鋸口不跑偏,很耐用。

鋸,經常伐木,鋸齒就會磨得發鈍,此時,需要伐鋸才能繼續使用。伐鋸也叫銼鋸,就是把鋸齒銼鋒利了。在林區有這麼一句話叫:“伐木容易,伐鋸難”,林區職工都懂鋸,但沒有幾個人懂得銼鋸,必須請伐鋸師傅幫忙。

林區木材生產實現機械化作業以後,人力伐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彎把鋸轉為家庭用工具,主要用於居民鋸燒柴。

機械動力伐木工具:油鋸

遠去的伐木工具

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綏稜林業局開始推廣使用油鋸伐木和造材。油鋸是依靠油料驅動鋸鏈的動力伐木工具,伐木時兩人一組,一名油鋸手,另一名是做輔助工作的助手。油鋸手伐木時,要先把油門開到最大,在逐漸收回,並且雙手握緊,防止前傾;在陡坡工作時,使用者一定要站立在樹的上部或者側面,確保自身安全。油鋸伐木速度很快,幾分鐘就撂倒一棵大樹,臺班日採伐量可達80多立方米,是人力伐木生產量的10倍。

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油鋸更新很快,型號總體可分為四代。第一代是哈爾濱林業機械廠仿前蘇聯製造的衛星牌油鋸;第二代是上個世紀70年代使用,廣西柳州製造的友誼牌051型油鋸;第三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生產廠家很多,主要有柳州製造猛獅牌85油鋸,以上三代都是高架油鋸。進入新世紀之後使用的油鋸,是現代化程度更高的第四代無高架油鋸,牌子很多。

60年代以後,隨著油鋸、絞盤機、集材機車和運材汽車在林業生產的廣泛使用,實現了在主要生產工序上用機械代替繁重的手工作業,它是林業發展史上一場重要革命,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輔助伐木工具:樹起子

說起樹起子,很多人會認為它與伐木工具無關,其實它是伐木附屬工具,是用來防止夾鋸和起樹的楔子。多種規格和形狀。為防止打楔子時發生反彈現象,要在楔面上刻上花紋。後背旁測有小孔,通常拴紅布條,伐木是高危險的行業,早期有辟邪一說,其實就是為了方便攜帶和醒目。

東北林區的寒冬,灰濛濛的清晨,凜冽刺骨。河裡的厚冰,挺拔的林木被忽升忽降的溫度“折磨”的不時喊出“嘎巴嘎巴”的抗議聲,十分清脆,也十分瘮人。崎嶇的山路上,油鋸手揹著油鋸,助手肩上扛著一把大斧,手提一串樹起子,奔走在山路上。

到了伐區,開始做準備工作,助手揮起大斧,砍掉被伐木旁的雜木,打好安全通道。然後油鋸手開始“突突突”地伐樹,只見鋸末翻飛而出,一會功夫鋸板便深入樹身中。眼見就要大功告成,突然油鋸發出怪叫聲,只見噴煙口冒黑煙,鏈條不轉動,原來是鋸口收縮,把鋸板夾住了。深山老林中林木高大挺拔,直溜溜的不好判斷倒向,經常發生夾鋸現象。此刻,助手走過來,先把小樹起子塞進鋸口,用大斧打入,待鋸口略開啟後,再繼續打入中、大型樹起子。夾楔的位置要適宜,選擇在上楂的中間,可以有效的控制樹倒方向。樹茬口翹起來了,油鋸恢復正常工作,很快樹按照樹起子翹起的方向倒下去。

樹起子雖小,作用很大。它是用外力翹起鋸口,解決夾鋸問題,保障正常工作的,是伐木必備工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百年林業木材生產,一代代伐木人奮鬥不息,伐木工具也更換了幾代。現在林區停止木材商業性採伐,這些工具被放在綏稜林區博物館,在向人們講述著曾經伐木的故事,讓人們回想起林區火熱的伐木場面……

遠去的伐木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