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庫充陳氏:鄉賢世系 泮水留芳

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廣東省則為當代陳姓第一大省。 陳姓本是中原名門望族,宋朝時大批南遷。中山庫充陳氏始祖陳文龍,由南雄珠璣巷遷至香山。陳文龍生有三個兒子 ——陳天倫、陳天覺、陳天敘。陳天倫的子孫後裔居於陵崗,陳天敘子孫居於鴉崗,陳天覺子孫居於庫充、崗背。

庫充陳氏:鄉賢世系 泮水留芳

陳天覺畫像(市檔案館藏)

提起香山縣,香山名賢陳天覺功不可沒。陳天覺(1087-1183),字元英,自幼勤讀詩書。宋紹興八年(1138)參加殿試,博學宏詞,科欽賜進士。南宋時香山隸屬於東莞。紹興二十二年(1152),陳天覺建議改香山為縣,因香山上繳給朝廷的賦稅,運到東莞縣城時,經常遭遇海盜搶劫。朝廷批准,並劃南海、番禺、新會三縣瀕海的地方給香山縣,大大擴大了香山的縣境。陳天覺在主持縣城建設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當時對於縣城選址,陳天覺主張建於石岐山(煙墩山)以東的仁山一帶(其時此地與石岐分開),當時另一個世系大族鄭氏邑紳則建議建於雍陌,雙方一時爭執不下。陳天覺心生一計,提議:“建城必須貴地,地貴土必重,試請秤之。”眾人一致同意。陳天覺命人悄悄先以鐵砂混合石岐的泥土,結果秤土時,石岐的泥土果然重於雍陌的,於是最終定仁山為縣城,“鐵城”一說也由此而來。為此,陳天覺捐糧數千斛以作建城之資。

陳天覺管理香山縣期間,首倡辦學。紹興二十六年(1156),他捐重資於蓮峰山麓建學宮一座,稱為“石岐學宮”。學宮內有孔廟,是舊時學子講讀及應考的地方。由宋至清,它幾度易址、修繕,擴建。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只留下一座泮水橋,被老石岐人叫做“狀元橋”,橋下的洗墨池也被稱為“半月池”。

在封建王朝時期,學宮作為當時香山縣的最高學府,培養了三千多名香山文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也曾經作為中山縣中學的宿舍和學習活動場所。抗戰勝利後它曾是中山縣國民政府所在地。而在人民醫院遷至此地期間,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也見證了中山醫療技術的發展進步。

庫充陳氏:鄉賢世系 泮水留芳

為崇儒興學,陳天覺帶頭捐糧,興建學宮(地址在今人民醫院),為香山歷史上第一座學宮。圖為學宮遺址泮水橋

陳氏一族採用歐(陽詢)、蘇(軾)二體修訂族譜,開啟中國私家修譜的先例,併成為後代家譜的基本定式。族譜詳細規定族譜如何寫、後人如何祭祀、如何娶妻擇婿、家庭成員間如何相處、哪些東西要戒除等細節,代代相傳,昭示後人。

庫充陳氏:鄉賢世系 泮水留芳

庫充陳氏族譜。(市檔案館藏)

其中三條有重要意義:

一是讀書頭等大事,家族傾力扶持。陳天覺自幼勤讀詩書,也十分重視讀書,崇儒興學。在陳氏家訓中,讀書被列為“天下第一等事”。陳氏後人牢記此祖訓,育才興學,蔚然成風。據《僑鄉庫充村史》記載,1916年3月,庫充鄉親陳光慶、陳金齊聯袂返鄉掃墓,見鄉中有些青年無所事事,甚至涉足賭場。他們希望引導家鄉青年好學向上,回埠後便發起集資,為家鄉創辦“閱書報社”。1921 年,鄉親陳熠榮等人商議發動鄉親捐資辦學,成立庫溪學校。

庫充學子,勤學用功,奮發向上,不負鄉親期望。如今,庫充每年都會獎勵考入重點高中、大學及成績優異的學子。 獎學金來自陳氏後人、旅外鄉親陳惠雄。他從2008年起,每年捐資10000元嘉獎學子,並親自回村為學子們頒獎,激發後輩奮發向上。

二是擇偶不以貧富。子孫後代擇偶,娶妻以“賢德”為重;擇婿要注重家庭教養和品德。家人相處,如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相處則要遵循“禮”。不能做出父子傷恩、夫妻反目等事情。

三是厚葬不得奢靡。誰家要舉行喪禮,報喪時一定要依禮制鄭重其事,不能馬虎應付。喪葬應依據家庭情況來辦理,杜絕奢靡鋪張浪費。

陳氏先祖奉勸後人:戒賭,戒訴訟,戒酒。“恭以持己”可遠離禍害,遠離不良賭好,也可遠離禍害。告訴子孫,賭博弊端在於貪心,貪心導致想求贏而不顧輸,沉迷其中,甚至“父母妻之不相保”。與眾人相處要“和以處眾,恭以持已”。態度恭敬,以和為貴。奉勸子孫毋酗酒。醉酒會導致人猖狂傲物,惹禍都不知道,等到酒醒了卻後悔莫及。

正是因為牢記這些祖訓,陳氏後人大多遵紀守法,循規蹈矩,這些家風家訓對於提高個人修養和教化後人都有重要的意義。

文字資料來源:中山市檔案局(館)、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編《齊賢修身 傳承好家風——中山市家風家訓文化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