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這幾句話都記不住,但是最後兩句話記憶尤深,尤其是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鏡頭中,很多人家房間也會掛這麼一副字。

那麼我們經常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以下是在下楊角風的理解,當然,我本凡人,絕對沒有菩薩的覺悟,所以能悟到哪一層,就算哪一層吧,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指出!

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我們首先解釋清楚一個字,那就是“色”字。這個字是不是大家心裡想的那個“色”的意思呢?

在《心經》中,色字其實最貼切的意思應該是人們能辨識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說人要有人相,動物要有動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眾生有眾生的相,還包括聞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們狹隘的認為“色”就是指慾望,或者是顏色、美色、情色等。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虛無的,也就是說,剛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沒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為的認為它是空,如果認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麼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奧的心經啊,我們可以理解成我們所具有的都是執著。比如金錢、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們世間很多人為了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當,或不擇手段,這些都叫執著,如果人執著了,那麼就無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做善事,還是做惡事,都是一場空嘛,我自己內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並不是,這也叫執著,也是沒有達到“色即是空”的覺悟。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說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還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執著。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點點,偏了任一點,都不能說理解到了。

再深一點理解的話,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內在的。比如水,我們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層次的可能是氫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規則運動的。

也就是“色”是客觀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還是波浪的內在是水,總之色和空是分不開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正所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能楊角風還是沒有解釋清楚,因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這裡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楊角風,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別忘右上角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