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心經》都是如何表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道恆無為。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區域都蘊藏著無所不在的能量,自然界的每一角落也都充滿宇宙能量,萬物所生活的環境和那些已知的,以及不熟悉的事物和現象,都在有條不紊的規律之中自行運轉。地球上,春夏秋冬的變化。太陽系中,各個行星與自身衛星的運轉,也包括宇宙外的星系,它們無不在宇宙能量場的作用下相互作用而自行運轉。宇宙能量永遠是虛無的行為方式自行運轉。

《道德經》和《心經》都是如何表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在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宇宙能量。它推動萬物並使得天地萬物都聯結起來,人體是個小宇宙,天地是個大宇宙。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場,且在自己的世界裡發揮著相應的作用。其實任何生命體都像宇宙一樣神奇,生命體是由宇宙能量構成,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 都遵循宇宙能量運動中產生的規律中調和。雖然萬物有道性,也可以依法修煉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但因人而異所達到的層次是不同的。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不相信天道的。因為真正憑實力做到侯王的位置,他更能感悟到宇宙有一股神秘力量操縱著一切。所以老子把根性深厚的人比作侯王。比如各門派成道者,如呂岩,三豐,紫陽仙師祖其根性非常人能比。有根性之人如果能遵照修煉它,人體四肢百骸將自行改變。這種自行改變而出現的行為,能使身體充滿宇宙能量。仙師們修煉到宇宙能量充滿身體的虛無狀態,也叫原始不變的宇宙狀態。如果達到原始不變的宇宙狀態,人就充滿了無限的宇宙能量。晉•孫綽《贈溫嶠》雲:大樸無象,鑽之者鮮。玄風雖存,微言靡演。

《道德經》和《心經》都是如何表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下將自正。身體充滿宇宙能量,這是宇宙不變的原始狀態,是沒有干擾的狀態,這種沒有干擾狀態可以達到安靜,安靜時身體將與宇宙能量相合。元•丘處機詩云:大樸含元氣,無方稟至神。至神通造化,元氣合經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德經》和《心經》都是如何表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觀自在菩薩繼續說“六界”、“六塵”、“六識界”、“十二因緣”、“四聖諦”這些佛教對人的生命構成的基礎理論都是不存在於“空”之中的。注意了,是“不存在於空之中”而不是“沒有的”、“空無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些東西雖然不在於“空”中,但是卻真真實實存在於我們現在的生命境界之中。所以,“空”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境界,是一種認知的狀態,甚至可以說是“事物存在的真實狀態”。而不是“沒有”。而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所有的佛,都是經過了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得見“一切皆空”而成佛的。所以“得見一切皆空”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讓人能夠照見真實的手段。《心經》把所有的原始佛教所說的基礎理論都“空掉”,其實是要說明“無自性”這個概念並不徹底,所以提出了“空”這個概念來將其破除,以讓修行者不執著於這些觀念。“空”——梵文“sunya”,本來是數學上“零”的概念。在阿拉伯數字裡頭,本來是沒有“0”的,“零”的概念來自於印度。把“零”變成“空”移植到討論生命的哲學上,變成了一種存在的狀態。你雖然可以說“零”是“沒有”,但你有不能夠說“沒有零”。所以“零”或者說“空”是一種雙遣兩邊的概念,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簡單來說,《心經》要說的是,觀自在菩薩在“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禪定中,得到了“雙遣兩邊,不落兩邊”的思維境界,所以照見了真實。而這一切,都從哪裡開始呢?《心經》也給了提示,就是從檢討自身的生命構成開始,從反省自己的認知開始。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而不是“照見世界皆空”、“照見宇宙皆空”、“照見萬物皆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