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心经》都是如何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道恒无为。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区域都蕴藏着无所不在的能量,自然界的每一角落也都充满宇宙能量,万物所生活的环境和那些已知的,以及不熟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有条不紊的规律之中自行运转。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太阳系中,各个行星与自身卫星的运转,也包括宇宙外的星系,它们无不在宇宙能量场的作用下相互作用而自行运转。宇宙能量永远是虚无的行为方式自行运转。

《道德经》和《心经》都是如何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宇宙能量。它推动万物并使得天地万物都联结起来,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是个大宇宙。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场,且在自己的世界里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其实任何生命体都像宇宙一样神奇,生命体是由宇宙能量构成,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都遵循宇宙能量运动中产生的规律中调和。虽然万物有道性,也可以依法修炼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但因人而异所达到的层次是不同的。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相信天道的。因为真正凭实力做到侯王的位置,他更能感悟到宇宙有一股神秘力量操纵着一切。所以老子把根性深厚的人比作侯王。比如各门派成道者,如吕岩,三丰,紫阳仙师祖其根性非常人能比。有根性之人如果能遵照修炼它,人体四肢百骸将自行改变。这种自行改变而出现的行为,能使身体充满宇宙能量。仙师们修炼到宇宙能量充满身体的虚无状态,也叫原始不变的宇宙状态。如果达到原始不变的宇宙状态,人就充满了无限的宇宙能量。晋•孙绰《赠温峤》云:大朴无象,钻之者鲜。玄风虽存,微言靡演。

《道德经》和《心经》都是如何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下将自正。身体充满宇宙能量,这是宇宙不变的原始状态,是没有干扰的状态,这种没有干扰状态可以达到安静,安静时身体将与宇宙能量相合。元•丘处机诗云:大朴含元气,无方禀至神。至神通造化,元气合经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德经》和《心经》都是如何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自在菩萨继续说“六界”、“六尘”、“六识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佛教对人的生命构成的基础理论都是不存在于“空”之中的。注意了,是“不存在于空之中”而不是“没有的”、“空无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些东西虽然不在于“空”中,但是却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现在的生命境界之中。所以,“空”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一种认知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没有”。而后,“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所有的佛,都是经过了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得见“一切皆空”而成佛的。所以“得见一切皆空”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人能够照见真实的手段。《心经》把所有的原始佛教所说的基础理论都“空掉”,其实是要说明“无自性”这个概念并不彻底,所以提出了“空”这个概念来将其破除,以让修行者不执著于这些观念。“空”——梵文“sunya”,本来是数学上“零”的概念。在阿拉伯数字里头,本来是没有“0”的,“零”的概念来自于印度。把“零”变成“空”移植到讨论生命的哲学上,变成了一种存在的状态。你虽然可以说“零”是“没有”,但你有不能够说“没有零”。所以“零”或者说“空”是一种双遣两边的概念,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简单来说,《心经》要说的是,观自在菩萨在“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禅定中,得到了“双遣两边,不落两边”的思维境界,所以照见了真实。而这一切,都从哪里开始呢?《心经》也给了提示,就是从检讨自身的生命构成开始,从反省自己的认知开始。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不是“照见世界皆空”、“照见宇宙皆空”、“照见万物皆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