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透視|“塔尖”上的城市

透視|“塔尖”上的城市

當下,中國已經步入城市社會,城市精神對於城市和地區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四個自信,落實“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自貿區戰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事實上構成了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也對重塑城市精神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

國家中心城市是現代化的發展範疇,是居於國家戰略要津、體現國家意志、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躋身國際競爭領域、代表國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2005年,當時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首次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概念,它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的城鎮體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為全國城鎮體系金字塔的“塔尖”。

此後逐步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視野的分別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在中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

北京:首都人民的精神財富

2011年11月2日,經過18個月的精心醞釀和290萬餘首都市民投票,由“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四個詞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語向社會發布。

“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的精神財富,反映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時“北京精神”又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性,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升與昇華。

“愛國”作為“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北京精神”的第一要義,彰顯了“北京精神”的高度,深刻反映了北京作為首都講政治、顧大局、樹正氣、重奉獻的市民風貌。北京有著愛國的光榮傳統,從“五四”運動、“七七”事變到開國大典、迎接香港和澳門迴歸,到抗洪抗震救災、申奧行動與奧運會成功舉辦,都是北京人愛國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北京人心繫祖國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新時期,北京人的“愛國”就是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理性愛國,把對祖國的滿腔熱情轉化為振興中華的強大力量。

“創新”作為“北京精神”的精髓,體現了“北京精神”的活力,是北京推陳出新、繼往開來、不竭發展之源。創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與動力。沒有創新,人類社會就沒有進步與發展,只能是死路一條。北京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從周口店“北京人”的智慧到“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再到今天北京正邁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都無不體現北京市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創新給北京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包容”作為“北京精神”的特徵,體現了“北京精神”的大氣與睿智,博大胸襟和非凡氣魄。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地域風格。北京精神的“包容”既有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寬廣胸懷,又有雍容大度、和諧共生的心態與氣度。2008年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充分展現了北京有容乃大的風采與魅力。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時代,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更需要包容的智慧。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進程中,要善於吸納和借鑑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使北京更具凝聚力和吸引力。

“厚德”作為“北京精神”的品質,是“北京精神”的靈魂,體現了北京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北京歷史文化悠久,有著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不同歷史時期、眾多民族的優秀文化的交融賦予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培育了北京市民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新時期的北京不僅傳承了北京的尚禮、厚道、助人等優秀的厚德風範,而且與時俱進,增添了新的內容。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北京市民的厚德注入了時代氣息。

“北京精神”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主線,正是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對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的熱愛,才賦予了北京人奮發圖強、勇於創新的精神,賦予了北京人包容博大的胸襟,賦予了北京人崇禮厚德的品質。“創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它給“北京精神”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愛國”不是停留在空談,而是落到了實處,使“包容”與“厚德”有了強大的動力支撐。“包容”和“厚德”是“北京精神”的特徵與品質,它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展示了“北京精神”的寬度與厚度,使“愛國”更具時代風采並恆久永續,使“創新”富有世界眼光和道德的堅守與責任。

透视|“塔尖”上的城市

上海: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6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後發表題為《弘揚“上海精神” 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組織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強勁合作動力,根本原因在於它創造性地提出並始終踐行“上海精神”,主張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當今世界,國際關係民主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上海精神”,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破解時代難題,化解風險挑戰。

習近平強調,“上海精神”是我們共同的財富,上海合作組織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繼續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上合組織之所以能在各個領域不斷取得新成就,成為影響地區乃至全球格局的重要區域性國際組織,與其一貫秉持“上海精神”密切相關。成員國始終遵循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原則,努力促進成員國在政治、經濟、安全和人文等領域深度對話與合作。

早在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時發表的《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便把“上海精神”作為本組織發展的基礎和“靈魂”。在此基礎上對本地區各領域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為成員國多邊框架內合作打下堅實法律基礎。為消除成員國多邊合作阻力和障礙,該組織既出臺了《上海合作組織長期睦鄰友好條約》這樣的政治宣言,也出臺了類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這樣的具體指導文件。

2013年9月13日,在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弘揚“上海精神” 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積極倡導弘揚“上海精神”。中方還在峰會上宣佈成立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開啟了上合組織發展的新階段。

2015年7月10日,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發表了《團結互助 共迎挑戰 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實現新跨越》的重要講話,並首次在峰會上提出堅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區“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這次峰會還出臺了一系列新文件,構建了促進上合組織發展的一系列新機制。

2016年6月24日,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塔什干峰會上的《弘揚上海精神 鞏固團結互信 全面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合作》重要講話指出,上合組織成立15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開創性倡導和踐行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

2017年6月9日,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習近平在峰會上指出,“‘上海精神’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是本組織發展的保證。”另外,此次峰會正式吸納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成員國,實現了上合組織歷史上的首次擴員。

回顧這些年來上合組織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海精神”已經深深植根於該組織發展的全部內容和所有領域,是上合組織得以成功走到今天並不斷擴大影響力的基礎,也有力證明了“上海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

改革開放40週年,在上海勇當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新徵程上,弘揚和踐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顯得更加重要。

近年來,隨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上海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市民文明素質與城市文明程度均有了顯著提高,16字的城市精神不僅見諸街頭巷尾的宣傳標語,也更加深入人心。

“讓城市精神和廣大市民融為一體,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彰顯上海精神特質、增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圍繞推進市民修身行動、培育先進典型、營造文化氛圍、倡導文明風尚、深化創建活動,上海讓城市精神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走進了每個市民的心中。

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站在新的開放起點上,上海以開放姿態接納全球人才,城市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從思想引領做起。著眼鑄魂塑魂、立根固本,上海深化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有力強化了全市幹部群眾的理想信念,通過深化“我們的節日”等活動內涵,大力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還策劃推出一批系列公益廣告,營造文化氛圍,彰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偉大成就和上海城市精神的豐富內涵。

透视|“塔尖”上的城市

西安:打造“城市新IP”

西安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內陸城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是關中天水經濟帶的核心城市,同時也是內陸對外開放的新高地。雖然擁有這麼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於長期以來地處內陸的地域差異,一定程度上,使得這個城市與武漢、成都、重慶等全國其它一些大城市有了差距,近年來,西安加快了追趕超越步伐,正加速奔跑起來,向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一座偉大的城市,必有偉大的精神;國際化大都市,必有強大的軟實力支撐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硬科技之都、軟件名城、創新創業之都、國際美食之都、博物館之城、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在開放包容的改革氛圍中,曾經古老而靜態的西安,正在用一個個“城市新IP”和一個個“西安現象”,接受世界的重新審視。驚豔,由此呼之欲出。

“求實務實,開明開放,包容寬容,創業創優”的城市精神,在西安落地開花,構成對人才強大“西引力”的最佳佐證。

培育“求實務實,開明開放”的城市精神,體現於廣納民意的誠摯態度上,也流露於直面短板、虛心求教的勇氣之中。讓視野跳出“城牆”,一年多來,西安市先後邀請了先進城市政府工作人員、優秀企業家代表、各行各業專家學者講課,組織全市黨政機關幹部進行中心組學習,力度空前。讓步伐走出“城牆”,西安實施了幹部掛職計劃,2017年選派百名幹部赴成都、武漢、杭州、南京、寧波、蘇州、溫州、崑山等市掛職,拓寬視野、更新觀念。這是西安歷年來外派掛職幹部人數最多、所涉省市範圍最廣的一次。

培育“包容寬容,創業創優”的城市精神,展現於轉變觀念的不斷學習創新間,同樣聚焦在對於外來投資者和人才的親商、安商、愛才、重才中。從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到招商引資的多頭並進;從“首屆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首屆全球程序員節”在西安相繼召開,到“23條人才新政”和多項政策措施不斷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從大力發展“大學生創業經濟”“校友經濟”“院士經濟”“院所經濟”“教師經濟”等五大創新創業經,到用“國際視野”“開放精神”詮釋一座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嶄新精神……

經濟的發展推動這座城市的成長,加速匯聚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讓更多胸懷夢想、敢想敢闖敢幹的創業者在這座城市找到歸宿。西安這座獨具魅力的十三朝古都,在對“城市精神”的營造中,以前所未有的改革鼎新之舉吸引世人目光,展現出新時代的勃勃風姿。

好似巴黎的鐵塔、東京的櫻花、上海的黃浦江畔,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城市的“標誌IP”。西安,十三朝古都,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城市,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兵馬俑、大雁塔似乎概括了來到這裡的全部意義。然而如今,這裡也在深邃而深沉的文化積澱之上,釋放出更耀眼的全新姿態。

2017年年底,在“硬科技”概念的誕生地西安,全球首屆硬科技創新大會拉開帷幕。來自美國、德國等世界各國的“硬科技”領域代表和阿里巴巴、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領軍人物齊聚西安,共繪全球“硬科技”發展藍圖。人才濟濟、後勁十足,聚合諸多極具特色的軟件服務業聚集區,同樣讓西安被IT從業者傾心——2017年11月,“首屆全球程序員節”在西安舉行,中外軟件精英、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真知灼見,助力大西安建設中國軟件名城。

著力塑造大氣包容、現代時尚的新西安城市形象,創新創業之都、硬科技之都、梨園之都、“西安年·最中國”、“春滿中國·醉西安”等一個個“城市新IP”在這座古老的城市呼之欲出。2018年新年前夕,西安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授予“國際美食之都”稱號,大量新媒體載體,更助力大西安成為“網紅”城市。

2018年“五·一”假期,西安共接待遊客1014.56萬人次,同比增長69.05%。

近年來,西安城市氛圍的愈加美好,還存在於城市風尚發生變化的細微之處。比如一個小小的“車讓人”,就展現了“愛人者,人恆愛之”的古都新風和城市情懷。“車讓人”只是文明大西安的一個縮影。在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進程中,西安人用拼搏之姿跑出了加速度,更在開放包容的改革氛圍中,用文明開放的態度塑造出充滿社會正能量的城市精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動家庭、家風、家教建設,深入推進“尚德西安”建設和開展“西安好人”“最美西安人”評選……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承載。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浩瀚的古蹟遺存,讓這座城市同樣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佈局“兩軸一帶、四心六區”,眼下,西安正成為“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博物館之城”。在西安,各種與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實景演出、文創產品相結合的創新創意,正在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各具特色的公眾教育與體驗活動,彰顯了博物館在社會服務、公眾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推動西安博物館事業蓬勃健康發展。

透视|“塔尖”上的城市透视|“塔尖”上的城市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