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最後的棒棒》紀錄片背後反映的是什麼,你怎麼看?

榕禪山人


這部紀錄片,我不知道回答的人裡面,是不是真的都看過,但我是真的看過的,但沒有看完,只看了其中的一到兩集和一些零碎的片段。但我覺得已經夠了。

這樣一部紀錄片,我們甚至根本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誰,他是什麼背景,紀錄片本身,那些人和場景,還有那些事,已經足夠打動你了。

我看的有一集是講老黃病了,回到女兒家裡治療。

女兒在廠裡上班,本身就非常辛苦,收入微薄,但回到家還要照顧父親,帶他去做物理治療。

有一個細節,老黃在裡面治療,坐在診室外面椅子上的女兒,睡著了。

隔著鏡頭,都能看得出女兒是一張蒼白的臉,沒有血色,她真的太累了。

在西北打工的女婿回來了,一回來就開了好幾十公里的摩托車去給岳父找偏方。

女婿是請的一個星期的假,在返回工地的那個晚上,兩夫妻坐在一起聊天,老黃的女兒,情緒崩潰了,開始各種抱怨。而女婿一直在試圖解釋什麼。

這一切,在房間床上趟著還沒睡的老黃,都聽到了。鏡頭對準了他的臉,看到的是一臉的茫然,無奈,還有心疼。

另外一集是講河南的,河南是一個人,一個境遇比老黃要差得多的棒棒,他連身份證都沒有。

河南交不起房租,大年三十,房東上門催租。男房東看得出是不忍心的,但女房東並不這樣看,叫喚著“再不交租就搬走”。

面對這種催促,當鏡頭對準河南時,你能看到他笑容裡的手足無措。

河南飯量很大,他曾受僱於一個大排檔,老闆每頓都要給他準備一大盤白飯和一大盤菜。紀錄片拍下了他整個吃飯的過程,兩大盤的量,最後真的給他吃幹吃淨。對於河南的飯量,老闆覺得是好事,說他在檔口裡吃,客人看到,這也是一種宣傳。

然後就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了。

老黃身體稍有好轉,就重新回到那條巷子了,自力巷。看片子的時候,當我看到這條巷子的名字,不知道為什麼,它給了我一種很強的宿命感。

這次回來,為了多賺點錢,老黃打起了“歪主意”,這個“歪主意”,不過是將原本要運到一個特定地點的廢品雜物,他和另外一個棒友將它們運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倉庫”。說是倉庫,其實是一個潮溼骯髒的廢棄樓梯間。

就是這麼點“歪主意”,他們幹起來也不順利,可能是因為太過於緊張,也可能是沒有經驗,過程中,老黃還跌倒碰損了手腳,得不償失。

對於這次“歪主意”,老黃總結了一句話:像我們這樣的人就是沒有做“壞事”的天賦。

這句話給我的震動好大,它跟“自力巷”這個名字一樣,充滿了宿命感,充滿了一種對生命的吶喊和無奈。

同樣的,與老黃幹“歪主意”的那個棒友。他收到了一張假100。我看的有關他的那個片段裡,記錄了他“騙”客人的整個過程。

一個“騙”字,好像把他放在了一個強者的位置。而事實上,在這個過程裡,他還是被教訓和施捨的那一方。

好不容易接了一個活。幫客人把東西擔到了門口。客人給了他一張100。他拿住了。然後把那張假的拿了出來,跟客人說,她給的100是假的,要換一張。

客人是個女的,看樣子和穿著生活條件應該不錯,而且看上去人也精明。

女客人不承認,一開始情緒很激動,一味地說,怎麼可能,不可能的。

老黃的棒友就這樣站在那,杵著,歪著頭,一眼都不敢與女客人對視,腳是光著的,看上去,就像一個受了驚的小朋友,像一隻驚弓之鳥。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的這個狀態,女客人語氣和態度逐漸緩和了下來,她依然不承認自己給出去的是假幣,但她還是給了老黃的棒友另外一張100。

老黃的棒友,順利換掉了那張假100,但他一點都不開心,併吞吞吐吐地對著鏡頭說出“騙人家不好,唉”。

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的底色,沒有刻意的醜化,也沒有刻意的美化。它真的只是在記錄。

《最後的棒棒》,讓我們看到了棒棒這個群體的生活,心酸,無奈,唏噓。

給我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因為看的時候,我會一直在想,如果,導演把鏡頭對準我們和我們的生活,看起來,跟這些棒棒的會有不同嗎?

我覺得不會比他們好到哪去。為什麼《最後的棒棒》看哭了這麼多人?大概原因就在這裡,我們都在這個片子裡看到了自己。

《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它好的地方,並不只在於記錄了“棒棒”的這個群體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對社會底層的展現。它的鏡頭非常深刻而且細節,它的畫面是冷峻甚至於冷血的。只有那些插進去的旁白,還能讓你感受到一點點的溫度。這大概就是導演的良心吧。

像今年網上開始出現一種聲音,這種聲音說,想不明白,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願意開那麼遠的摩托回去過年,還大人小孩的,這麼冷,這麼累,這麼危險,何必要受這個苦,遭這個罪呢?或許,發出這種聲音的人,可以看一看這部《最後的棒棒》,也許,他們也會重新擁有導演這樣的良心吧。

很多這樣的記錄片,其實很多到最後都會拍成或者剪輯成“散文”,在一個主題下探討某個話題,自己把自己框住了。但《最後的棒棒》沒有,如果它是一幅畫,這幅畫是沒有收筆的,這個與這片土地當下的狀態其實就很吻合,因為,時至今日,我們這片土地雖然看到了幸福在前面向我們招手,但其實我們是沒有退路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配得上很高的讚譽。

撒貝寧和樂嘉他們有一檔綜藝節目曾拿棒棒做過一期主題,事實上,真實的棒棒遠沒有樂嘉這張照片裡展現的那種幸福感:


陸以外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與其說“反映的是什麼?”,不如說“記錄的是什麼?”

當我們評論一篇小說,一部電影時,常常會聽到/看到這麼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紀錄片往往具有紀實性,而《最後的棒棒》又是一部高度紀實的紀錄片。所以,在我看來,《最後的棒棒》不太算是藝術的創作或再創作,它是“來源於生活,又小於或等於生活”。

說它“等於生活”

是因為它在記錄生活,生活是幾月幾日,拍攝進程也只能是幾月幾日。

它跟文章/小說/畫畫等不同,靈感來了,奮筆疾書,思如泉湧,不吃不眠,有可能短時間內就能創作完成,但是《最後的棒棒》不能。

就比如:如果是小說,自力巷的拆除時間,完全由作者假設,可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自力巷的拆除時間具體會是在幾月幾日,何苦不知道,甚至連房東大石也是心裡沒底。

說它“小於生活”

是因為這部紀錄片拍攝了一年,就如我在悟空問答,另一個關於《最後的棒棒》的相關問題中所提到的——一年有365天,可是這部紀錄片只有13集,一集只有30分鐘,13集總共也才390分鐘。

如果去掉片頭片尾(主題曲),那這部紀錄片實際好像只有360分鐘,它並不是365天的全記錄,如果是全紀錄那就變成了——你不是在看一部紀錄片,你是在看“視頻監控”,如果不能快進,你需要看365天,才能把這部紀錄片看完。

那這個觀看過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瘋掉,所以說它雖在記錄生活,但又“小於生活”。

記錄了什麼?

1、如果沒有《最後的棒棒》

那麼重慶將會少一份珍貴的“城市影像”,將出現一段“城市記憶的真空”。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源遠流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有“史書的記載”,一部部的史書就如“國家記憶”、“民族記憶”,炎黃子孫,以及炎黃子子孫孫們,才會有“集體記憶”,才會因國家強盛時,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因國家衰敗時,會有一種強烈的民族危機感。

跟國家記憶、民族記憶類似,一個城市也需要“城市記憶”。

《最後的棒棒》雖不說是完美,但如果沒有《最後的棒棒》,會有多少人知道,繁華的解放碑附近,竟然還有這麼一片“羞於展示的城市區域”,就如何苦在片中所言,就像是“美麗渝中一個正在流膿的傷疤”。

雖然還沒有去過重慶,但是學了這麼多年的歷史、地理,看了很多關於重慶的影視劇《山城棒棒軍》、《瘋狂的石頭》等,都沒有讓我對重慶有如此直接、直觀、深刻的認識。

如果沒有《最後的棒棒》,會有多少人知道/記得重慶的城市街道體系中,還有幾條名叫——自力巷、五一路、正陽街......的街巷。

也許,會因為這部紀錄片,重慶本地人,會想親自去這幾條街看看,就如香港電影《歲月神偷》播出後,喚起了很多港人的“童年記憶”、“城市記憶”,會去現場看看。

2、如果沒有《最後的棒棒》

那麼,大多數人,都只知道重慶有一個群體叫“棒棒”,有一種職業叫“棒棒”,有一部電視劇叫《山城棒棒軍》,但卻可能沒幾個人能叫出幾個“姓誰名誰”的棒棒名字,哪怕只是綽號或稱呼,就如——老黃、老杭、老甘、老金、河南、大石、老楊頭......

我想人都傾向於輕易記住形象、直觀的人或事,對抽象的概念、詞彙容易忘記,甚至費解。

老黃、老杭、老甘、老金、河南......這些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沒有《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的“加持”下,在沒有看這部紀錄片之前,也許“你我他”在重慶街頭,看到片中這幾個真實的人物時,很多人恐怕也會“嗤之以鼻”的看待或對待他們。

畢竟,“網民從來都熱血,路人從來都冷漠”。

只是,在看了《最後的棒棒》之後,當你在重慶街頭,再次看到棒棒時,也許會多一份親近和尊重。


零零候鳥


最近上映了一部電影,

《最後的棒棒》。

當時看完一個介紹,

是往比較輕浮的方向介紹的。

配的圖是這樣子的:

並且加上推薦語,

感覺你很可能會因為賣相而拒絕它,但是你絕對不能。

而在還沒有看影片之前,

我先找來了13集的紀錄片來看,

看完以後,

我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說“賣相不好”。

就像你能說勞苦民眾的賣相不好嗎?

你能說賺血汗錢卻堅守內心規則的人賣相不好嗎?

這部2015年的紀錄片豆瓣評分9.7,

絕對是紮紮實實的評分。

如果你注意開頭,

會發現這個不到一秒鐘的字幕,

似乎是帶有一些不好意思,

所以這一個介紹只是沒有任何存在感的閃過了。

“正團級轉業軍官當棒棒。”

而這部紀錄片之所以給人的心靈帶來如此大的衝擊,

讓人多次忍不住打心底裡面感動落淚,

我想應該是因為大家心裡都存有善念,

善良的人都是一樣的。

或許,這些人也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我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感慨,

也是因為看到了紀錄片中勤勤懇懇,

那麼有尊嚴的活著的老黃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爺爺和外公。

我們絲毫不覺得這個紀錄片的做作,

因為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人就是剛當兵轉業,

體驗一下生活,

但是這次生活卻體驗得太過於沉重。

如果不是因為曾經當過兵,

估計也很難有人真的能受得了這種苦。

去體驗這種生活的同時,

記錄下來給我們大家看,

在我們國家還有這樣一群人,

以這樣的生活方式存在著。

那麼棒棒究竟是什麼?

這估計只有四川重慶一帶的人才會知道,

我們生活在祖國南方或者北方的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

在重慶,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爬坡上坎,

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

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 ,

沿街遊蕩攬活,

他們來自農村,

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

被重慶市民稱為“棒棒軍”。

這位軍官跟著師傅老黃學習當棒棒,

替人搬東西幹活。

師傅老黃教導他棒棒不能隨便放在身前,

這樣會被人誤以為是叫花子,要飯的。

一定要鄭重的背在背上。

老黃對於棒棒和乞丐之間的區分,

有著近乎執著的追求。

依靠自己體力掙得血汗錢維持自己的是尊嚴,

而向人伸手討要則是毫無尊嚴。

儘管替人挑一趟重擔只有10塊錢,

而隨著快遞小哥各種搬家貨運越來越多,

棒棒們有時候好幾天都沒有開工,

老黃在街上看到乞討的人還是會慷慨解囊,

而乞討的人也不願意收,

同樣處於社會底層,

乞討的人大概也是很善良的,

不願意收老黃的血汗錢。

老黃說他不懂得什麼職業操守,

當有時挑著貨物與僱主走失了之後,

他堅持在原地等,

一等就是半天。

沒等到人實在沒辦法才去警察局,

因為去了警察局就很可能沒了工錢。

去了以後還差點被當成是偷竊自首。

第二次,

他在原地等僱主,

恰好僱主也去報了案,

僱主見到他大呼好人,

給了老黃100元錢做為感謝費用。

老黃堅持只收30,找了70給了僱主。

20元是自己的工費,10塊是等了半天的辛苦費。

該收的就收,不該收的一分不多收。

這就是老黃的“職業規則”。

也遇到僱主比較坑的,

想要少給錢,

老黃怎麼都不能同意,

即使是隻少給幾塊錢,

老黃也要爭奪回來,

因為這是他靠出賣力氣掙得的,

這是他該得的。

老黃說,掙血汗錢如果僱主給的少了,

晚上睡覺都會不踏實。

……

作為學徒,

第一個月這個小夥子按規矩掙得的錢都歸黃師傅,

而第二個月同工同酬。

於是第二個月開始,

一起掙得第一份工資10塊錢就趕緊拿過去要跟小夥子分,

小夥子推說月底再算,

月底了兩個人推推搡搡,

老黃怎麼都不願意拿不是自己的那一份,

小夥子也不忍心了,

他覺得如果不拿自己的這一分錢,

就是對老黃出的體力活的不尊敬,

也是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的不尊敬。

……

後來這一群住在自力巷53號的棒棒軍一個個都開始轉行了,

我想《最後的棒棒》不僅僅是對這一行業的記錄,

也是對我們內心底線,和尊嚴的記錄。

什麼是該拿的,什麼是不該拿的。

原來踏踏實實賺錢,也是尊嚴的體現。

像肩上那根棒棒一樣,

這種尊嚴來得也太過於沉重了。

[小青蛙看電影,呱呱呱


小青蛙看電影


理解“重慶棒棒”的9個關鍵詞

“棒棒兒”,指的是在重慶扛著一根竹棒(俗稱“硬頭黃”的楠竹)、靠體力勞動支出、以從事人力搬運為主的零散搬運工。與農民工相比,“棒棒”的年齡偏大,以男性已婚男性居多,主要來自重慶各郊區縣、四川部分區縣等。

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秦潔,在《重慶“棒棒”——都市感知與鄉土性》一書中,探討了“棒棒”身上的鄉土性,並通過大量生動的訪談資料,帶我們瞭解“棒棒兒”的喜怒哀樂。

以下為從書裡梳理出的,理解“棒棒”的九個關鍵詞。

苦力

明末清初,重慶城區各片區的人力運輸,主要歸當時的“王爺會”“土地會”等神會組織管轄。清光緒年間,重慶出現了九門八碼頭力幫,向官府租下碼頭運營權,取代神會管理人力運輸。因為當時處於前工業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力搬運通常與特權、霸權相結合。

幫會的出現,使得敲詐、搶生意、打架等亂象紛紛出現。因此,1938年,重慶市政府對運輸行業進行整頓,改組各力幫,組成運輸、提裝、駁船、渡船四大職業工會。1949年後,成立了碼頭臨時管理委員會,實行“三統一”(統一承攬、統一調配、統一運價)管理運輸市場。隨後到1982年,人力運輸多以全民、集體的形式發展。1983年後,為搞好經濟,才鼓勵發展個體人力運輸。

“棒棒”,作為一種人力運輸的職業,便是苦力行業的延續。

打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打工”便成為中國農民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打工”是一種潮流,也是他們“長見識、在感知都市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都市的過程”。

在“棒棒”這一群體內,有的是剛從農村來到城市就做起了“棒棒”,有的則是在嘗試過多種打工經歷,比如進工廠、上工地等,之後選擇當“棒棒”。這種選擇,是他們“在對自我都市謀生能力以及家庭需求的綜合考慮下,做出的高度能動性的理性的謀生選擇”。

在他們看來,當“棒棒”也是打工。

稀奇

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說過,與農村生活相比,大都市引起了有辨別力的動物——人類更多的注意。

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的“棒棒”,面對都市環境的刺激,常常感嘆稀奇、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尤其是作為現代化都市符號的建築物、高樓大廈,首先成為“棒棒”感興趣的事物。在初次與城市接觸的過程中,“棒棒”有了城鄉社會差異的感知。這些差異以及差異導致的不適應感,等待著“棒棒”在之後的生活中慢慢調整。

“我從來沒有見過輪船,到重慶看到後稀奇得不得了,但是我想,這是鐵做的嗎?像個大房子,怎麼不沉下去?”

“一天坐在這兒車多,很鬧,剛開始來不習慣,慢慢就習慣了。想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坐,但又守不到業務,還是要在這兒坐起才有人喊你。鬧起很不舒服。”

身體

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曾明確指出了身體作為工具性存在的事實:身體是人第一個、也是最自然的工具。

在“棒棒”自己看來,他們的工作就是“下力”。“在這個意義上,‘下力’的身體既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又是體驗‘痛’、體驗‘累’的物質性存在。”所以,身體經驗,對於“棒棒”來說至關重要。

“棒棒”的行頭很簡單,通常包括一根“棒棒”、兩根繩子。他們要練就抬、挑、扛、託、背、走路等身體化的技術。這就使得他們不只是靠身體的蠻力,而更多需要巧力,將物質性身體轉變為“有經驗能力的身體”。

“我們“棒棒”幹活,人不夠就要喊。人在包包頭(衣兜裡)裝起的。就像孫悟空,從包裡拿出來一吹,人就出來了。”

很多業務需要“棒棒”合作才能完成,這就需要“棒棒”之間進行邀約。“喊”,正是對邀約合作的概括。忙不過來,就得互相喊人。至於“喊誰”、“不喊誰”這些問題,又牽涉到對關係的微妙拿捏。“棒棒”會根據血緣、親緣、地緣、業緣等進行排序、決定人選。這種“喊”是建立在個人情感、互利價值等,摻和了感性和理性的判斷。而如果遇到了業務,卻喊不到人,又成了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

“我包的活比他們要大些,每次喊他們去都掙得到錢的,所以我說什麼他們都聽。我們在一起不管找多少錢都是平均分,久而久之,在他們中間就有威望了。我也有榮譽感,像煙都要遞給我。”

“喊人要喊有利用價值的噻。沒得利用價值的喊起幹啥子嘛?他如果不回報,我只是付出沒得回報,我肯定不會再喊他。陳國偉這個做活路還是有點老,偷奸耍滑。但我是欠他的,要回報別人噻。”

“坨”在西南官話中,是對一群人的統稱。“棒棒”在日常用語中,常用這個字來稱呼他們所在的群體。一般來說,“坨”不是指為了完成一項業務臨時組成的“棒棒”群體,而指的是經常在一起幹活的人群。而且,“坨”的範圍通常和“地盤”重合。

“小龍坎霧都大廈有一坨,二三十個人;國美電器門口有一坨,有二三十個;石小路二路車站有一坨,十幾個人;空軍招待所、水泵廠有一坨,那邊最多……”

因此,“‘坨’是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結合體,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與劃界標準相關的一種共性認識。”但這種群體劃分,又不像“地盤”或者更官方一點的行政劃分那樣嚴格,“坨”的分類其實非常模糊。因為這裡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牽涉到“棒棒”對所在群體的認同感。

羞辱

“我們農村人看到那些人,都要走遠點,惹不起,我讓得起。實際上每件事情(東西)都出自農村人手頭,像城市建築都是農村人建的,城市人哪樣會做嘛,他倒還看不起農村人。這麼多年,最大的感想就是多掙兩個錢超過他,才不會被人瞧不起。”

“棒棒”有著敏感而強烈的身份意識,在都市裡常常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個體。這種自卑感,既來源於“棒棒”的鄉土生活經驗,也來自都市中遭到排斥、歧視的經歷。秦潔將“棒棒”受到的侮辱,分為身體汙名、道德汙名和能力汙名三個方面。

身體汙名,即覺得“棒棒”髒兮兮的,甚至認為他們影響了市容。道德汙名,即將“棒棒”看成小偷小摸,認為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有著某些道德問題。能力汙名,即認為“棒棒”很狡猾,漫天要價,與一般概念裡樸實的農民完全相反。

而遭到羞辱後,“棒棒”多以“忍”為應對措施,這種“忍”又是無奈、被迫的。當然,他們也會轉變思維,通過反唇相譏的形式予以反駁,從而達成心理平衡。

“瞧不起我有啥子嘛?在這個地盤,你再有錢都要喊我給你搬。”

“過後,有活他還是要喊到我。我以為他不喊我耶!”

擺龍門陣

“我們在這兒沒得孤獨的感覺,久了大家都混熟了。在一起擺龍門陣,好耍得很,時間也混得快。反正有活就去做,沒事就聚在這兒耍。”

“沒做活路的時候一般都在聊天。我們聊天話題多得很,隨時都在轉變。第一談搞錢,如哪個找錢最多。第二談女人。”

“棒棒”在沒有活幹的時候,打發時間的方式主要是和同行“擺龍門陣”、吹牛。因此,擺龍門陣是他們緩解身體疲勞,也是消除內心煩惱的一種方式。在生活中,他們可能缺少傾聽者,而同行之間的平等,會產生苦中作樂的感覺,最後獲得某種身份認同。“棒棒”之間的交往、相處,是相對自由且樸素的,同行間的患難之情就此產生。

“像做了大業務,高興,我們還是要到大館子吃飯。每個人都扣二十塊錢去吃飯。還是有捨不得的,就不去。吃了還請人唱歌,三塊錢一首,一人點一首。”

“去年過年我要是不回農村,我們就一起過年。一個人拿幾十塊錢,‘私章(王明高)’、‘伊拉克’(鄒忠超)、楊軍娃(楊軍)都要參加。尤三娃(尤光權)、滿娃(程澤貴)不得幹,他們捨不得前,我起碼喊得了(能約)十幾個人去。”

自由

“棒棒”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打撲克、抽菸、吹牛,已經成為重慶街頭的一大景觀。在他們看來,這份生計很自由,很好耍。他們甚至對這樣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某種偏好,對於工作和休息時間,他們都有更多的自主性。

“我一天找一二十塊錢沒人管我,我要做也無須跟別人說,我要來也不需要跟別人打報告。總之一句話,自由。”

“進工廠時間很長,這個耍起時間混得快些。”

而在秦潔看來,這種自由的生計方式“有助於他們在都市生活中最大可能地避免受到現代生活節奏的影響和制度的束縛,維持與鄉土生活相對接近的生活方式”。


紡鄉記


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不知道大家仍然記得紀錄片中的一個個細節呢?然而這部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為什麼最近這麼火?縱觀其紀錄片,其背後真實細緻地反映了當今中國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最後的棒棒》,“一根木棒,一捆麻繩”, 記錄了重慶解放碑自立巷,一群棒棒們的酸甜苦辣和真實人生。

獲獎情況

最近在德國法蘭克福的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日舉行頒獎典禮,德國導演延斯•尚策執導的紀錄片《美好人生》摘得最佳長紀錄片獎,並且中國導演何苦的《最後的棒棒》獲最佳短紀錄片獎。此前,經初評,共有中國在內等國家和地區的38部紀錄片入圍競賽單元。最後,中國的紀錄短片《最後的棒棒》獲得一致肯定,金樹國際紀錄片節顧問普雷恩認為:“該片運用高水平的拍攝技術和獨特的敘事方式,真實細緻地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給評委們留下深刻印象。”

對於《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有話要說

目前《最後的棒棒》是我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該片中由重慶“棒棒”何苦通過親身經歷拍攝而成的。一根竹棒,一卷粗麻繩,一雙膠布鞋,何苦每天都帶上自己標準的“棒棒裝備”,站在重慶最繁華的解放碑商圈等待“生意開張”。但讓人驚訝的是為何他會放下鋼槍,拿起棒棒?何苦說“這是他另一種追夢的方式”。

紀錄片中的幾個淚點

淚點一:老黃下水道里撿鐵勺

在《最後的棒棒》的一個鏡頭中,有一家人的舀狗食的鐵勺掉進了廁所,堵住下水道。家裡有人拉肚子,急等用廁所。於是,這家人找來棒棒撿勺子。鏡頭裡,棒棒老黃蹲在廁所下水道口,一番觀察後,他沒用任何工具,直接將手伸進了下水道里。一陣摸索後,老黃摸出了一根鐵勺,手上也沾滿了黃色的糞水。“他洗過手的新香皂,僱主不要了。這個活兒收入只有20元。”

淚點二:老金老甘面對面電話聊天

再有在《最後的棒棒》裡,“你今天上班不?”“要上,還早。”鏡頭裡,老甘躺在床上,老金坐在床邊,儘管面對面,但兩人同時舉著手機,閒聊著。“每個月28塊錢,280分鐘,打不完都浪費了。”這就是老金的煩心事,他的一句話,讓在場的棒棒們看得眼眶溼潤。

在《最後的棒棒》裡,因為危舊房改造,棒棒老黃和何苦住的自力巷53號成了一片廢墟,兩人的全部家當也被埋在廢墟里,因此兩人在街頭流浪了一週。而就在這時,老黃的高血壓發了。“我們去診所測下血壓,錢沒關係,我再想辦法。”“不去,我沒錢,如果去大醫院的話,掛號都要不少錢。”何苦費勁唇舌,但老黃始終不願去醫院。最終,兩人各退一步,在大醫院裡坐了一晚。縱使生活有再多的不容易,老黃也從沒流過眼淚,唯獨這一次。

網友:質樸肯吃苦 棒棒的生活太不容易

60歲的馬憲芳是通過網上報名,來參加看片會的。“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算是見證了棒棒這一群體的發展。”馬憲芳說,每次看到棒棒,都會勾起往日生活的回憶,所以她一直關注著《最後的棒棒》這部紀實片。

“他們就在我身邊,似乎每天都看得到,以為對他們很瞭解。但直到今天看了這部片子,我才發現,原來棒棒的生活這麼不容易。”看了部分片段後,馬憲芳感慨地說,片中棒棒的質樸、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她百感交集。

“和他們比,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再抱怨,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生活。”網友包炳伸這樣說。

女兒黃梅:沒想到爸爸是這麼過的 要好好孝敬他

“我從來不曉得,爸爸在城裡的日子是這樣的。”黃梅說,其實父親早就可以回老家享清福,但為了減輕自己和丈夫還房貸的壓力,才一直堅持在城裡打工。

“每次打電話勸他回來,他總說自己沒事,還可以幹。我沒想到,他其實過得這麼不容易。”黃梅幾乎是哽咽著把話說完。黃梅說要好好孝敬父親,給他一個輕鬆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後的棒棒》的“棒棒精神”

他們很幸運遇到了何苦,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瞭解他們。但迴歸生活,何苦也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或許媒體能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好處,可能會有很多的良心僱主願意接濟他們,但這只是棒棒的一角,這世上有千萬個老黃,或許其他老黃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其實讓我影響最深的是河南,在這群人中是最有文化,小聰明最多的,可也是最懶的一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目前隨著重慶交通日益完善、有車一族的增加,“棒棒”越來越少。但是“棒棒們自立自強,吃苦耐勞,靠自己的勞力掙錢吃飯,踏踏實實追夢,這樣的‘棒棒精神’不能消失。”雖然目前這個群體日漸消失,但是他們的自立自強,吃苦耐勞,靠自己的勞力掙錢吃飯,踏踏實實追夢的精神正是我們當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需要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靠自己雙手勞動掙錢吃飯不丟人。我們不能看不起這一群體,況且我們身邊有一部分人還不如他們呢!最後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和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榕禪山人


一面是破敗的待拆遷危房,一面是繁華的大都市流光溢彩的形象。在城市的繁華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這個城市謀生活,為這個城市的發展流下了自己的汗水。他們也許穿的不夠光鮮亮麗,但是沒有他們的存在,許多苦力的活兒誰幹呢!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在城市裡尋找自己一絲生存的機會。

導演和他的攝像朋友一起,花了一年的時間用鏡頭真實生動地記錄了這一群人的生活狀態。為了拍好片子,導演和他們一起同吃同住一年,感受他們生活的辛苦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不懈努力。

導演跟著師傅老黃學徒,他們兩個人,一個月的時間,有活幹活,沒活等待,一個月的時間,兩個人只掙了一千多塊,原本說好何苦第一個月學徒工資歸老黃,可是老黃還是堅持把錢分了,分給了他。

一個月,辛苦下來,因為活不是每時都有的,活不多,才掙了五百多塊錢,扣除幾十塊錢的房租,吃飯的錢,能剩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包括二房東大石,都是和他們一樣,從鄉下來到城裡,從棒棒做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租房子分成隔間出租的二手房生意, 這在城市監管的灰色地帶的小生意,也有著極大的風險的,小區裡分租房造成的安全隱患,讓從事這一生意的大石,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沒有小生意的時候,大石就選擇了和何苦他們一起到工地上做工。

在那個地方沒有拆遷前,老黃一直住在那裡,幫著大石修補破舊的房子,他擔心,要是大石不接手這個生意,他再也租不到這麼便宜的房子了,也因為他熱心的幫忙,大石免去了他幾十塊的房租。

鏡頭下的小房間,裡面只能亂亂地放上一張床,導演的那間是最大的呢?也是很破敗的樣子,在繁華的城市的邊緣,這些破敗的地方就是這些棒棒棲身的處所,只能能夠睡覺就行了。

同住在一起的河南,少時流浪,連身份證都沒有,一度走上歧途,想要在牌桌上致富。他有一個朋友,一直幫助他,原來那朋友在建築工地做活,一月有幾千的收入,可是一次意外事故,讓他受了傷,雪上加霜。好在,河南迷途知返,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很久沒有住舊小房子裡,那房子外面長滿了爬山虎,可是那對河南來說,卻是一個幸福的住所,好心的老闆還把一隻小狗給他作伴。因為沒有身份的原因,河南只好離開,後來,去了大排檔打工。哇,因為兩隻雞蛋和河南起了衝突的老闆,給河南做了一大桌子菜,那麼大的碗米飯,那麼大碗的湯,河南真的很能吃啊!一般人都吃不下那麼多的飯菜,可是這背後也是因為,幹活重的人,當然吃的多了。

裡面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有一個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對於生的努力和掙扎。

片中的老H,曾經非常憤怒於一個人的奪妻之恨,而天意讓他在憤怒中有足夠的時間去放下仇恨,那一把把的刀,記錄了曾經刻骨仇恨的歲月,而時光終究撫平了一個人心上的傷痕,他終於放下了。一個人呆在農村裡,沒有什麼事,為了掙點醫藥費,又回到城裡當棒棒了。

片中,他們為了省錢,一直捨不得搬出那待拆的危害,一個清晨,起了早的他們,被一根紅絲帶攔在了外面,裡面只准出,不準進,老黃的證件,錢都在裡邊,沒給拿出來,而到街道去辦各種手續,又比較的麻煩。

好在當時是夏季,在大石的幫助下,他們解決了吃的問題,可是住的問題,兩個人連同攝像朋友,三個人,過了幾天在外面露宿街頭的日子,在城市的流光溢彩的時候,有錢有閒的人,在跳著廣場舞輕舞飛揚,而他們卻只能到處跑,去尋找能夠棲身之所。在我們看到的秩序之外,他們的生活圈子也如某社會似的出現地盤效應,好的地方,根本早就有人搶去了,無家可歸的人,找個好點的屋簷睡一覺都是那麼奢侈。

盡然有點喜歡起夏天來了,對於無家可歸者來說,至少露宿街頭不會凍死,在舊社會的小說裡,有很多冬天凍死餓死人的悲劇,《現代青年》裡,男主人公的父親去北京找他,在深夜裡做小生意時,凍死在街頭。

流離失所的歲月,在老黃和朋友一起趁著夜色扒開拆遷房子裡的行李,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證和攢的2300元錢結束的。趁著夜色,他們扒屬於自己的東西,弄得手破了,鮮血直流!

導演也沒有錢,借了老黃的一千塊錢,安頓了自己和攝像的朋友。

年輕有頭腦的人,總是會遇到更好的路子,比如,導演在和各個工地接觸的過程中,找到了好的賺錢方法,做小包工頭,接小的工程,這樣子的收入雙份多。他的老闆當初也是從棒棒起家的。

告別單純的體力勞動,還是要靠頭腦的,特別是對年紀大的人來說,年輕的時候,可以賣力氣掙錢,年紀大了,想買力氣,若是身體不好,也沒有老闆用,沒人敢用了,只能靠勞力賺錢了。

一個人一個命運!

怎麼說呢?在社會的大環境下,人生就是這樣!

唯有期望年輕的我們,能夠努力,從這種命運中走出來。

身邊混的好的人,不相信世間盡然有過如此艱苦生活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圈子不一樣,看到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推薦他們看這樣的片子,他們毫不在意的,也只有在底層生活過的人,才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吧。

這也許是導演下定決心,自己去作這樣的工,體驗會更加深刻!


莫言鬼語


何苦導演的這部作品,我看過一遍後猶不滿足,前前後後又看了好多次。 精煉不乏幽默的解說,一條主線貫穿,穿插對老黃、河南、老杭等幾個主要人物的小寫,整個作品是如此的血肉豐滿。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何苦在自力巷53號從一開始的各種不適應,到習慣了也開始喜歡上喝稀飯,吃燉肉,習慣了糟糕的衛生環境,在那一瞬間害怕他也會沉淪其間。也害怕自己會不會變成那樣,直到後來,眾人在他帶領下找到新的出路,那種喜悅充滿胸中無法言表。

好的作品永遠不乏好的觀眾。


布里茨


看完何苦的這部鉅作之後,內心的感觸挺多的,但是自己是理工男,靠自己的言語表達不出自己內心的波瀾。首先說老黃,老黃一早就看出何苦不是普通人,在自己的地盤(家棒棒)上收何苦為徒,第一個月還堅持分了一半的收入給何苦,老黃真的是一個精明到骨子裡的老江湖,如果不是何苦帶著錄像設備跟著他去鎮裡辦房產證,那個所長能一改往日拖拖拉拉的辦事風格親自給他辦房產證?最後還叫一個女公務員親自送到重慶,不得不說老黃很精明,但是後來卻因為一輛破車訛了何苦100元,與之前俠肝義膽的老黃判若兩人,看不懂。河南,年輕時被兩個混混挑斷了腳筋,迷戀賭博,這種人本不會有人同情,但何苦還是展示了這樣一個不務正業的二流子的人性的一面。老杭,家境還算可以,完全用不著出來做棒棒,因為奪妻之恨出來做棒棒,最後也釋懷了。老石並不是棒棒,是個資產殷實的業主,靠自己的雙手在重慶山城創造了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老甘和老金,兩個流浪者。這些老人住在自力巷我們想象不到的破房子裡,其實也是第一代農民工的縮影,他們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奢求,賺不了多少錢卻能攢下錢,能吃我們想象不到的苦,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他們也是最後一代廉價勞動力,做了一輩子棒棒,到老了沒有其它的技能,沒有退休金,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還要靠力氣吃飯,在這個作品之前我本不知道社會最底層還有這樣的人存在,我本以為中國早就已經老有所養了,給自己提個醒,沒有生存技能的下場可能趕不上最後的棒棒,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吧


謹慎做事踏實做人



棒棒軍,最強的BBC紀錄片攝像製作團隊,在《美麗中國》 就有紀錄這獨有的“風景”。那麼,他背後的深層意思,通過劇情來了解。

重慶這個大都市,因他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重慶附近巴渝地區這些我國第一代打工者的縮影。年紀大了,文化相對低些,為了生活,面對找工作的難度,而形成這個特殊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在重慶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這個群體也加速了重慶的發展,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當然也是給他們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掙得了價值。當然也盡顯了人生百態。

這個紀錄片中,大石是一個有頭腦,不怕吃苦,為人善良,也是幹得最好的。

老黃是一個因歷史原因自己認命,生病都不去醫院。他們在自力巷被拆遷之後流落街頭,老黃身體不適,最後快要暈倒,仍舊喊著不去醫院,死也要在外面。

老杭是一個一心想報奪妻之仇,又因時間沖淡一切仇恨的人。

老甘是一個有熱衷看影碟機播放老舊影片想掙到一萬回家風光慶祝六十大壽的人。


老金是一個與老甘搭夥但時常有摩擦撿垃圾賣錢撿食剩菜剩飯的人。



河南是一個輕視棒棒職業一心想靠賭博致富每天堅持看報追求精神生活的人。





還有身體力行當棒棒的導演蠻牛。除了河南,這些人多數都是出生於丘陵密佈算不上貧瘠但也絕對算不上富饒的巴渝農村,原本賴以生存的農村,其產出無法應付日益高漲的生活物價,他們來到了本地區最大的城市謀生,但是文化程度低亦無可以謀生的技術,於是他們選擇了體力勞動強度較高的“棒棒"這一職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他們老了,而中國的現代化已經實現工業化也進入了尾聲,這些靠簡單出賣體力謀生的人卻陷入了尷尬和困境。





這部影片記錄的就是中國社會最底層人們的工作生活現狀。


lcxyj9


有一個共同點,命運跟他們開個不小的玩笑,他們都經歷各種悲慘的事情。

河南,一個從小跟孤兒差不多的經歷磨難的,而後有浪跡天涯,這段時間正是三觀形成時,偏有被人打斷腳筋,從此成了殘疾伴隨他的後半生,沒有身份證,灰色的人生歷練沒有增長的社會經驗,竟然誤認為賭博可以發家,為有三個a而沒有賭資而耿耿於懷,;而後有明白過來,開始工作換報酬的生活,也算是“改邪歸正”!

老黃早前老婆跑了,閨女大了總算是一種慰籍!為了女兒的房款而努力奮鬥著,他明知道他那點是杯水車薪,這個目標激勵著他,看著生病在地上打滾,我們的內心是否有被針扎的感覺呢?

還有老甘,過年吃海帶燉肉過個年三十,迎接了新年,

他們的共同點都在以前有悲慘經歷,而又面對無計可施,在各自原地被人瞧不起,難為,他們沒有申訴,思想麻木了,人生的機緣巧合的湊到了一起――自力巷!!

稍微有點頭腦的房東,米店老闆,因為自己的頭腦靈活而比他們過的好一些!

當然他們有他們的難處因為市容大檢查,沒法貼小廣告,房子租不出去的焦急,貼廣告被抓後祈求眼神,讓人心中一酸!米店老闆的開竅太晚而懺悔!

他們的生活,真實揭露了我都社會傷疤,讓我們發現他們的存在,而且就在我們身邊,與其說是抨擊,不如說是鞭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