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惡石塢:被遺忘的中國“巴馬”

惡石塢:被遺忘的中國“巴馬”

老洞寬闊涼爽,內有兩股泉水汩汩流出,常年不斷,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玩野餐,但也留下了很多垃圾。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84歲的村民張德欽坐在村中老槐樹前。他說,老槐樹與村同齡,約有四百年了。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張德祥的家建在山坡上,當時為了修築地基,用了好幾百斤炸藥。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村碑後面的老樹已經枯死。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老屋門窗都十分狹窄,為了搬運傢俱,就在後牆上開了一個洞,待傢俱搬運入屋後,再用一塊大石封死。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老洞中的泉水流入村中,常年不斷。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村中殘破的石屋。窗戶上方的發券結構,是為了減輕來自窗戶上方牆體的壓力。

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上惡石塢村一戶村民家中仍在使用的橡膠洗衣盆,這種用廢棄大貨車輪胎製作的盆,現在已經非常少見。

惡石塢原來是一個村,位於淄博市博山區原石門鄉駐地石門村以南四公里處。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個村被一分為二:按居住地勢分別稱為上惡石塢、下惡石塢。

據村民講,村名緣於村南的一個山洞——老洞。祖先定居於此時,老洞周邊地勢險惡,溝深林密,亂石嶙峋,故定村名為惡石塢。據傳,新中國成立初,村中尚有明萬曆年間觀音廟碑一塊。據此推算,明萬曆之前此處便有村落,距今應有400年左右的歷史。

下惡石塢村位於一條山谷的盡頭,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溪歡快流淌,是博山西部石臼河的源頭。據村裡老支書張德祥講,現在進村的路原先是河灘,是村民鑿崖才修成了現在這條路。路旁的懸崖筆直,多處呈90°角,山崖之上便是上惡石塢村。

由於受條件限制,村裡房屋依山而建,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很少有朝向一致的房子,高高低低,縱橫交錯,根本談不上傳統意義的坐北朝南,反倒有錯落有致的美感;二是有顯著的“地中海式”建築風格,村中房屋大多為兩層,房脊高聳,臺階高大狹長,山牆雕飾多樣,窗戶造型各異。

村中老槐樹處是兩條小溪交匯之處,左邊的小溪盡頭有泉,名“福巖泉”,右邊的小溪則源自老洞內的兩股山泉。

村中街道狹長,青石板鋪就,街下為溪,溪上多橋,橋呈多樣,但更多的是石質拱橋,發券而成。個別石拱橋上還建有房屋。張德祥說,下惡石塢的橋,是淄博境內最多的,大約有20餘座。

由小溪交匯處向上行走大約20分鐘,便到了老洞。老洞高約10米,寬約20米,深約30米,兩道石縫中的山泉洶湧而出,與山洞密集、泉水優質的養生聖地廣西巴馬有些相似。

據張德祥回憶,右側石縫他們曾經鑽進去探尋過,深可及百米,時狹時闊。狹處僅一人爬行可過,闊處則容十幾人散站侃談。此洞泉水終年不斷,泉水指標優良,自古就有“神水”之稱,老洞亦有“長壽洞”、泉水亦有“神仙水”別稱。當地人把水管順進石縫,引水而飲。

因慕名前來的遊客眾多,在洞中游玩野餐,個別人隨手丟棄垃圾,無人整理,弄得洞中髒亂不堪。前來遊玩的兩名驢友見狀主動撿拾洞中垃圾帶下山去。

由於條件艱苦,下惡石塢的村民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整體搬遷到了博山區白塔鎮掩的村。

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村民對村名也有了美好的期許,想把惡石塢改成阿石塢。但不管名字怎麼改,改不掉的是村民對故鄉的懷念。正如唐代崔護在詩中所說:“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