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憲宗時期的宰相李吉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勇敢堅強ygjq


李吉甫(758-814),字弘憲,官至唐元和時期宰相,別名安邑李丞相。其父是御史大夫李棲筠,長子是歷任舒湖楚三州刺史的李德修,次子是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出身於趙郡李氏家族西祖房一支,趙郡李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至隋唐時已是“五姓七望”之一,作為世家子弟,值得肯定的是吉甫從小喜歡讀書,擅長寫文章。

入朝為官,外放歷練:

唐朝雖設科舉取士,但仍有門蔭授官,吉甫便是以門蔭補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後遷太常博士、屯田員外郎、駕部員外郎,任職期間受到宰相李泌、竇參的重用。貞元八年(792)外放,歷任明州長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饒州刺史,從六品、五品、四品官秩逐漸升遷。

回京任職,官至宰相:

貞元二十一年(805)憲宗即位後,詔吉甫回朝並擔任負責考課的考功郎中,以及授翰林學士和知制誥起草詔令,得到憲宗重用。元和二年(807),吉甫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任宰相。因與竇群、呂溫等關係惡劣,政敵過多,辭去丞相,任職淮南。元和六年(811),裴垍因病辭去相職,吉甫從淮南又被徵召為宰相。

任職期間,主要政績有:

在中央整頓吏治,打擊藩鎮實力:當時藩鎮節度使擅權肆意,故建議調節輪換藩鎮節度使;加強各郡刺史的權力以遏制節度使,平定鎮海節度使李錡叛亂;裁減冗官,降低官員俸祿,削弱宦官權力。

在地方鞏固邊防,興修水利:中唐時期回鶻攻打吐蕃,侵擾邊境,吉甫便上奏請回復邊境十一州的驛站;安排精兵屯守在邊境;增設宥州,調神策軍駐守;增加三十萬兵馬於太原、澤潞兩軍,更好的瞭解邊境軍情和加強邊境防守。在淮南任職時,帶領民眾修水塘,固水壩、平津堰等水利工程,為民免去欠租。

(平津堰遺址)

學術成就:

李吉甫最有名的就是《元和郡縣圖志》,以唐朝州、縣二級制的政區劃分為標準,貞觀年間劃分的河南道、河北道、河東道、隴右道、江南道等十道為基礎,各府州縣按照戶口、沿革、山川、古蹟等內容依次敘述共47個節鎮。因成書於憲宗元和年間,故命此名,這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體例最完善的地理總志。

據《新唐書·藝文志》還有文集二十卷,《十道圖》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元和國計簿》十卷,《古今說苑》十一卷等眾多著作,雖未留存,但個人書集頗豐,可見其通曉經史,博學多才。

不過可惜的是吉甫57歲時突發疾病去世,憲宗追贈為司空,還親賜諡號為忠懿。

(李吉甫與唐憲宗)

李吉甫一生為人忠於皇帝,敢於勸諫,任人惟賢,打壓奸臣。其在憲宗朝兩度拜相,政績卓越,又著《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的政治家和地理學家啊!


令和史官


李吉甫,字弘憲,生平兩次為丞相,並且曾經做過淮南節度使,因為功勞封為趙國公,輔助唐憲宗開創元和中興!

李吉甫很有學識,但是開始的是被外放到外地做官。唐憲宗繼位為帝后,就把李吉甫叫了回來,之後擔任翰林學士。

沒過多久,西川節度使劉闢反叛,當時很多大臣都覺得西川蜀地易守難攻,不主張出兵討伐。

而當時的丞相杜黃裳和李吉甫極力主張出兵,唐憲宗於是命高崇文和山西道節度使帶兵平叛,最終西川平定,同時李吉甫又讓二人分別掌管東西兩川,達到兩川相互制衡的作用!

後來,丞相杜黃裳被罷相,改為李吉甫為相。當時的鎮海節度使李錡飛揚跋扈,李吉甫勸唐憲宗把他叫回京城,加以控制。

而李錡卻沒有聽從前往京城,而是發動反叛,李吉甫主張朝廷出兵,最後李錡也被斬殺!

在當時,很多地方的節度使都是一直在一個地方,就成了擁兵自重,李吉甫於是就加以整頓。在一年的時間裡,共調換三十六個節度使,這樣節度使就很難在一個地方長期待下去,而不能擁兵自重!


之後李吉甫被人彈劾,同時李吉甫也知道自己因為處理朝政樹敵太多,於是就辭去相位,推薦裴垍為相,自己出任淮南軍節度使!

數年後,裴垍因病而不能擔任丞相之位,唐憲宗有想到了李吉甫,所以又把他叫了回來,再次拜為丞相,並且加封上柱國,趙國公。

在李吉甫五十七歲的死後,李吉甫因病去世。

李吉甫死後,追贈他為司空,並且給他的諡號定的是敬憲,但是張仲方卻反對,覺得敬憲這個諡號太美化。唐憲宗聽了大怒,把張仲方罵了一頓,而賜李吉甫一個比敬憲還好的諡號”忠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