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野蠻生長停止,共享單車要開始拼運營拼實力了

野蠻生長停止,共享單車要開始拼運營拼實力了

8月18日,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在2017融媒體發展論壇上表示,大數據分析顯示,北上廣深的共享單車數量已達供需平衡。下一步,共享單車進入新賽道,精細化、智能化運營是重點,也是行業競爭的核心力量。當晚,上海市交通委發文,暫停在本市投放新增共享單車,之後兩大共享單車巨頭摩拜和ofo分別表態對政策加以全力支持。

有輿論認為共享單車這是遭遇了政策限制,但事實並非如此。按人均保有量來算,共享單車的投放量還遠未達到飽和的狀態,只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已出現供需平衡跡象,暫停投放新車而已,後面的政策如何變化還需邊走邊看。上海目前的共享單車保有量目前為150萬左右,相當於每13到15位市民擁有一輛共享單車,去除老人、孩子等較少會使用共享單車服務的人口,其人均保有量比例確實不低了,暫停投放新車再看下一步也是對的。

中國人口眾多,城市規模大,共享單車發展在投放方面採用的是無上限控制模式,這與海外如英國實行的計劃總量控制模式有本質不同,那裡面有很強的計劃經濟色彩,而在中國投放的共享單車走的是市場經濟之路,會根據市場狀況隨時加以調整。事實上自3月開始,共享單車已逐漸停止在上海中心城區的新增投放,政策的實施不是一刀切而是平穩而有序的,這對於共享單車企業來說並無巨大沖擊。

不過這件事不管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還是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意義都是非常大的。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只重投放,不管不顧一心搶佔市場的粗放型運營模式要面臨改變了,投放量已不是競爭中唯一有效的工具,運營能力從中所佔的比重將有顯著上升。另外,上海暫停共享單車投放的政策,也將堵死後進者的前進之路,將一些進入較晚,業務基礎不夠雄厚的公司自然淘汰出去,也把正在持幣準備進入的公司擋在了門外,整個市場將更具穩定性。

接下來的事情將會比較順理成章,那就是考驗場內主要玩家們的技術實力,走精細化運營之路了,共享單車從無到有是個飛躍,之後會是從有到精,而這一飛躍之路將從上海開啟。北上廣這些地方,可以被視作共享單車的全球高地,其積累下來的技術和經驗將逐步擴散到全國其他地區,乃至於全球。而從有到精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已不是車的投放量,而是要瞄準車的使用情況,用技術解決亂停亂放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用共享單車承擔更多任務等。

摩拜單車從一開始投入運營,打的就是智能化大旗,並在車的智能化方面不吝投入,而整個市場在運營上由“粗”向“細”這一轉變,對於摩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摩拜這兩年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已投入了30億元,這些投入很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發揮出優勢,助其掌握主動。每一輛投放出去的摩拜單車,具備極強的數據採集能力是基本條件,而這也是摩拜之所以能夠開發出大數據產品“魔方”用來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依據的主要原因。

與多數人認知不同的是,共享單車的數據維度相當豐富,並不僅僅是開車、騎車、鎖車那麼簡單。在城市中某個區域的開鎖量、騎行時間、高峰低谷時間等數據綜合起來,是可以給城市交通治理提供重要依據的,而用戶的騎行習慣和具體行為等其他數據,則也會被用來開發新的功能,緩解交通擁堵,減少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概率。

高德地圖數據顯示,自摩拜單車投放以來,北京CBD周邊地區高峰擁堵時間明顯減少,延時擁堵指數降低16%。深圳的用戶在數據中顯示出來的狀態則是更為務實的,很多用戶採用騎一段單車,坐一段汽車,再騎一段單車的方式解決出行問題,這使得公交盲區減少了99.34%。而在廣州,因為摩拜單車的出現,82%的市民放棄使用黑車。

而這一切,在小樣本的數據量面前是無法起作用的,重視數據採集、分析和處理能力的摩拜在全球投放了700萬輛單車,每天實現超過2500萬次騎行,累計騎行里程超過56億公里,有了這些數據之後,人們才能知道,因共享單車的出現而使得汽車出行下降了3個百分點,單摩拜一家就累計減少碳排放126萬噸。這還僅僅是在粗放化運營佔主導的階段,未來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摩拜還能從日常的數據中探查和解讀出什麼,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

過去會有些社會輿論對堆積如山的共享單車頗有微詞,但今後那些亂停亂放的現象也許會逐漸消失,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精細化運營+技術解決方案。摩拜是掌握用戶騎行習慣的,可以根據習慣數據有的放矢對此加以解決,引導和促使騎行用戶養成良好的習慣。技術當然不是萬能的,總會有一些死角難以掃除,而正如英國衛報女記者海倫皮德所說的那樣:“摩拜非常好的一個機制安排在於,系統鼓勵好的行為。”到了一定程度,即便還存在一些有意亂停亂放的用戶,系統發發紅包鼓勵大家不要這樣做,促使用戶養成好的習慣,也並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智能化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摩拜則是智能化的信徒。

在智能化大潮的衝擊下,共享單車從必不可少的粗放型發展階段過渡到精細化發展階段,很多我們過去關心的問題,如亂停亂放、佔用公共空間、車輛遭損毀盜用,騎行不遵守交通規則等,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只是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這一過渡。任何事物在初期都不完美,甚至還會顯得非常粗糙,但只要其內在機制是作用於完善化這一目的的,那麼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被智能化解構。人的習慣也許能保持幾十年,但機器的功能可是每日都在更新,這就是智能化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