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到底是誰在堅持學鋼琴,家長?孩子?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幾個小朋友在一起表演鋼琴。站在旁邊的一位上10年級的小姑娘對媽媽說:“你看我小時候也學過琴,現在卻什麼也不會彈了。”媽媽說:“是你小時候不要練琴,不願意學呀!”“那你可以逼著我學呀!”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孩子在幼兒學琴之時一定和媽媽有不少衝突,最終放棄了,現在她長大了,遺憾自己沒有堅持,家長也連帶被埋怨。

在鋼琴學習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半途而廢的孩子,是什麼原因使他們沒有堅持下來呢?有位家長這樣回答:主要原因在家長,是家長不能堅持了。鋼琴學習說到底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當然沒有看電視、打電腦遊戲來得輕鬆愉快,孩子在鋼琴學習中一定會出現畏難情緒,一定不願意練琴。於是,家長便和孩子發生衝突,如果孩子妥協了,鋼琴就學下去了,反之,家長妥協,不願意跟孩子再較這個勁兒了,並伴著“孩子沒有興趣,我也不逼了,由他興趣發展吧!”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便終止了鋼琴學習。

即使是“拼毅力”也是有方法的。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對一般琴童而言,最難的就在於如何使這興趣能保持持久,使那些憑著好奇學習音樂,或者對音樂並不那麼感興趣的孩子產生興趣。在這一點上老師、家長需要通力合作。

教師的鋼琴課當然要上得生動有趣。孩子雖然不愛練琴,但是喜歡鋼琴老師,喜歡上鋼琴課,所以堅持學琴,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

家長在孩子學琴時,要多鼓勵,少用否定性的評價,在讚揚的基礎上提出要求。例如,“這遍比上次彈得好多了,但是這裡的指法錯了,我們再來一遍,一定把它改過來。”“媽媽越來越愛聽你彈的這首曲子,可老師為什麼在這裡畫了個圈呢?我們把這個敵人消滅掉!”

多為孩子創造當眾表演的機會也是一個提高孩子興趣的好辦法。享受成功、成為焦點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心理上的一種滿足,對孩子也不例外。在掌聲中,孩子體會到演奏的快樂,練琴的興趣自然會大增。再加上看到比自己彈得好的小朋友時,不服輸心理和看到不如自己小朋友,怕被超過的心理,都能使孩子的學琴幹勁持久一些。

許多孩子都喜歡聽《獻給愛麗絲》,都喜歡聽克萊德曼的音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經常可以聽到。八音盒、鬧鐘、手機鈴聲,公共場合常常選用這些曲目。熟悉的便容易喜歡,這也是為什麼好多孩子都想彈《獻給愛麗絲》,把《獻給愛麗絲》當成自己學鋼琴最大目標的原因。同樣道理,讓孩子多聽音樂,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會增加孩子們的興趣。例如,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餐時,不妨打開音響,讓音樂成為背景音樂;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伴著輕柔的音樂聊聊天,何嘗不是樂事。在這種無意識的音樂薰陶下,聽音樂、練鋼琴就少了些許強迫性。

說到底,孩子不論學習什麼,教育觀點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殊途同歸,只不過你選擇了鋼琴,我選擇了畫畫,他選擇了唱歌、跆拳道,媒介不同罷了。認同了這一點,作為家長可能就不會以“我的孩子對學鋼琴沒興趣”為由而今天讓孩子學唱歌,明天讓孩子學畫畫了。既然家長讓孩子學習某一門技能時,往往不要求其成為專門家,那麼,不論選擇哪一項都是對的,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就要看如何行動了。

到底是誰在堅持學鋼琴,家長?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