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走近神祕的高壓氧醫學——楊晶主任專訪

走近神秘的高壓氧醫學——楊晶主任專訪

走近神秘的高壓氧醫學——楊晶主任專訪

提起高壓氧醫學、高壓氧治療,很多人甚至是臨床醫師都可能感覺很陌生,但若說到16年前因火車事故陷入昏迷、牽動無數人心的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相信不少人都記憶猶新, 特別是對於醫學界來說,劉海若的甦醒稱得上是醫學的奇蹟。在劉海若的康復治療過程中,有一項功不可沒的治療手段便是高壓氧治療。當年在英國完成了主要手術的劉海若,歸國之後最重要的康復治療步驟就是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醫學從萌芽走向現代

據楊晶主任介紹, 高壓氧醫學是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屬於高氣壓醫學的範疇。高氣壓醫學主要包括潛水醫學和臨床高壓氧醫學。高壓氧治療是在高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強下,患者通過間斷或連續地吸入純氧或高濃度氧進行治療的方法。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我國的高壓氧醫學在氧艙的數量、從業人員的數量、治療經驗、治療疾病種類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世界No. 1的水平!” 楊晶主任自豪地說。作為我國高壓氧醫學的領軍人物之一、最強大的高壓氧治療團隊領導者,楊晶主任不斷思考學科的未來發展, 她認為,高壓氧治療是臨床綜合治療手段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以療效為鐵證,高壓氧醫學目前已經成為北京朝陽醫院多學科聯合申報課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被其他科室或外院轉診到高壓氧醫學科來。

從“治本”出發,擴大適應證範圍

高壓氧治療主要用於糾正器官、組織、細胞的缺氧狀態。凡是缺氧、缺血性疾病,或由缺氧、缺血引起的疾病,以及疾病的病理過程中與缺氧、缺血有關的一系列狀況等,均可列為高壓氧治療的適應證。

目前,高壓氧治療的急症適應證和非急症適應證共計有60餘種。國際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氣栓症、減壓病、氣性壞疽是首選高壓氧治療的疾病。近年來,國內外最新高壓氧治療指南中適應證不斷增加,如突發性聾、腦損傷(急慢性創傷性腦損傷、慢性卒中、缺氧性腦病)、皮膚和皮瓣移植、腦幹損傷、放射性損傷、脊髓損傷等,其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療效,越來越被醫學界所重視,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百姓的關注。

讓患者不僅保命,還要活得更好

高壓氧治療除了在急診重症監護室(ICU) 和外科ICU應用較多外,臨床中還發現其在產科大出血中的應用效果也非常好。產後大出血是產科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對於產後大出血致昏迷的患者來說,高壓氧治療在抗感染、減緩減輕體內臟器衰竭、恢復缺血缺氧所繼發的損傷等方面均有不錯的效果。高壓氧治療可以為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讓患者高質量地迴歸生活。

病例介紹

一名生產後呼吸停止的患者轉到北京朝陽醫院時,性命雖然已經保住但仍然意識不清,在進行過幾次高壓氧治療後就甦醒了,治療效果令產科醫生驚訝不已!

最新的1例患者前幾日剛剛出院,待休息一段時間後將繼續進行高壓氧治療,使殘留的部分腦損傷更好地恢復。

楊晶主任欣慰地表示,通過我們的救治,提高了患者各方面的預後質量,讓患者不僅保命,還能活得更好!我們進行多學科合作,更好地為臨床服務,就是為健康中國作貢獻!

拓展閱讀

楊晶主任講述高壓氧醫學的發展歷史

追溯高壓氧醫學發展的歷史,需要從17世紀高氣壓醫學的萌芽說起。1662年,英國醫師H ensaw使用壓縮空氣治療疾病,認為高氣壓有助於消化和治療某些肺部疾病。時光流轉到18世紀,英國和法國學者先後從氧化汞和空氣中提取、分離出了氧氣,人類開始真正認識和應用氧氣。1887年,美國學者Valenzuela第一次成功地在加壓艙裡用純氧治療疾病,邁出了高壓氧醫學開創性的一步。

現代高壓氧醫學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1960年。這一年, 荷蘭心外科學者Boerema發表論文《無血的生命》,介紹了在相同溫度、呼吸支持等條件下,實驗豬和對照豬分別在3 個大氣壓的高壓氧艙和常壓環境中,一邊從股動脈放血,一邊從股靜脈補充生理鹽水、膠體溶液等不包括血紅蛋白的液體。結果對照豬很快死亡,而實驗豬在幾乎無血的機體情況下奇蹟般地存活了45分鐘, 而且心電圖沒有顯示病理性改變。該實驗結果一經發表便轟動世界。採訪中,楊晶主任詳細介紹了該實驗的具體過程, 並稱其為“高壓氧醫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2008年,美國學者對高壓氧醫學的基礎和臨床兩方面均進行了多項研究,結果顯示, 在高壓氧治療條件下,人體動員的幹細胞達到正常條件下的8 倍以上!這項研究給高壓氧醫學的發展帶來了第二個春天, 成為高壓氧醫學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20世紀50—60年代,藉助高壓氧艙,心臟直視下的各種手術蓬勃開展。1964年,我國福州的李溫仁教授在《無血的生命》的啟發下,設計建成了國內第一座醫用氧艙,並進行了多項手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國際學術交流,我國高壓氧醫學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