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特朗普政府遏制中國是失策

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政府的一個主要任務,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採取的一系列動作,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3月16日特朗普簽署了《臺灣旅遊法》,為“美臺”高層互訪解禁。3月22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挑起貿易戰。這兩件事成為當前中美關係發展中的兩大絆腳石。

美國政府為什麼要遏制中國?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想讓中國發展超越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其掌控世界帶來了威脅。這其實是守成大國和新崛起大國之間的不信任表現,也是美國學者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的主要理由。

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不信任可以從2017年12月18日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得以體現,這份報告提到中國33次,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特朗普在有關這份報告的演講中,稱中國試圖挑戰美國的地位,並威脅到美國的繁榮與安全。

特朗普政府的觀點其實是這十幾年中美國政府的觀點。特朗普的前任,奧巴馬政府也採取過遏制中國的政策。不過與特朗普政府相比,奧巴馬政府選取了沒有和中國直接對抗的方法,採取的是背後支持菲律賓等國利用搞亂南海問題來牽制中國發展的策略,雖然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軍艦多次打著“航行自由”的名義在南海巡航,但都沒有損害到中美關係的實質。

特朗普政府以直接對抗的方式遏制中國的做法,已經損害到了中美關係。《臺灣旅遊法》讓“臺美”之間實現所有層級官員的“互訪”,嚴重挑戰到了“一中”紅線,嚴重違反了國際社會“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

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也並不是真的為了解決中美之間存在的經貿分歧,其目的是為了遏制中國經濟。美國公佈的擬徵收高關稅產品涉及九大類產業,分別為高效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新材料、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和高鐵裝備。這九大類產業及相關產品並非產能過剩產業產品,均為中國重點發展的戰略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鼓勵發展的產業。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發展新理念,為改變過去高能耗高汙染利用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中國政府近幾年實施了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並出臺《中國製造2025》推動這些產業的發展。而且這些產業是中國在開放的環境中推進的,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中方不會強制要求外企轉讓技術,中國重視保護知識產區,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新興產業出手,表明了其遏制中國的意圖。

特朗普政府觸及臺灣問題這一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紅線,以及中美關係壓艙石的“經貿”,雙管齊下,直接對抗,認為中國會因此屈服,接受獅子大開口式的條件,體現出了特朗普的“賭徒心理”,這是極大的錯誤,讓全世界都為之擔心。中美髮生直接對抗,受傷的不僅僅是中美兩國,全球經濟會因此倒退。

特朗普遏制中國,買單的最終是美國人民。從過去40年的中美經貿關係來看,雙方是合作互利共贏的。根據相關數據,2016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過5500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中美經貿關係直接或間接支持了26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2015年利潤達到362億美元。

因此美國國內許多人其實並不贊成特朗普政府遏制中國的政策,從特朗普政府挑起與中國的經貿摩擦以來,美國一些行業協會、企業等均提出異議即可見一斑。

對特朗普政府而言,對中國直接對抗也是弊大於利。若發生經貿戰,中國經貿會受損傷不假,但美國經濟也會受損,特別是支持特朗普的中部農業區選民會受最大傷害,這會影響到特朗普的支持率。此外中美同為兩個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朝鮮問題等許多問題上,美國政府需要同中國政府的合作。

在臺灣問題和自身合法經濟利益上,中國政府不可能讓步,更不可能接受特朗普政府不對等的要求,因此強硬遏制中國的結果,只會使特朗普政府損人又害己。

在中國看來,保持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城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

根據中共十九大的戰略部署,中國將繼續實施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這將為中美經貿關係進一步朝著動態平衡和互利雙贏的方向健康發展,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更寬領域邁進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奧巴馬政府採取非直接對抗的策略遏制中國最終失敗了,特朗普政府採取直接對抗的傷及自身的策略遏制中國,更是失策,最終也不會成功。中美分歧最終還是要通過協商談判來解決。

其實美國政府沒必要遏制中國,因為中國並不想取代美國,中國提倡的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合作共贏。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作者:《北京週報》評論員 蘭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