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世界是唯物的,人的感覺卻是唯心的。在很大程度上,在超越了溫飽後,苦與樂只是我們心裡的感受,只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標準,既然這樣,我們不妨做個樂觀主義者。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幾乎所有成功者都有一段以苦為樂的時光。喬布斯在“蘋果”研發的過程中,有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焦頭爛額,多少回冥思苦想……他後來之所以英年早逝,很可能是那段過於辛苦的時光透支了健康。但是當時的他就像“打了雞血”,沉浸在持續研究和不斷突破的無比亢奮之中。我們身邊的很多同學,只要學有所成,不斷進步,再苦再累的日子,他們也覺得充實高興。“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寒假”,不停地學習和超越,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普通人也能做到這一點。那些淘寶店的老闆和那些做外賣生意的老闆,只要有生意,深更半夜,狂風暴雨,都阻擋不了他們的熱情。還有那些打工者,他們在工作強度很大的流水線上,主動要求每天工作12小時。他們都想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為了這樣的目標,吃點苦是值得的、必須的、甚至是快樂的。

除了事業、前途、利潤能讓我們以苦為樂,性情和興趣也有這樣神奇的功能。人有時候很難理喻,只要是合於自己的性情,自己喜歡的東西,再苦再累,也會樂此不疲。西晉哲學家郭象說過:“舉其性內,則雖負萬鈞而不覺其重也;外物寄之,雖重不盈錙銖,有不勝任者矣。”只要喜歡,再重的擔子挑在肩上也很享受;心裡討厭,哪怕一根稻草都會壓死駱駝。曾經有這樣一支業餘的少年足球隊,奪冠後教練說:這些孩子對足球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愛,我最大的困難就是說服他們休息。千萬裡的孤身奔波,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最辛苦的事情,餘純順卻找到了巨大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息,奔波不止。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還有一種精神和道德的力量。“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每個人都有被承認、尊重的需求,如果不能贏得別人的承認和尊重,至少要贏得自己的承認和尊重,別讓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至於聖人,那是更不用說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不愧為聖人,物質世界在他心目中沒有什麼份量。不過,在我們現代社會看來,這種快樂不必過分提倡,像中國在地瓜和玉米引進前,每逢青黃不接之時,死亡率就會明顯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分強調以苦為樂,那就有“精神勝利法”之嫌。還是王陽明說得好:“吾心光明,夫復何言。”心地光明瞭,便能燭照這世上的苦難和黑暗,一己的苦樂更是不在話下了。

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才會歡笑,這是我們的專利,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專利用好,越是在悲觀的夜霧瀰漫而來的時候,越要露出樂觀的笑容。讓我們正確認識苦與樂,正確對待苦與樂,像胡適那樣,在人生之路上做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做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