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高考狀元產業化,或許他還不如你

隨著時間推移,18年高考已經慢慢的落幕了。各省市的閱卷工作已經完成,分數也已公佈。

同時,又一輪狀元熱掀起。狀元是誰?狀元考了多少分?狀元是誰家的?人們在關心,同時也有人在宣傳推動。

而今,高考狀元已然成了一份產業。而且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高考狀元產業化,或許他還不如你

去網上一搜,狀元筆記,狀元攻略,狀元心法。各式狀元類產品層出不窮。更有甚者,有些學校招生,打著“狀元學校”的名義,高價招生。

高考狀元,教育事業在而今業已被商業化侵襲。

這些或許還算正常的,有些商家盯上狀元的名人效應,找他們做廣告。各類廣告都有,學習資料,三無飲料,三無食品,甚至是內褲。好像穿了內褲就能當狀元。不論什麼產品,不論什麼質量,只要打上狀元的名號,就成了熱銷產品。

宣傳高考狀元的意義在哪呢?是激勵,還是...........

今年5月8日舉行的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各地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一旦發現嚴肅處理。

而今天,各地狀元依然火熱。關於狀元的報道甚囂塵上。

狀元真的就是學習頂峰的存在嗎?真的就比普通學子更耀眼嗎?或許不是。。。。。


《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間,中國大陸的1000餘位高考狀元,無一位是在學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是過度炒作導致的狀元被自我膨脹,還是社會過分關注寄予了不切實際的希望。

將高考狀元等同於頂尖人才,本身就缺乏邏輯上的可靠論證。高考狀元,可能只是一些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多答對了幾道題的優秀學生。另外,俗話講,學得好未必做得好,學歷高不等於能力高,指望高考狀元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顯然不切實際。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高考狀元在智商、學識、學力等諸多方面的過人之處,高考狀元在32年間未出現一位頂尖人才,也確實有些怪異。、

高考狀元產業化,或許他還不如你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苦了那些為招生煞費苦心的名牌大學,辛辛苦苦將各地的高考狀元一個一個打電話預約到了本校,成了名副其實的“最牛生源高校學府”,到最後卻培養不出一個頂端的大才,著實也有點寒酸。不僅如此,坊間還時常曝出一些賣豬肉、賣糖葫蘆的高考狀元。筆者沒有貶低陸步軒賣豬肉的意思,但從事一份和自己專業不搭邊、只與體力有關的工作,對於一名曾經的狀元來說,也確實有幾分悲涼。

有最好的“材料”,卻不能製造不出好的“產品”。其“加工過程”,自然就會被人詬病。事實也確實如此,那些招進諸位狀元來的名牌大學,倘若能為學生提供“自聘所長”、自由發揮的平臺,出現幾位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偏才怪才,想必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諸位狀元進了大學之後,並沒有發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遇和平臺,除了走大學體制內所設定好的路子,按照輔導員和學生會的安排做人做事,根本沒有任何動力和熱情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高考狀元產業化,或許他還不如你

高考狀元之殤,正是中國教育之殤。一方面,最好的大學將狀元們招入同一所學校,卻不對他們進行個性與專長方面的教育設計,只重形象與面子,卻不重實質的內容,只重將狀元領進門的社會影響力,不重領進門之後人生指引與專業規劃;另一方面,將各地狀元放在一起競爭,難免有些殘酷,曾經的高考狀元,在有些大學“每科都要抓5%不及格”之類的呆板體制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被逼成墮落者,高考狀元掛科、留級、輟學、開除的例子並不少見。

大學教育的品質,不是比看誰的狀元多,而是看誰培養的社會人才多。哈佛也不是將各大洲的狀元都攬到自己門下,才成為第一名校的,相反,將不同層級的學生納入進來,因材施教,才可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名牌大學,招幾個愛研究電腦程序、愛打網遊的怪癖學生未必就是壞事,誰也說不準,他們就是下一個扎克伯格或比爾·蓋茨。

此外,將高考狀元攬入門下,就意味著多了一份關心和責任,如果大學不能給予這些狀元以足夠的關懷,那好,請不要再拿狀元說事了。

以上個人觀點,部分材料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