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 開啟幸福美滿新生活

消除貧困、共同富裕,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富源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雲貴烏蒙山區,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7%,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事關精準脫貧攻堅戰能否打好打贏、脫貧成果能否鞏固。富源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緊扣“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目標,堅持“安居、就業、產業、保障、管理”五個一步到位,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順利完成1327戶5879人搬遷任務。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精準識別是前提。把精準識別搬遷對象作為扣好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顆紐扣”,堅持標準與程序並行,深入細緻開展識別工作,做到對象精準。一是嚴格標準“初選”。根據動態管理識別最新結果,對標《雲南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組建由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組幹部組成的工作小分隊,分片分區開展普查篩選,對符合“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六類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進行識別登記。二是嚴密程序“精選”。在全面普查篩選的基礎上,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採取“戶申請、組評議、村初定公示、鄉複核、縣審定公告”方式,實行村民小組長、村委會(社區)主要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長、鄉鎮(街道)掛片領導及黨政主要領導、縣級掛鉤領導“五級”簽字負責,確保搬遷對象精準識別無錯漏。三是嚴厲監督“確選”。將搬遷對象詳細信息在縣電視臺、縣紀委陽光監督數字化平臺上公示公告,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讓群眾把好對象識別最後一關。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精準安置是基礎。“搬到哪裡去”是搬遷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搬遷後能否實現脫貧的關鍵。堅持規劃與民意並重,科學合理選擇安置點。一是政策宣傳到人。通過召開群眾會、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引導群眾克服“親情難捨,故土難離”的情結。二是聽取民意到戶。入戶走訪調研全覆蓋,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弄清楚群眾“想不想搬、今後想做什麼、想搬去哪兒、安置點怎麼取名”,確保在選擇安置點時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同時,成立以搬遷群眾為主體、鎮村幹部參與的建設管理委員會,全程參與選址、規劃設計等工作,確保安置環境、戶型符合群眾意願,讓群眾更有歸宿感。三是規劃發展到點。充分考慮搬遷戶教育、醫療和產業、就業等保障問題,在縣城、集鎮、工業園區、旅遊景區、中心村規劃實施1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確保搬遷戶既能挪窮窩、也能換窮業,徹底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安全放心是關鍵。擁有一套安全適用的房子,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手抓質量、一手抓進度,高質高效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努力打造安全工程、放心工程。一是高位推進“強領導”。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由一名縣級領導負責,同時各鎮(街道)組建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辦公室,確保了搬遷工作上下一盤棋,一個步調抓到底。二是嚴格管控“降成本”。涉及項目前期須經第三方開展的工作,由縣直行業管理部門牽頭,邀約省內實力較強、信譽較好的作業單位進行摸底詢價,形成縣級控制價,再由各鎮(街道)自行按照招投標程序選定作業單位,所需費用嚴格控制在縣級控制價以內。房建項目建設按照實用節儉進行規劃設計,所需材料一律經各鎮(街道)進行詢價議價,保證質優價廉,從實施結果看,搬遷房實際造價低於市場價,降低了建設成本。三是高質高效“抓推進”。建立週一部署、週五總結的推進機制,制定搬遷任務清單,每週一下發到縣直有關單位和鎮(街道),實行24小時兩班倒和早安排晚驗收制度,搶抓工作進度,每週五總結分析、解決困難問題,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快速有效推進。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群眾增收是根本。易地扶貧搬遷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房子有沒有蓋起來,貧困戶有沒有搬進去,更要看搬遷群眾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堅持在發展產業、扶持就業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穩定增收、逐步脫貧致富。一是就業幫扶全覆蓋。圍繞就業有平臺、有崗位目標,組建8個勞務派遣公司,通過縣內企業安排一批、外出務工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的方式,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充分就業,全縣累計轉移輸出貧困勞動力41313人。去年以來,縣內開發崗位1331個,縣外對接各類企業27家、崗位9759個,組織多場次就業現場對接會幫助易地扶貧搬遷戶中有勞動能力的2507人全部就業,人均月收入2500—6000元。二是“扶貧工廠”進家門。利用安置點一層管理服務用房開展招商,組織群眾進行來料加工、來單加工,把貧困戶的“家”變成“扶貧工廠”,讓搬遷戶“住在二樓以上,一樓上班”及在家就業,目前已建立16個“扶貧工廠”,幫助2000餘名貧困戶通過技術培訓走上工作崗位,每人每月可增收1700—4000元,實現掙錢管家兩不誤,有效解決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三是產業扶持促增收。引進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採取“公司+支部+合作社+搬遷戶”模式,在每個安置點建設1個生豬養殖小區,每個養殖小區投資280萬元,由溫氏集團墊資80萬元,縣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20萬元,搬遷戶貸款籌集180萬元,建成後將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5000元。同時充分利用產業資金,採取集體流轉土地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搬遷戶發展軟籽石榴、黃桃、獼猴桃、花椒、辣椒、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解決持續穩定增收難題。

打好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黨建引領是保障。建立基層黨組織是易地扶貧搬遷最堅強、最有力的戰鬥堡壘,能進一步凝聚基層組織能量,為搬遷群眾排憂解難,幫助易地搬遷群眾紮根安家,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方位做好後續管理、服務和保障等工作,著力打造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穩定、精神充實的和諧社區,讓搬遷戶儘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一是黨的支部“全覆蓋”。堅持搬遷到哪裡、黨的支部就建到哪裡,在每一搬遷安置點成立黨支部,配齊活動室和活動場所,充分調動老黨員,組織發展新黨員,通過支部示範帶頭引領,不僅解決搬遷群眾思想、生活、就業等方面的難題,而且通過黨組織的凝聚力把從各地搬遷來的群眾擰成一股繩、變成一個家,讓搬遷群眾在新家安心紮根。二是黨員群眾“結對子”。組織搬遷安置點所在地黨員幹部每人與2戶搬遷戶“結對子”“結親戚”,組織鄰里之間來往、溝通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傳達黨的脫貧政策,舒緩搬遷戶心理壓力,更好更快融入新的環境。三是強化管理“促和諧”。制定安置點社區管理工作方案,加強疏導教育,培養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引導搬遷戶參與當地管理和服務,增強主人翁意識。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按規定議事、辦事、管事,讓社區的大事由大家說了算,公益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四是教育引導“感黨恩”。通過“脫貧攻堅鄉村大講堂”“送戲進社區”“家訪暖心行動”等形式,全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致富帶頭人、模範家庭評選,激發內生動力,引導搬遷戶“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產黨”,真正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作者系雲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富源縣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