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在淄博說起餐飲美食,人們總會提及起博山的酥鍋、油粉,老字號聚樂村,還有周村的煮鍋、燒餅、品牌店知味齋等。在吃的問題上,張店似乎要矮上半截。

可殊不知張店當年的餐飲業也曾是相當的紅火,最有名的當屬創建於1918年的“五芳齋”飯店,這是一家生意興隆,久盛不衰五十載的老牌名店(文革時被砸爛招牌)。

在三、四十年代張店開辦的較大的飯店就有十幾家,有:同順居、匯雲樓、匯賓樓、紅源樓、一順齋、中和飯莊,還有回民開辦的清真飯館,振興館、仁義館、同興館等,至建國前已有不同規模的飯店(館)三十餘家。

在這個“三里姚溝五里鎮,二里張店不用問”的魯中小城裡,居然雲集著如此之眾的餐飲業主,也足以證明張店人的能吃,善吃和會吃的了,是何種原因讓張店的餐飲業由盛到衰,風光不再的呢,也實在不好考證了。

時至今日留在老張店人的記憶裡的,大概也只剩下紅旗飯店,車站飯店,交通飯店,張店飯店,回民飯店,還有稍晚一點的新華飯店了。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這張泛黃的老照片,就是這個上個世紀70年代才開業的新華飯店的店面,拍攝者是當年曾經在新華飯店工作過的張元彬先生(現在寶鳳集團工作)。

商海茫茫,新華飯店這艘小船經不起風浪翻沉了,消失了,但它卻給老張店人留下了一種集體的美食記憶,這皆是因為這個飯店的一種傳承至今的著名小吃——新華大蒸包。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大蒸包,不過是北方百姓最普通、熟悉和喜歡的日常食品,可新華大蒸包的問世,卻緊緊地抓住了張店人的味蕾,而且與張店人有了近半個世紀的淵源。

新華大蒸包,是新華飯店諸多面食品種裡最受張店人喜愛的食品。用的是老百姓傳統的老面發酵工藝,面質柔韌且有彈性,面色潔白而富有光澤(可絕不是硫磺燻的哦),個大,漂亮,一個包子上均勻地佈滿著18個褶,形似盛開的菊花,老張店人還習慣稱它為“菊花頂”。它兼有大蒸包和灌湯包的特點,既個大實惠,又充滿湯汁,咬一口滋滋冒油,香味四溢,鮮美可口,油而不膩。逐漸成為了張店人人喜愛的傳統名吃。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人們的糧食是有定量的,根據勞動強度來供應,少的二十幾斤,多者也不過三十多斤,購買食品還要憑糧票。

去新華飯店吃一頓“菊花頂”,也僅僅是打打牙祭,而絕不敢天天享用,頓頓飽餐的。新華大蒸包也就成了人人嚮往的“點心”級的食品了。

時光像一條小溪,緩緩的流淌著,不經意間,新華大蒸包已陪伴著張店人走過了四十多個春秋……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在張店共青團東路(交通銀行東鄰)上,現在還開設著一家新華蒸包鋪,當你再走進蒸包鋪時,還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已近六旬的老闆娘高淑華和他的丈夫趙海濤,經營正宗的新華大蒸包已有十幾年了,他們繼承了新華大蒸包的傳統工藝,用心製作,誠信經營,用籠屜蒸滕著張店人一份淡淡的鄉愁。

一年又一年,隨著餐飲市場的波動和人們口味的變化,新華大蒸包的經營也遠不如從前,但高淑華和趙海濤夫妻二人還是不想放棄,因為他們的父輩就是第一批新華飯店的老職工,把新華大蒸包的品牌做下去,傳下去,好像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現在的新華蒸包鋪還有一批上了年紀的“鐵桿”顧客,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天天去吃上一頓新華大蒸包,一位經常光顧的老大爺許多日子沒去吃大蒸包了,最後才得知老人家已經離開了人世。這個情節張店的一位網絡作者,也曾在他的回憶父親的文章裡有過動情的描寫,他父親在彌留之際也還惦記著那菊花似的新華大蒸包。

為啥張店人都愛吃新華大蒸包?

當下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快餐充斥著市場,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有人勸高淑華能否轉轉型,改改口味,以適應新形勢,可他們說,新華大蒸包的老配方、老工藝、老味道,絕不會改的,一定要堅持幹下去,把新華大蒸包做成百年老品牌、老字號,給張店人留個念想。看到此景,不由得讓人由衷地欽佩他們這份執著和堅守。

如今當您再走進新華蒸包鋪,再吃上一份正宗的新華大蒸包,已絕不是單純的果腹充飢之用,而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的家鄉記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