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阿拉看環境|上海人頭頂上,有36個人民公園?

阿拉看環境|上海人頭頂上,有36個人民公園?

梧桐成蔭,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灰磚紅瓦的百年思南公館,曾因滿牆的綠意被評選為上海市民最喜愛的十大立體綠化之一。思南公館巧用當時最新的牆面綠化技術,將一隻只布袋掛滿牆面骨架,黃金佛甲草、銀香菊、千葉蘭等綠植巧妙地生長在“布袋”裡,獨具匠心,格外搶眼。

如今的思南公館,木柵欄上攀爬著藤本月季,牆面覆蓋著爬山虎、薜荔、絡石等,窗臺欄杆處則增設了由大紅色矮牽牛與常春藤種植的花缽,屋簷下懸掛著花球……立體的佈局,滿眼的綠意,愈發讓人賞心悅目。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思南公館)

和思南公館一樣,因巧妙設置綠植而呈現出生機勃勃現代都市風情的好去處,還有K11商業廣場綠牆、四行倉庫創意園區屋頂綠化、8號橋創意園區綜合立體綠化等。在寸土寸金、地面綠化相對不足的上海中心城區,立體綠化成為增加綠量、改善人居環境的主要路徑之一。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K11商業廣場綠牆)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立體綠化總量351萬平方米,相當於36個人民公園的面積。其中,屋頂綠化共計約210萬平方米,佔總量的60%,其他類型立體綠化約佔40%。

楓林路垂直綠化試點 挑戰不可能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建築密集、道路狹窄,導致綠化面積奇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沈峻坡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上海人均城市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像一張報紙那麼大,在全國倒數第一。

“現在大家津津樂道的上海市中心延中綠地等大型綠地的建設,其實是在還歷史欠賬。”上海市綠委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2001~2002年,上海創建國家園林城市,2003年驗收通過。當時建設部的指標中還沒有“立體綠化”這一條,但上海的立體綠化建設已經早於國家園林城市創建。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延中綠地)

嚴峻的城市環境,改變迫在眉睫。“政府要求‘見縫插綠’,提高綠化覆蓋率。給每個街道下達了增加500平方米綠地的硬指標,發動街道建設綠地,增加人均綠化面積。”原市綠委辦秘書處處長李莉表示,不少街道卻發起了愁,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時,還沒興起拆房建綠、工廠外遷的操作,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綠化率最大,成為綠化工作者最為頭疼的難題。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在土地不多的情況下,如果將垂直綠化運用到牆面,綠植的空間覆蓋面能成倍增加。

80年代末90年代初,綠化工作者以“垂直綠化在城市街道大面積推廣應用和管理研究”為課題,在徐彙區楓林路、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周邊的圍牆上進行了垂直綠化示範,這是上海立體綠化早期有意識的嘗試,楓林路也成為了最早進行牆面綠化試點的街區。

隨著垂直綠化的運動式推廣,原閘北區甚至提出“以綠治髒”,將不太美觀的立面,用綠化來進行修飾;普陀區成立專門的立體綠化小組,堅持數年開展垂直綠化。至今,近30年過去了,垂直綠化依然是立體綠化各種形式中成本最低、效果較好的基本形式。

瀑布狀多姿“黃馨”成高架橋“一花”

“上海的立體綠化工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起步,歷經探索研究、試點示範、區域先行等過程。”李莉說,雖然空間綠化方式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卻在摸索的過程中留下了一些痕跡。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萬米綠牆)

90年代,上海道路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架橋興起。“第一印象就是城市又多了一片水泥森林,另外由於沒有綠植光合作用,汽車尾氣淤積,導致路面交通環境惡劣。”李莉說,基於此,上海開始利用市政設施,如在內環高架和南北高架的沿口,做示範性的懸垂植物綠化。

“植物要抗風抗汙染,至少要開一季花;容器既不能太高,阻礙道路視線,也不能太低,導致土層和營養液層不能支撐植物生長。”李莉同時指出,高架澆水也是難題,沒有辦法經常性灌溉,至今依然在攻克中。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半常綠植物——黃馨成為首選,其耐寒,萌櫱力強。春季黃花綠葉相襯,枝葉密集,姿態婀娜呈瀑布狀,極具觀賞價值,且壽命可達8—10年。另外,從法國引進的80CM*30CM*35CM特製白色長條形種植箱,輕質、耐久、儲水性好,滿足了高架橋惡劣環境對容器的特殊需求。

如今,疾馳在高架上,撲面而來素雅的黃綠色,不僅賞心悅目,釋放雙眼疲勞,還能淨化空氣,滌盪心靈。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十三五”規劃,上海將提升重點區域花卉景觀,實現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和內環高架組成的“申”字形高架沿口綠化掛花總長度約70公里。

另外,光禿禿的高架橋柱也成為垂直綠化的最佳選擇。不過,曾計劃作為首選的爬山虎卻成為眾矢之的。“爬山虎不靈的”,有些市民表示深受其害:“當季爬山虎綠油油的,一旦落葉蕭條的很”“招蚊子,還招壁虎,想想就有心理陰影”“不能用爬山虎,它會分泌一種酸性物質,破壞牆面。”

為了打消疑慮,綠化部門通過一系列檢驗檢測,證明爬山虎分泌的酸性物質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但最後,爬山虎還是落選,輸給了同一屬的植物——“五葉地錦”,該植物沒有吸盤,可纏繞,尼龍網片即可將其牢牢掛住,而且一個生長週期可以攀爬3—4米。普陀區真北路卻別具一格,使用了金屬網片,更為牢固,壽命更長,可攀附的綠植也更多。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上海高架綠化)

屋頂綠化成就“會呼吸的皮膚”

“屋頂綠化”被稱為“城市第五立面”,不過這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近百年前,和平飯店及大光明電影院屋頂就已率先種上綠植。如今,大光明電影院的屋頂花園面積達600平方米,建有7處不同造型的綠化景觀,種植茶花、紫藤、蝴蝶蘭、菊花等近20種花卉,每到繁花盛開時節,美不勝收。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屋頂花園)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推進,上海一些五星級賓館及高端公眾建築,也開始建屋頂花園,如華亭賓館、建國賓館、海怡大廈等。

“2001年,靜安區就開始試點,做以屋頂為重點的立體綠化。因為地方實在小,靜安的綠地在——靜安、盧灣、黃浦三個中心區中,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非常低。所以它很早就把眼光放到屋頂、空間上。”2002年左右,靜安區進行了屋頂綠化科研示範點建設。

在靜安區的老房子頂上,種植輕型佛甲草,開創了輕型屋頂綠化的時代。僅靜安一區,三年內就做了10萬多平方米屋頂綠化。

2006年,市綠委辦與氣象局、環保局聯合對中心城區的氣象熱力熱場點進行測試。結果出人意料,靜安區要比黃浦區及盧灣區夏天低0.6度。“同為中心城區,靜安為何能低0.6度,這不是一個小概念。”經過分析發現,空間綠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李莉笑道,這簡直就是“會呼吸的皮膚”。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虹橋綠谷屋頂、沿口綠化)

華麗轉身 城市在蛻變

“在立體綠化的立法層面,上海是比較前沿的。”李莉說,2007年在《上海市綠化條例》中提到:本市鼓勵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綠化。新建機關、事業單位以及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築適宜屋頂綠化的,應當實施屋頂綠化。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246個展館中,40%的場館建有立體綠化。眾多場館中的新加坡館、法國館、瑞士館等的屋頂花園或立體綠化,技術成熟、設計精彩、視覺衝擊力強,大家都讚不絕口。立體綠化也是世博零碳館的八大零碳技術之一。

更讓人驚歎的是,當時高26米、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世博主題館綠牆,創造了立體綠化世界紀錄。如今,世博主題館已華麗轉身為世博展覽館,但5000平方米的綠牆依舊綠意蔥蘢。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世博主題館綠牆)

細心的靜安區市民丁小姐還驚喜的發現,上海很多建築工地的外牆不再是簡單的廣告板,而是一抹綠意,以綠牆圍起工地,用鮮花、綠草、灌木把工地的飛塵、噪聲隔離,帶給行人一片綠色的視野。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供稿: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活動 | 相聚夢花源,賞花聽故事,“綠色上海”線下交流會火熱展開視界 | 紫藤盛花期來臨,送你這一簾幽夢的浪漫

開考在即,你準備好了嗎?

阿拉看環境 | 儂曉得上海“愛鳥周”的前世今生嗎?

花訊 | 邂逅“獐居民”,這個六一玩出不一樣的童趣~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阿拉看环境|上海人头顶上,有36个人民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