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晉國明知道周朝是怎麼分裂的,為什麼還走他的老路?

人群裡面的熟人


晉國的問題是因為他們不想走西周天子老路的結果

西周末的問題,不是周天子弱,諸侯強。那會兒的情況,是諸侯強,天子強。周幽王會這麼衰,不是也能為他太好色,而是他打算從申國開始削番。申國,那會兒不弱,周幽王爹地伐申都沒伐下來。周幽王動申國之前,廢了申後(也就申侯的女兒)和兒子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和她兒子不得不回孃家去,申侯這邊判斷出了周幽王預備削藩的意圖。所以,申侯這邊自己估計單方勢力不夠,所以他聯合犬戎和繒國,先下手攻周,可見周幽王那會兒並不弱。申侯這邊以什麼樣子名號攻鎬京,他顯然不可能直說反對削藩,顯然只能後世一樣是清君側唄。申侯手上不被罵的籌碼是外孫前太子姬宜臼。姬宜臼也跟外公回鎬京這樣搞事情,他目的也很昭然,就是為了跟老爸和兄弟爭天子的位置唄。

為爭天子的位置,周幽王主張削番,姬宜臼不可能跟他爹一個主張,必須結好諸侯。不削範的天子,肯定也受諸侯的歡迎。周平王和諸侯達成默契,他的位置是靠諸侯們掙回來的,東周開始就已經不得不受制於諸侯。而這其中,最先給周平王氣受的人是他家親戚鄭莊公姬寤生。鄭莊公的爺爺鄭桓公和周平王的爺爺周宣王是親兄弟,鄭莊公的媽媽武姜跟周平王的媽媽是親姐妹。鄭莊公和周平王是真親戚,都沒出五服。




鄭莊公之後,春秋霸主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後面霸主基本都愛打這個旗號。這個旗號打得最多的是晉國,晉文公也是打“尊王”,但是他的尊王,基本上可以說是挾天子了。溫地會盟,晉文公直接讓周襄王移駕到溫地附近的河陽,原文是說晉文公召周天子啊。可見,給天子最大氣的人,還是周天子姓姬的親戚。諸侯是天子的臣,晉文公召天子都幹出來,這是臣的所為的?晉文公在周天子這邊幹得事情,就是後來晉國六卿們在晉國幹得事情啊。


晉國之所以會造成公室弱,公族弱,六卿強的局面,是因為晉國立國之處有曲沃代翼。曲沃代翼這事情,本質就是跟周天子和父親兄弟爭權其實一回事,一個為了爭國,一個是為了爭天子。當然,方式不同,一樣是同宗相殺。東周初的教訓,從周天子和周室宗族來看,防火防盜防親戚,重點防五服以內的親戚,更準確地說防兄弟、兒子、叔伯等。為了防親戚不走西周的老路,不走曲沃代翼,晉獻公上臺就開始殺親戚。晉國公族從那會兒開始就不怎麼樣,到晉文公那會兒也是差不多,晉成公開始說是恢復公族地位,但是他操作不是抬自己兄弟們,而是進一步抬卿大夫的子孫。公室弱的結果,就是六卿強了。



晉國沒走西周的老路,卻跟東周走了差不多的道,結果是殊途同歸。


柳氏異聞錄


原來樓主問的的春秋晉國。

晉國存在時間是公元前1033年—前349年, 開國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公元前746年(晉文侯三十五年),晉文侯逝世,兒子晉昭侯即位。晉昭侯把曲沃封給叔叔成師,這就是曲沃桓叔。

公元前679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攻打晉侯緡,一舉將晉滅亡。為了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曲沃武公把晉國的寶貝全部用來賄賂周釐王,於是周釐王任命了曲沃武公為晉國君,居諸侯之列。

那麼, 作為曲沃武公的後繼之君,對他國君之位危險對最大的因素是什麼?那就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了,於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君位,晉國國君就讓自己的兄弟全部出國,這樣可以讓自己安全。

為了處理國家政務,晉君就設了六卿制度,六個大臣幫助自己處理國事,只是後來六卿當久了,勢力逐漸就大了,晉君只要出現一代弱君。就失去了權利,於是惡性循環。

從晉國建立,到曲沃武公代為晉君,再到六卿制度的建立,到魏趙韓三家分晉,前後時間長達648年之久。


所以,只能說在當時設立那個制度時,在當時的環境裡是對的。


無涯626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為什麼晉國要分封國內的卿大夫而最終導致“三家分晉”吧?

首先,晉國要比周王室更早地完蛋。

西周與東周,是後世歷史學家的分期法。對當時的人來說,並不存在西周滅亡這一說。周室東遷,只是天子權威衰落的開始。

而晉國的卿族,在此時,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一切都始於晉穆侯七年(西元前805年)的那場戰爭。

這一年,晉穆侯伐條,大敗,正值他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曰“仇”。

三年後,穆侯又與北戎戰於千畝,大勝,正值他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取名曰“成師”。

“仇”與“成師”,這兩個名字就像一紙讖言,預示了仇一族與成師一族的結局。

在宗法制下,仇是大宗,理應繼承晉國君位;成師是小宗,輔翼大宗。

穆侯死後,文侯仇立,文侯死後,子昭侯立。昭侯懼叔父成師之強,封其於大城曲沃(當時曲沃比晉都翼城還大),史稱“曲沃桓叔”。

自此,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先後攻殺翼城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鄂侯。歷經七十多年,曲沃一系終於成功攻滅翼城一系,以小宗代大宗,史稱 “曲沃代翼”。



曲沃一系搖身一變成為晉國正統,自然再不允許被任何小宗取代的可能。

獻公即位,盡誅桓、莊兩族,“驪姬之亂”後,不蓄群公子成為晉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晉國的卿族,自此登上了晉國的政治舞臺,並越坐越大,最終取而代之。



曲沃一系成功阻止了被小宗取代,卻沒想到最終被異姓所瓜分。

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三家分晉,包括田代齊國,都是士大夫貴族一直慢慢做大,國君失去實際權利。解決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是商鞅變法。包含其它變法在內,都是戰國開始實施的,在此之前,春秋各國沒有中央集權的理論和實踐,管理國家只能靠分封制。說白了,歷史侷限性,那時還沒那套政治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