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有疳積,應該吃什麼不吃什麼?

Blue_square


您好

中國小兒推拿網為您解答(喜歡請右上哦)

疳積又稱積食又叫做“積滯”,是中醫學裡面的一個病名,主要是指小寶寶餵食、乳食過量,損傷了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從而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積食這個症狀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意思是說要想小兒不生病,就不要給孩子吃的太飽、穿的太多。仔細琢磨一下這些話滿有道理的,無論是哪一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則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會造成孩子“積食”,給小兒的身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

小兒積食症狀的表現

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乾燥或酸臭、矢氣臭穢、噯氣酸腐、肚腹脹熱。多是因為小孩吃東西不知自節,或家長們餵養不當,又或者是吃太多生冷瓜果及難以消化的食物,造成了食物停滯於腸胃,損傷脾胃而形成的。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髮育。發現寶寶積食時最好讓寶寶適量做些運動,同時吃一些清淡的食品。(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積食的具體表現症狀

  • 寶寶最近胃口又縮小了,食慾明顯不振

  • 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所謂食不好,睡不安,就是這個道理)

  • 寶寶鼻樑兩側發青,舌苔白、膩且厚(好象吃的東西都粘上去一樣),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 寶寶大便乾燥或時干時稀

  • 寶寶腹脹滿食、消化不好

  • 寶寶經常不明原因的哭鬧

  • 寶寶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

積食的孩子往往會出現食慾不振、厭食、口臭、肚子脹、胃部不適、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症狀,甚至引起孩子發燒。

發現寶寶積食怎麼辦?

寶寶積食的藥物治療: 中醫對治療寶寶積食具有豐富的經驗。一般對於積食症狀較輕者,可選擇服用小兒化食丸、保和丸、化積口服液、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中成藥以消食導滯和胃;對於症狀較重的患兒,家長應儘快帶孩子上醫院看醫生,根據情況服用中藥湯劑。

小兒化食丸:當寶寶貪食受涼後,引起肚腹脹滿,噁心嘔吐、煩躁口渴、舌苔黃厚、大便乾燥時,可服用小兒化食丸。包裝:每丸1.5g。用法:1歲以下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大於1歲每次服用2丸,每天2次。(小提示:要用開水溶化後服用。)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當寶寶因積食引起咳嗽、喉痰鳴、腹脹如鼓,不思飲食、口中有酸臭氣味時,可服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小提示:溫開水送服,二歲以上的寶寶可直接飲服。)

補鋅療法:補鋅食物:瘦肉、豬肝、魚類、鋅硒寶、蛋黃等。功能:補鋅有助腸道吸收,還能促進味蕾發育,改善寶寶厭食偏食積食等。小提示:補鋅要注重量,切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引起鋅中毒。

飲食療法:糖炒山楂,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對付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做法:取紅糖適量(如寶寶有發熱的症狀,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讓孩子吃一點。山藥米粥,功能:調補脾胃,滋陰養液。運用於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做法:取幹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粟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中醫治療:吃肉太多:若食慾不振,呃逆想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後研成細末,每次15克,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吃牛肉引發不適,可用幹稻草一把,煎成濃湯趁熱飲服。食狗肉、羊肉太多引起不適,可用山楂14顆、杏仁24粒煎成濃湯服用。吃麵食過多:如果厭食、腹部難受,可用神曲30克、炒蘿蔔籽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3次服完。吃穀類太多:如果食慾減退,可取米飯鍋巴(小米、粳米、糯米均可)適量,燒焦研末,用溫開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3次。還可用炒麥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蘿蔔搗爛取汁服用。吃元宵太多:可用炒麥芽30克,水煎服。吃雞蛋太多:可用神曲30克泡水喝,或用醋一湯匙兌米湯喝。吃生瓜果多:可用丁香1.5克、神曲15克,泡水代茶飲。吃魚太多:可用紅曲15克,水煎服。

小兒推拿積食手法

(一)清大腸經(3分鐘)

位於食指橈側面,食指間至虎口成一條直線。 用一隻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橈側緣,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螺紋面從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治療便秘、食積等症。

(二)揉板門(3-5分鐘)

板門位置在拇指下。 掌面大魚際肌之中點,重按有痠麻感,為胃全息反應點。 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慾不振。

(三)順運內八卦(3-5分鐘)

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手法:以圖中黑點為起點,做順時針作畫圓,運的感覺為接觸皮膚,又不產生壓力,又像是懸空,想象八卦那種柔和感。內八卦穴,是小兒推拿中的臨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的作用。主要用於痰結喘咳、乳食內傷、腹脹、脹悶、嘔吐等症。

(四)清補脾3分鐘

在孩子的拇指偏橈側指腹上,做順時針旋推,每天300次就可以了。順時針推的時候為補,名叫“補脾土”,如果是逆時針或離心直推的話,那就是“清脾土”了。但是,小孩子的脾臟太過嬌嫩,所以多用補法,而很少用清法。

小兒脾臟虛弱的時候,多會表現為消瘦或者過胖、臉色發青或土黃色、厭食、大便次數多、拉肚子等等。這時候,做父母的就可以為孩子用“補脾土”的方法進行推拿。當然,如果孩子出現食積、脾氣暴躁等補脾土清脾土症狀,這時候也可以適當清一清脾土。

(五)下推七節骨(3分鐘)

該穴位於腰骶正中, 第4腰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用一手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外側緣自上而下直推,約100-300次。 向上推溫陽止瀉,並治脫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

(六)摩腹(5分鐘)

一般採用順時針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運動,堅持操作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成人也是。稍大點的孩子可以採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滲透力進行。積食引起的便秘腹脹可重點操作此部位。

(七)揉足三里(5分鐘)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1寸。 用拇指按揉該。足三里為人體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對於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積不化有調理作用。

注意事項

1、推拿最好一天一次(重症推拿兩次),推拿只做小孩左手,推拿力度為帶動皮下組織,推拿介質用爽身粉或嬰兒油。

2、小孩年齡不同,組方中各穴位相同時間下的推拿次數會不一樣,須注意。

3、厭食的小孩重點是揉足三里與揉腹,每天早晚堅持揉5分鐘,長期堅持必能改變小孩脾胃狀況。

4、如果通用方使用後,症狀仍得不到緩解,請及時到有經驗的小兒推拿調理師或正規醫療渠道治療,切莫在家獨自折騰耽誤孩子病情。

5、如果孩子內熱較重、或者因積食而發燒,可加推清胃經、清補脾經、退六腑。

積食推拿手法二

開天門:就是從將眉毛中間的印堂穴向頭頂方向直推,300次。

推坎宮:就是推眉毛,從內向外推300次。

揉太陽:太陽穴比較好找,就在眼角的外側,有個明顯的凹陷就是太陽穴,揉100-300次。

清大腸:大腸經是在寶寶食指橈側緣,從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即為清大腸,300-500次。

清胃經是在寶寶大魚際的外側,由大拇指指根到手腕成一條直線,從手腕方向直推至指根,為清胃經,300-500次。

順時針摩:腹揉肚子5分鐘。

掐揉四橫:紋四橫紋就是我們常說的四縫穴,100-200次,如果食積時間長,可以用三稜針點刺四縫穴,會出來好多油質的黃水,對於改善食慾,效果還比較明顯。

揉板門:板門就是在小孩的大魚際處,按揉100-300次。

補脾經:脾經就是孩子的大拇指橈側,從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從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補脾經,200-300次。

上面這套手法,做下來大約15分鐘左右,效果非常好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進行積食推拿,幫助消食、清熱。常用的有三種方法,前兩種有消食退積之功效,最後一法能清熱、安神,對於發熱的積食患兒可以三法聯用,每天每種方法分別推拿10分鐘。

1、退六俯沿患兒左上肢尺側(即下方),從肘關節向腕關節推,每分鐘推150~200次。

2、瀉大腸沿患兒的食指,從虎口方位向指尖推,每分鐘推150~200次。

3、清水沿患兒左上肢正中線(即手心一面的胳膊中間部位),從腕關節向肘關節推,每分鐘150~200次。

除此以外,還可取白蘿蔔2斤、生薑2兩、大蔥4棵,剁碎後炒熱,放在患兒肚子上,用手搓至肚子發汗即可,也能消、退熱。

如果積食引起發燒,那麼就要採取措施降下來體溫。多讓寶寶喝水,多休息。如果症狀不見消失或者越來越嚴重,就要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怎麼預防?

一、預防為先。

預防積食,要從飲食入手。首先,給孩子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飢一頓飽一頓,這會打亂胃腸道生物鐘,影響消化功能正常運轉。

其次,葷素搭配要合理。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最後,腸胃和人一樣,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無度就會出問題。

“要想身體好,夜裡別吃飽。”這是我們家長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別太飽,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點。

早上或中午孩子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正常需要一點時間,否則,也無益於消化和吸收。

對於處在吃奶期的嬰幼兒的媽媽來說,也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媽媽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

一旦孩子哪一頓飯吃太多,建議家長給他吃一些助消化的藥物,比如乳酶素、嬰兒素等。如果給孩子吃主要成分為山楂的消食片,一定要適量,因為山楂吃多了生內熱,反而會增加患感冒的風險。

二、 飲食調節。

如果孩子出現食慾下降、咳嗽等積食症狀,但還沒有外感症狀時,可採取飲食調節治療。

這時,一日三餐要稍微“欠”一點,選擇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麵湯、麵條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類食物,可適當吃些魚蝦。

此外,還要讓孩子多喝水,保證睡眠充足、及時排洩,不去公共場合,積食情況就會逐漸緩解。


希望能幫到您,中國小兒推拿網專注分享小兒常見病症推拿治療手法,喜歡請關注


河南三字經教育


小兒疳積,古人視為惡候,是兒科四大證之一,臨床以精神萎靡,面黃,消瘦,腹部脹大,甚至青筋暴露,毛髮乾枯,稀疏成束,飲食異常等為特徵。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及醫療的發展,本病已越來越少見,現代多見小兒食積。小兒食積,相當於消化不良。中醫認為“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小兒食積是小兒疳積的前身,若小兒食積日久,遷延不愈,可轉化為疳積。

無論是小兒疳積或小兒食積都會影響小兒生長髮育,其形成主要責之於脾,由於小兒臟腑嬌嫩,脾胃發育尚未完善,加上小兒身體發育迅速,對營養(食物)需求較大,容易出現進食過多而消化能力跟不上的情況,所以小兒容易出現食積,甚則發生疳積。

防治食積或疳積,均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三餐定時定量;食物營養均衡多樣化;蔬菜水果不能少;儘量不偏食;避免吃太多太雜;少吃零食;少吃油炸食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日常可以適當選擇一些中藥材食療,如麥芽、谷芽、山楂、雞內金等有健胃消食作用的中藥材;布渣葉、獨腳金等有清熱消滯祛疳作用的中藥材。


美可親子


什麼都不吃,喝點水,餓兩天就OK,

不信?是因為你捨不得孩子捱餓。

想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換不是自己喂孩子的過錯,父母的過錯,孩子來償還,你當然有點不願意,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想要孩子不受罪,選個要自己少受累,這回真的需要你橫一下心。

另外,做做推拿,請清脾經,大腸經,肺經什麼的,讓孩子舒服點




一路飛花


小時候村裡經常有人抱孩子找我媽媽扎,長大了我就覺得這科學嗎?後來我上網查查挺科學的,關鍵是免費。不過那時都用的家用的縫衣針。現在我在青島包了間飯店媽媽在幫我這個在這也用不上了!


qzuser203827313


可以試試足心敷藥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