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除了喝紅豆薏米,還有哪些祛溼的方法?

丹田爺爺


現在溼氣重的人一大把一大把的,老有人問丹田爺爺到底怎麼祛溼,為什麼吃紅豆薏米老是沒效果?

其實吃紅豆薏米這麼簡單的東西,如果能祛掉大部分溼,那溼氣難除也不是個中醫養生界的難題了,這其實並不是紅豆薏米的錯,錯在祛溼好手一大把,可沒幾個大家會用的。

中醫認為脾胃、肺大腸、腎膀胱都主水,隨便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引起水液代謝異常、溼氣重,紅豆薏米僅僅在脾胃裡算有點作用而已。

溼氣重有很多症狀,丹田爺爺列舉幾個常見的,大家對號入座:

沒有食慾

容易脹氣

吃飯不香

有時感覺噁心

皮膚油膩

精神萎靡

身體沉重

渾身痠疼

身體疲乏

懶得活動

關節發緊

頭目昏沉

容易睏倦

起床困難戶

記憶力不佳

臉色暗沉

口內粘膩

舌苔厚膩

舌體胖大

眼皮水腫

眼袋明顯

大便稀爛

大便粘馬桶

大便排不盡

體態虛胖

體重增加

下肢水腫

怎麼樣?中了幾招?

那麼,祛溼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丹田爺爺來介紹幾個常見的大家試試:

參苓白朮丸

組成:

人參、白朮(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

使用標籤:

特別沒力氣,身體疲勞沒勁,吃的少,容易吃啥拉啥!就是一個字:虛!

附子理中丸

組成:

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等

使用標籤:

肚子容易著涼,一著涼就疼,也是容易拉肚子,用手捂著或者熱水袋捂著舒服些!

健脾丸

組成:

黨參、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有補有瀉,更精煉!除了體虛乏力之外,還有肚子容易漲滿,食物容易堵在腸胃裡不消化的症狀;

參苓白朮丸比較難買,買不到的可以用這個健脾丸代替,或者倆藥一起吃,效果更佳!參苓白朮丸補的力氣最大,因為有人參。

丹田爺爺挺喜歡這個藥,除了它還有個八珍粉,調理脾胃效果也不錯。

木香順氣丸

組成:

木香、砂仁、醋香附、檳榔、甘草、陳皮、厚朴、枳殼(炒)、蒼朮(炒)、青皮(炒)、生薑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適合不消化的重症,尤其是容易肚子又漲、又痛、又拉不下去,用這個藥給順順!

香砂養胃丸

組成:

木香,砂仁,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制),醋香附,枳實(炒),豆蔻(去殼),姜厚朴,廣藿香,甘草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有點類似木香順氣丸,差不多的,吃不準就兩個藥一起上。

保和丸

組成:

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炒),麥芽(炒)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有點類似健脾丸的瀉法加強版,適合吃的多,不消化的重症,食積停滯,肚子脹滿,噯腐吞酸,舌苔比較厚積,很多小朋友吃多了、不消化、發燒、食積,就是這個問題,這個藥裡大部分是下降消積的。

藿香正氣水

組成:

蒼朮,陳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丹田爺爺昨天剛詳細講過,這裡就不多說了,夏天這個藥很好用,家裡有必要常備,有興趣的關注丹田爺爺公號,查看六月二十三發文:警惕:夏天這兩個藥一起吃會要命!尤其注意不要和那幾個說過的西藥一起吃。

通宣理肺丸

組成:

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半夏(制),茯苓,枳殼(炒),黃芩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調肺為主,適合溼氣重的,平時容易不出汗、怕冷,容易胸悶胸緊、咳喘、有痰、肚子滿這樣的人群。

小青龍合劑

組成:

麻黃、芍藥、細辛、炙甘草、乾薑、桂枝、五味子、半夏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可能比較難買,也是調肺為主,主要是寒痰積肺的老病號為主,細辛乾薑溫散的力量比較猛,這種人舌苔比較白厚膩,平時咳喘比較多,尤其痰比較多,基本白痰,沒事就吐幾口,痰也不一定很濃,甚至稀水一樣,但就是痰水多,平時也容易胸悶鼻塞、甚至晚上不能平躺睡覺,會加重症狀。

很多過敏性鼻炎一輩子治不好,就是這個問題,可惜他們都沒吃過小青龍,這個藥丹田爺爺很喜歡,可以調治很多肺的毛病,甚至是某些中醫老法師治肺癌的主力軍!

這種毛病在夏天最適合貼三伏貼,堅持貼,溫陽散寒。

五苓散

組成:

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調膀胱為主,有的溼氣重是水溼不能小便出去,不要只盯著脾胃,適合平時小便不利,不容易尿出來,容易口渴想喝水,但是喝了還容易吐,或者肚子下面容易動悸,容易頭目眩暈,水腫。

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藥、山茱萸(酒炙)、菟絲子、鹿角膠、枸杞子、當歸、杜仲(鹽炒)等

使用標籤:

這個藥補腎陽為主,藥不便宜,凡是腎陽不足引起的溼氣重,都可以試試,比如,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

還有一些地黃丸類中成藥也可以有不錯的補腎效果,都可以試試,之前丹田爺爺也詳細彙總過,關注丹田爺爺公號,查看六月十四日發文:原創 六味地黃丸“耽誤”了多少人!丹田爺爺必須講出來了!

先講這麼多吧,以後想到了再寫!


丹田爺爺


祛溼的方法有很多,給大家介紹幾種:

一、吃吃吃

通過飲食來祛溼,也要看體質,否則不僅影響祛溼效果,甚至會加重溼氣,造成更大的損傷。

溼重者通常有兩種,一是寒溼,寒邪與溼邪兼夾;二是溼熱,熱邪與溼邪兼夾。

寒溼者,表現為舌質淡,舌苔白;怕冷,吃涼食、受涼後容易腹脹、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嚴重的可出現浮腫,如手腳腫、眼泡腫。

針對這些症狀,可以在炒菜、煲湯時,適當加入薑片、花椒、陳皮、砂仁,由於這些食材是溫性的,能起到苦溫燥溼的作用。

另外,寒溼者往往脾胃差,可以適當加一些健脾的藥材,如茯苓、淮山、黨參。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扁豆茯苓豬骨湯等,都是常見的祛寒溼湯。

溼熱者,通常可表現為口苦、口乾,舌苔厚、黃,睏倦乏力,老覺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較多,大便不通暢、黏膩,精神煩躁。

食材上,可用偏涼性的土茯苓、薏仁、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等煲湯。

二、動動動

運動是最保險的祛溼方法,走路、慢跑、八段錦等運動,能使身體微微出汗,既能排汗祛溼,也能激發人體陽氣,陽氣足,則脾胃運化增強,水溼自然不會停滯。

如果覺得有用,請給我點贊,謝謝!(60)


家庭醫生雜誌


大家都認識到了溼氣的危害性,對溼氣也有比較明白的認識,但溼氣的本質是怎麼來的,認識還是不夠清楚,除溼氣的方法千種萬種,其本質原因都是在恢復身體的能量上下功夫,

去溼不是單純的去溼,其實是為身體儲能,能量足,溼氣自消了,


鑫璽壟諺


中醫上講:“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所謂十人九溼,體內的溼氣往往會讓人生病,反反覆覆,揮之不去。

“溼非一病、百病兼之”。溼與風結合就叫風溼,而與寒結合就叫寒溼,與熱結合就叫溼熱,與暑結合就叫暑溼。而且溼性黏膩、重著。

犯上則頭重如裹,犯肺則痰飲湧窒,呼喘困難,犯心則竅塞神亂並心律失常,犯經絡則隧道不通,犯腎則藏精不固,衰竭而亡,百病而生等等。

溼氣到底是有什麼症狀呢?以下圖片的症狀,你的溼氣重不重,一看便知道了。

針對症狀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溼氣重”,那麼溼氣從何而來?

溼氣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一、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二、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轉成溼;

三、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南方多雨潮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虛有關係,“溼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除去溼氣,如何調理?

平時需要從調理自己的生活習慣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平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食療方面,中醫認為:溼熱困脾,累及肺腎。因此想要達到祛溼效果,還需兼顧這幾點:利水滲溼 + 補腎健脾 + 理氣活血+ 溫性食材。

利水滲溼是基礎,溼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單獨食用一些祛溼食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脾運化水溼,所以祛溼同時也要健脾。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溼的能力變強,溼氣也就容易排出。

補腎健脾是根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光健脾還不夠,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要兼顧補腎。


理氣活血很關鍵,溼氣重的人,由於痰溼阻滯,氣血往往容易受阻。中醫理論中講到“治溼不理氣,非其治也”。想要化溼,必須有理氣,否則這個溼不好祛。所以也要理氣活血,才更有利於祛溼。

食療選材要科學,在配方中配以溫性食材,同樣非常關鍵。張仲景有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以說,調理溼氣時,還要配以一些溫性的藥材,才能加快溼氣的發散。溼氣,就好比一鍋水,如果不點火,水難以蒸發完全。加上溫性的食材,就相當於點火。如此搭配,食療總體性質更為溫和、平性,長期食用。

人參:補腎健脾,理氣活血,扶正固本

薏米:利水滲溼,健脾清肺,熱止洩瀉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溼,利水消腫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針對不同人的體質與體內溼氣輕重,遵從醫囑科學配比,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溼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眼皮腫脹,大便不成形等表症。


此外,人參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堅持“少量多次久服”,可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降壓降脂、抗動脈硬化,補氣益氣、延年益壽。除溼氣的同時為全身滋補調理,保持健康,吃嘛嘛香!


中國人參國際城


其實,不要想其他的,紅豆薏米就好,要是紅豆薏米這麼簡單的都做不好,還想做別?還想怎麼祛溼?不要好高騖遠!

紅豆薏米的營養價值

赤小豆營養價值高,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鐵、菸酸等。其功效有:消脹、除腫、止吐、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通乳汁。薏米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礦物質鈣、鐵、維生素B1B2、生物鹼等營養成分及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其中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的含量遠遠高於大米。薏米功效有:健脾、補肺、清熱利腸胃、利尿、消水腫。

吃紅豆薏米粥前要先想想,確定自己是屬於哪種人群,有一些人是不適合吃紅豆薏米的。

忌用人群

1、例假時的女性,薏米性寒,可能會導致腹痛,還可能導致經期延遲

2、身懷六甲即孕婦,薏米中所含成分會增加子宮的緊張度,有可能會導致滑胎,在前三個月不能食用,懷孕期間儘量少吃

3、非溼熱體質者如果長期食用紅豆薏米,其較強的排水性可能會加強體內的寒性,導致腹瀉等症狀

4、便秘的人。薏米難消化,便秘患者食用紅豆薏米可能會加重便秘

5、小孩平素吃東西較少,食慾不佳、營養欠佳、大便稀溏時,就不宜食用赤小豆

6、成人體質虛弱,正服用補益作用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赤小豆

紅豆薏米水的方法步驟

我本人是個溼熱患者,平時大汗、早晨起來身體疲乏。紅豆薏米粥有的時候忙起來就做不了,所以我常喝紅豆薏米水,下面我將給你介紹我的方法。

1、準備好紅豆薏米

2、紅豆要用赤小豆,薏米要用金沙薏米,比例1:1

3、紅豆薏米洗淨下鍋直接炒,十分鐘左右炒幹炒香有焦褐感

4、不停翻炒,炒至紅豆顏色變深褐色,薏米表面有焦褐感即可

5、下鍋煮兩小時,然後濾水喝。

有時候我也把炒熟的紅豆薏米拿個棒子捶打,然後拿個保溫杯就跟泡茶一樣,泡個二十分鐘半小時的。我的方法就是這樣的,不知道適不適合你,你可以對比看看!

現如今的市場上大多數薏米的祛溼功效其實沒那麼強,有些薏米只能吃飽。在中醫看來:薏米的顆粒越小功效就越大,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有薏米的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溼。


完美美美美美食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道夏季祛溼又好喝的湯品做法。

一,木棉花大骨湯(清熱祛溼)

材料:大骨400克,木棉花5朵,薏米30克,扁豆30克,陳皮1片,薑片。

做法:1,大骨放入開水中焯一下水,薏米和扁豆提前浸3個小時。

2,將大骨,薏米,扁豆,木棉花,薑片,陳皮放入煲中,加入清水,大火燒開,小火煮1.5小時即可。

二,赤小豆土茯苓排骨湯(健脾祛溼)

材料:排骨400克,土茯苓20克,赤小豆20克,紅棗5個,姜。

做法:1,排骨剁塊,放入開水中焯一下水,赤小豆提前浸泡三個小時,土茯苓浸泡二十分鐘,紅棗去核。

2,將排骨,赤小豆,土茯苓,姜,紅棗放入煲中,加入清水,大火燒開,小火煮1.5小時即可。

三,陳皮茯苓茶(健脾祛溼)



做法:陳皮,茯苓烘乾透,取陳皮1小片,茯苓5克放入保溫杯中,加入剛燒開的水,浸泡10至15分鐘即可飲用。

祛溼方法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們多多點贊和關注,謝謝閱讀!


小小巧媽


從事臨床醫療二十年,現主要從事藥師工作。

.
溼氣,按中醫來說是脾失健運所引起的水溼停滯,在中醫中脾主運化,喜燥惡溼。當一個身體內分泌出現異常或飲食口味重,或久病而致脾氣虛,引起身體內的水無法及時排出體外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下圖.


在這些症狀中有3個就是身體溼氣重了。溼氣重分寒溼和熱溼,這兩者的表現:寒溼,簡單的就是怕冷,手腳溼冷,易拉肚子,舌苔白膩。熱溼,就是口乾口苦,口渴,大便乾燥,小便赤黃,舌苔黃膩。無論哪種溼重,在飲食調理主要是調脾胃,補氣。

在描述中,用到祛溼的苡米,最好炒黃,祛溼效果好,而搭配的是赤小豆,而非紅豆,紅豆補血效果強些。

推薦一藥膳,也是我經常煲湯喝:茯苓30g,黃芪30g,芡實、炒苡米各一小把,冬瓜連皮(多少隨意)與排骨或瘦肉煲2~3h,這是3~4人份量。


總結

飲食中,儘量不要太鹹,鹹影響腎的排洩。還有生冷、冰凍食物或水果少吃,甜膩也少吃。如溼氣很重最好找中醫生調理或用中成藥治療。要多運動,出汗有利排溼。

感謝閱讀,如覺有用,可在下留言或點贊。


藥師陳


紅豆薏米只是改善當前的狀況。真正的去溼方法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根源。讓人體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下,正常的飲食習慣中,身體沒有了溼氣,也保持著溼氣不住留的現象。

形成溼氣重的原因很多,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如:天生體弱,疲勞,壓力,熬夜,食物鏈營養不均衡,營養過剩,常吃宵夜,常吃寒涼食物,吸菸,飲酒過量,少運動等。

要從根本上解決溼氣問題,先把不良習慣戒掉,針對個人體質選擇對身體有調整作用的食物。每天能量攝入量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遵循健康的基本原則:好的空氣和好水。樂觀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均衡的營養。戒菸限酒。

只有個人體質達到了健康的標準,新陳代謝正常了,氣血循環正常了!自然就解決了溼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