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有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永和縣是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永和縣西,公園所在地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保存了從中生代三疊紀、新生代第四紀及黃河形成等的地質演化記錄,其地層中的岩石特徵、沉積構造及所保存的化石,展現了鄂爾多斯地塊的古河湖相環境及古地理演化特點,由於地形切割劇烈,區內具有很好的觀賞剖面,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永和關前沿公路,有一段長500-600米的崖壁,上面佈滿了莫名其妙的圖象,過去人們曾稱之為魔壁或魔崖,給人以神秘的色彩。其實是由於河水對岸石的侵蝕和溶解,將岩石中可溶物質溶走,從而使岩石分解、崩塌、剝落。在岩石表面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圖象來。圖象按其展布,可分為橫向、縱向兩大類。橫向的圖象如長廊、浮雲、海浪、魚、龍等,縱向的圖象如立柱、寶塔、仕女、力士等。還有一種是園形圖象,小的如蜂巢,大的如園窗,稀流不均地分佈在巖壁上,這是因為溶蝕作用從點開始擴展,受岩石中隱性球狀構造影響而造成。以上圖象統稱水蝕浮雕。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水蝕浮雕還發育在高出河面幾十米、幾百米山崖上,尤其高150-200米黃河三級階地附近常見大小石龕,在羅岔村中,形成多孔的山洞,洞中有柱有門,有窗有廊,分成3個洞室彼此相通。更值得欣賞的是洞壁由深淺不同草綠密集橫紋組成。這類岩石地質上稱水平韻律層,如能開採下來打磨後,一定能成為高貴又文雅的飾面石板。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石球”是一種球狀岩石,1968年首次見於墨西哥熱帶雨林中,那是由石英岩構成的直徑達2米的大型球體。原以為當地古代土著民族人工建造。後來在山崖岩石中,見到未脫落的球體,才知那是天然形成。到目前為止,從地質學角度,無論沉積成因,構造成因,風化成因,都無法合理解釋。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永和縣全境幾乎全為三疊系地層分佈。在山西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了各種成因的石球,包括沉積作用形成的石球,成不規則形狀;沉積盆內,同生礫石構成的石球,呈扁球體;早期成巖過程收縮形成的石球,呈不規則球狀;沉積結核形成的石球,呈圪塔狀、姜狀、餅狀;以及成因不明形成的石球,呈半球狀凸出,全風化後成整體脫落,基岩中留下半球形凹痕。以上形狀各異的石球在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內分佈非常廣泛,固該處又被稱為“石球”之鄉。

永和乾坤灣

是黃河流域上一道奇特的風景,位於秦晉大峽谷中,壺口瀑布上游。即使沒去過的人,僅憑望文生義,亦可知其形巧奪天工,其意蘊含深厚。她有數個觀賞景點,魅力俱佳,各有千秋。最具觀賞最為完美的一道莫過於山西省永和縣閣底鄉境內的那一段,既雄奇又柔美,既飄逸又和諧,使人留連忘返,感悟頗深。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滔滔不息的黃河水從巴顏喀拉山發源以來,滾滾而瀉,氣吞山河,銳不可當,造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圖騰,我們都為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共飲黃河水而感到驕傲。顯然,黃河在勇往直前的行進中,還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她在展現其大勢磅礴之時,也不忘彰顯其個性。於是,她在流經永和縣閣底鄉境內時,優雅地擺動了幾下身姿,一幅曠世絕倫的神奇畫卷便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個巨大的“S”型大彎!只見這方奇彎,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裡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連、水山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山一水、一陽一陰情趣無限,奧妙無窮。就連歡快跳躍的浪花也對這一壯麗奇景不禁吶喊喝彩。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立足岸畔,凝視對岸,又可將八卦中的“陰”、“陽”解讀一二。“陽魚”即山,即河對岸被水環抱320度的那座山,山腳開墾的層層梯田,錯落有致的紅棗樹,恰似魚頭的魚唇與觸鬚,山是溝壑萬千、梁峁相連,又似魚身的魚鱗與魚鰭,擺尾自然順暢,宛若入水遊躍一般。“陰魚”即水,即山的倒影反向,陽魚尾為陰魚首,陽魚首為陰魚尾,正映了陰陽合抱、互為轉換、相依相存的辯證哲學思想。且周圍存在著與八卦圖相關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標誌物和以伏羲、女媧的名字命名的村莊、廟宇以及大量相關的傳說,更是增添了黃河乾坤灣的歷史文化和神秘色彩。

永和文廟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創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簷歇山頂。斗栱六鋪作重栱出單抄,殿內柱網布局採用減柱和移柱造。樑架徹上露明造,均為圓木稍加砍制而成。是研究晉西南古建築區域文化的有效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

永和關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在永和縣西北黃河岸,唐以前就有永和關。《元和郡縣誌》: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里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裡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牆、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後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境內危巖奇石,妙趣天成,長達數千米的鳳雅長廊千次百態,造型各異。

朝陽寺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位於永和縣縣城西北梁家坡村,創建年代不詳。坐南向北,佔地504平方米。寺內原存鐵佛1尊,石窯3孔,原植白牡丹數株,據推測花齡在300年以上,已呈野生狀態。1995年,縣佛教協會重新維修,新加琉璃瓦頂,新塑佛像數尊,並從河南洛陽購買回牡丹200餘株,月季200餘株,芍藥100餘株及爬山虎等,在寺前建起牡丹園。

樓山

是永和縣境內最秀麗的一座山,山勢由低而高,呈層巒疊峰之狀,恰似層層樓臺,故爾名曰樓山。樓山四周翠柏茂密,灌木繁多,雜草齊腰,從山頭到山腰,一座座道家觀院排列齊整,錯落有序,形成一個龐大的廟群。據考證觀院完整時,有五六十間建築物,其中有古式樓閣的石窯洞,石木結構的古典式殿堂建築,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樓山的四季都是美麗的。春天看樓山,柏林碧綠,野花開放,蜂蝶飛舞,清秀撲鼻;到了夏季,草木蔥蔥,涼風習習,酷暑炎熱,一掃而光;秋季去樓山,野果飄香,紅葉滿山,草深牛肥,別有情趣;嚴冬時節,或柏翠草黃,或雪白樹綠,野兔山雞,穿行期間,狐狸山中,時隱時現,所以,去過樓山的人,無論何時,都有不虛此行之感。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樓山不但四季景色各異,晴天和雨天也各不相同。晴天看樓山,你會感到景觀齊放,氣勢恢宏,綠樹如海,廟群似船,令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而雨天去樓山,則雲霧潦亂,置身其中,猶如騰雲駕霧,讓人飄飄欲仙,山上道觀時隱時現,又令人神密莫測,彷彿進入天國仙界。筆者一次去樓山,正好下起小雨,身臨其境,感受頗深,回去後寫拙詩一首:崢嶸樓山雲霧中,錯落樓閣半暗明,常愧蓬萊無緣識,孰料今日入仙境。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樓山是永和縣唯一的道家聖地,這裡供奉的全是道家神仙。道觀分前部,後部。後部是道觀最主要的建築——送子娘娘廟。這座廟由山門、娘娘殿、戲臺、道人宿舍四部分組成。原來的山門建築精美,高大而威嚴,原建築已毀壞(一九九八年樓山舍施的村民,集資重建現樓山石墩琉璃瓦山門)。娘娘殿為二層建築。下部為三孔窯洞原來塑像齊全,現已不復存在。據記載這些塑像全是娘娘的屬下,至於是哪位神仙,已經無法考查。上部為三間大的殿堂,中間塑有娘娘金身,另有云霄、碧霄、霄霄三位娘娘。戲臺則在娘娘殿對面,高大而寬敞,十分氣派。道人宿舍在西側,為五孔石窯,整個院子用石板鋪就,東邊留有下水道,通往地下三丈深的水窯裡,因山上無水,道人及信男善女、來往行人用水,皆從水窯內提取。山上氣候涼爽,加之水窯深埋地下,因此,雖為積水,但長時間不腐不朽,而且略帶甘甜。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道觀的前部為天界各仙,其中主要供奉的神仙為龍王。龍王廟位於樓山頂端,大概是為了讓龍王站在高處呼風喚雨吧。該廟座北向南,三間單簷硬山頂建築,由於建在高山之殿,故而顯得高大而雄偉。殿內塑有四大龍王像,殿外房廊下,右懸一口鐘,左設龜馱碑。只是年代久遠,字跡有些脫落了。此殿為我縣僅有的一座較完整的元代建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距縣城80餘華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佔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決策築輝煌”、“紅軍東征在永和”和“老區人民愛紅軍”為主題分三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圖片、塑刻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東征歷史畫卷,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征紅軍的豐功偉績。

山旅臨汾,第十三站,永和縣——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

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澤東主席、彭德懷總司令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進行了著名的渡河東征,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