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米一直缺貨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華為可以現貨?

後來你怎麼樣了


小米手機倒不至於會一直都缺貨,但是新產品上市前一兩個月搶不上是加上便飯,讓很多人覺得小米手機究竟是存貨太少還是買的人確實太多了?

小米手機性價比高是毋庸置疑的,在同樣的硬件配置下能賣到更低的價格原因在於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模式:

1、主打線上銷售,中間環節極少,成本低。

2、小米產品生態鏈已經形成,可以通過其中的廣告營銷和龐大的產品覆蓋來賺取利潤。

3、小米願意通過價格低廉的硬件來覆蓋更多的用戶,薄利多銷,同時有利於小米整個生態鏈的長期建設。

以上這些的確使小米手機成為了國產手機性價比的標杆,但是小米的低價戰略也帶來了一些難以迴避的問題,導致小米新機頻頻缺貨。

1、產品前期硬件成本高,利潤幾乎沒有或者極低,需求也不明朗,不敢放開了生產備貨,需要“有計劃”的組織批次,也會根據市場反饋情況進行調整。

2、小米的大部分資金都是流動資金,賣完一批拿所得的錢又來生產下一批,所以要求寧願手機不夠賣也不能壓貨(儘可能降低倉儲成本),還有萬一前面批次的產品出現什麼棘手的問題,小米也好儘可能降低最大損失。

3、因為小米新機性價比極高,往往每次都能引來國內眾多黃牛爭搶,導致真正的用戶正規渠道買不到手機,有些人不得不在淘寶等平臺加價購買小米手機。

4、像小米新手機的驍龍處理器、閃存芯片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本下降,前期故意控制一下產量,等到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市場需需求也沒那麼熱了,就可以加大批次進行生產,以求得更高的利潤。

所以說小米新產品前期總是難以買到,但是一般兩三個月以後就會容易得多,再加上小米現在主推的線下店,提前打電話預定或者瞭解情況往往也會有驚喜。

至於華為手機也不是沒缺過貨,像之前的Mate系列就經歷過好幾次缺貨,更多的還可能是因為麒麟芯片的備貨不足,畢竟臺積電的10nm工藝產能也是有限的,華為手機本身銷售量也很大,碰上熱門機型前期供不應求缺貨也屬正常。

眾所周知,華為除了網絡銷售以外,也擁有數量龐大的線下店,通過這些線下店,華為前期就可以更大批量的備貨,肯定要比小米多得多,這樣即使線上搶不到,所在城市眾多的線下店也很有可能買到,總之確實比小米手機好買多了。


嘟嘟聊數碼


主要的原因大家都說得非常清楚了,我就不再重複,現在說一點不同之處。

小米缺貨而華為可以現貨,最大的區別應該是兩方的經營模式的區別。

小米以互聯網銷售為主,且定位於互聯網企業,基本上是輕資產而重營銷,它的最大優勢就是能盤整各個環節做出最大效益,而最大劣勢則是因為缺少了核心技術導致自已的話語權不足,只能看別人眼色行事而無法主導。

故之,你可以認為小米是一個組裝廠,為了成本控制以及本身的薄利多銷的市場打法,資金鍊的控制就非常重要,存活比賭博要更重要,所以它也無法大幅度壓貨。

華為則不同,其是屬於製造業,本身在製造方面執牛耳。即便是採購再多的備件做庫存,東邊不亮西邊亮,總有消化的地方(華為是全球通信設備製造商的No.1),比如說現在的部分手機產品還偶見EMMC5.1的閃存應用。同時華為還有自研的麒麟處理器,不怕別人卡脖子,大不了自已快乾硬上。

小米敢嗎?肯定不敢,因為小米一直打的時間差,過了時間優勢,其競爭力就一文不值。


互聯網俊明說


大多數人都知道小米手機的售價要低於大多數廠商,這主要得益於小米一直奉承的互聯網營銷模式。

互聯網模式的優點就是壓縮中間成本,經銷商的層級會少很多,所以可以讓用戶享受到貨真價實的性價比手機。

而雷軍此前也對自家的互聯網模式和產量不足的問題進行過解釋。其表示小米手機的利潤控制的很低,所以不能承擔太大的庫存積壓,利潤低的同時假如一款手機的銷量不好,產生了庫存積壓,那麼對於整個公司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小米手機的經銷模式一直是現產現銷來保證資金的流量和控制庫存積壓、現金積壓等帶來更多的成本。


此外除卻雷軍對於產量不足的解釋,在網上還有公認的另一個觀點

一款手機的初期由於生產工藝等諸多原因,成本會比較高。如果手機發布後就大量出貨到隨時都能買到的程度,小米會承受很大的成本壓力。所以前期少出貨,然後再將產品炒熱,等生產成本降下來一直,在開始大規模鋪貨,這時產品的名氣上來之後,買的人更多,利潤也會更高一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手機相關部件的短缺

小米在國內一直首發驍龍處理器,但前幾代驍龍處理器一直由三星代工,並且三星的市場佔有率也要大於小米。所以在處理器產能不足的同時,高通首先會保證三星的供給,小米能拿到的貨就會相對少一些,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手機的短缺。


而小米和華為相比較的話,華為的利潤本身就會比小米要高,在成本考慮方面可以接受更多的庫存積壓和現金積壓問題。並且華為有自家的生產線和自家的處理器,在手機生產過程中,華為可以更少的受制於其他廠商。

最後有任何購買數碼產品(手機、筆記本、耳機等)的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無邪會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進行回覆的。想要獲得更多產品資訊、科技圈動態也可以關注無邪哦


無邪數碼科技


歡迎關注科技大話,不定期更新科技資訊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小米總是缺貨,而華為卻可以直接購買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一起來看看吧:

先講講小米↓

飢餓營銷

這可能跟小米的銷售戰略有關,小米手機大都主打性價比,手機的利潤很低。

為了賺更多的錢,小米之前每發佈一臺新機之後就故意斷貨,過一陣子,等到物料價降了下來之後,再開始大規模鋪貨,這樣既能賺到物料價的差價還能賺到原先的利潤,從而保證了利潤。

這樣做既能提高利潤又可以造成一機難求的假象,讓人們覺得熱度很高,又吸引了一波消費者,這是為什麼我們總髮現小米手機總是缺貨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只是前期的戰術,到了現在這招幾乎不管用。到了手機性能,外觀都同質話的今天,要想輕易斷貨那就是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從16年小米的低谷可以看出,小米其實根本不想用飢餓營銷。否則,就不會賣那麼少了。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沒有自己的代工廠



小米不想ov,華為有自己的代工廠。能負責幫小米代工的只有富士康,聞泰,英華達這些代工廠了。

這也導致了小米總是斷貨的現象。

物料也缺

這又是一個對小米來說很尷尬的問題,即使富士康肯幫小米優先代工,那起碼小米要提供物料吧?

拿小米的高通驍龍處理器來說,小米的旗艦新機通常都能拿到高通驍龍最新的芯片在國內首發!

而高通那邊,因為是新產品的緣故,總不可能一開始就大規模生產吧?風險太大,要先試產一小部分看看有什麼問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了。於是前期這一小部分就分給了三星,小米,一加……手機廠商。那麼試問小米能分到多少?

這就導致就算有富士康幫小米代工組裝,小米沒能提供物料給富士康,你讓人家怎麼組裝?更不要提要現貨了。


這三個原因,後兩個才是小米目前缺貨最根本的問題,飢餓營銷的戰略小米也知道不能再用了吧。


再聊聊華為為什麼能現貨。

沒有飢餓營銷的戰略

小米手機早期打飢餓營銷是為了保證利潤,可華為手機不主打性價比,根本不用為利潤傷腦筋太多,對華為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飢餓營銷。所以一般華為手機上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大規模鋪貨。

有自己的代工廠

華為除了給富士康這些代工廠代工之外還有自己的代工廠。而這些自己的代工廠,專門為自己代工,根本不愁要向富士康這些廠商拉下面子去求。

像有自己代工廠的ov,能夠在短時間內生產上百萬臺機型。相比小米,華為有自己的代工廠就顯得從容多了。

不缺物料

華為在製造業有著執牛耳的水平,因為有雄厚的資金做背景,財大氣粗,採購硬件都是大規模的做備用,東邊不亮西邊亮,總有消化的地方。還怕什麼廠家斷你貨卡脖子呢?


而且,華為的麒麟芯片只給自己用,就算前期產能不足,只給自己獨用的話,那就顯得遊刃有餘了。而高通這邊,前期產能也確實低 ,而且還要分給許多手機廠商,怎麼夠呢?


結語

不過,到現在小米也漸漸褪去了缺貨,耍猴的包袱,開始抓產能,各個渠道都能拿到小米新機和旗艦機的現貨……以後也必須是這樣,現在手機同質化嚴重,比的就是誰先能量產,然後賣完……

華為這邊保持自己現貨加差異化設計的優勢,繼續坐穩國產廠商老大的位置。希望兩家廠商在未來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科技大話


小米一直缺貨的原因,無非就是定價、銷售和生產三個方面。具體可以看看我的頭條文章。

小米為何總是缺貨?https://www.toutiao.com/i6687421085803086348/

華為可以現貨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有自己的芯片和工廠。但我覺得芯片是錦上添花,起決定作用還是銷售和生產。對於華為定價策略,不瞭解的人不便瞎說,容易被打臉。就說一說相對來簡單的工廠。

華為不僅有自己的工廠,還有與工廠匹配的其他東西。

1、豐富的產品線。工廠只有一直生產產品,工廠才能盈利。工廠停工就是虧損,這也就是有的工廠停人不停機,搞倒班的原因。華為要保證自己的工廠機器不停歇,就要有豐富的產品線。可以看看華為一年要出多少部知名和不知名的不同系列的手機,還別說榮耀手機。像華為、OV這種有自己工廠的商家無一例外都搞機海戰術,開發佈會的只有旗艦即而已。

2、銷售能力和銷售手段。工廠一直生產產品,工廠就能盈利,但不是必定盈利。生產了那麼多的產品,需要把它賣出去,有些滯銷產品則是需要想方設法賣出去。我曾經去過華為線下手機店看當時新款的旗艦機,店員真的很熱情地跟我介紹,講起參數和配置來滔滔不絕,最後跟我說,雖然價格一樣,但實體店購買比網上購買有其他的優惠。不過確實買不起,羞愧地走了。覺得有點對不起店員的熱情。


最後我想說,現貨不應該是和期貨對應嗎?


蝦米想說


小米與華為是兩個路數的企業,前者以“性價比”著稱,華為以“實力雄厚”著稱,而在營銷上小米比華為更為前衛新潮!

小米手機採用“飢餓營銷”,其目的就是減少庫存,保證現金流健康。這是由於小米手機貼近成本,採用“供需平衡”的策略,確保每款手機滯銷,從而保證產品較低成本。

因此,小米手機會採用“定製”方式,根據客戶預定需求,一批一批的量產銷售,往往就會出現“缺貨”現象,導致了“搶購”浪潮,營造出“火爆”氛圍。

事實上,小米這樣的做法不僅僅因為成本原因,還因為市場新機投入量與品牌曝光度的問題,通過“限量”發售(相對於華為)的方式,讓小米各系列手機在市場上的保有量,也讓小米手機具有“洛陽紙貴”的傳播效果。

而華為,作為國產品牌手機的桂冠,其不僅有超強的IP價值、品牌影響力、科技創新實力,還有強大的海外市場加持,其銷量遠遠高於國內任何一家手機廠商的銷量。

因此,華為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採用嚴格的定量生產手機的策略,與此同時,華為手機寬厚的利潤空間,為其庫存提供了餘地。這種情況下,華為手機一般都是每款保有量幾乎都是充足的!


看見光


因為小米不想賣,小編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小米手機缺貨是真的供應鏈問題還是本身就不想賣,最後的結果是不想賣!

首先從今年手機行業我們可以看


出驍龍845真的一點也不缺,努比亞,魅族,錘子,oppo,vivo,小米,聯想,一加全部拿到了,請問作為高通的親兒子能拿不到貨,一加22天出貨量破百萬,竟然成了最暢銷的845旗艦,在搞笑嗎?人家都能現貨小米就是不能,為什麼?

對於小米旗艦,小編一直認為性價比是真的很高,也確實賺錢不多,就是為了小米營銷高配底價這四個字,小米主要靠小米旗艦吸引眼球,紅米系列賺錢,這就是小米的營銷策略,再找幾個黃牛拉售價,而且小米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種很火的假象,其實旗艦銷量都很一般,去年的小米mix2和小米note3囤貨就很嚴重,無非就是雷軍的互聯網手段而已!但是產品肯定都是好產品,搶到的都說好!




QX科技


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營銷策略

小米公司通過“飢餓營銷”來營造小米手機供不應求的現象,增加小米手機曝光度,讓更多的知道這個品牌,而且讓消費者覺得小米產品非常好,增加消費者購買慾望,通過其他渠道加價購買!

二、成本限制

小米手機以超高性價比來迅速佔領市場,迅速發展,小米手機價格比友商便宜很多,利潤很低,首發時,新款處理器等零部件成本太高,如果大量生產,可能不僅僅是利潤低,而是賠錢,等過一段時間,友商產品產量足夠以及零部件製造工藝和良率提高,成本下降,有利可圖,再大規模生產!


暴走的學霸


算是本人專業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小米的雷軍是最聰明的一類人裡的一個。他把"雷軍"這個名字的名氣變現到了極致,創造的小米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奇蹟,很難被模仿。

小米的模式決定了小米基本不需要投入任何一分錢成本就可以盈利,是現在商業史上的奇蹟之作,簡直可以寫入教科書。

小米自己不花錢,放開預定,拿預訂款去下單,廠家生產,組裝後直接發貨,網友收貨,完成整個銷售。甚至售後都可以是找人代理的,連售後都不需要。

其間,小米不需要資金積壓,不需要廠房,不需要庫房,不需要自己的物流,什麼都不用出,就完成了整個過程,這是商業奇蹟!

前期融資到的錢和後期的利潤,完全可以投入研發、展示,最大限制的保持自己的現金流的穩定,沒有任何風險,完美的商業模式!

小米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生產銷售物流成本基本為零,最大限度的擠壓了成本,所以它的售價可以低到其他廠家虧本的地步。

不得不說雷軍是個天才,也虧得雷軍之前的名氣,可以保障這種商業模式進行下去。

依靠價格優勢做大市場,使得名氣大振,反過來可以連給下游的預付款都不需要了,進一步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

小米不能賣現貨,因為賣現貨就代表著需要庫存、需要支付生產成本,減少現金流,成本支出後維持低價就會虧損,個人認為2015年小米虧損就和小米當年賣現貨有關,至少部分有關,所以2016年小米迅速轉化商業模式重新開始小米模式,2016年又開始盈利。

所以,小米模式是小米必然的選擇,也是被驗證過正確的選擇。

不過,小米馬上要上市了,或許有所改變。

總而言之,小米之所以不賣現貨,絕對不是什麼建設了很多年還沒建設好的什麼鏈條的問題,是小米的資金鍊問題。隨著小米上市,或許會結束這種狀況。畢竟,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小米的出貨量。未來,誰知道哪,拭目以待。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通信一小兵


小米不是缺貨,也不是耍猴,而是先收錢再下單給工廠,華為是準備了現貨,小米沒有現貨,是將已經收錢的訂單交給代工廠生產。好多人幾萬字沒講清楚,說一大堆都說不到重點,不如我這幾十個字清楚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