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根治深度贫困的虚症

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根治深度贫困的虚症

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根治深度贫困的虚症

01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智者行千里,天下慧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以赤子之心感受民生疾苦,以超凡智慧破解攻坚难题,指出“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5年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如此战绩,人类亘古未有;如此奇迹,世界为之叹服。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在深贫地区,虽然人力物力持续超常规投入,可是边际递减效应却开始在我们头顶盘旋。

深贫地区困难重重: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然而,我们也曾创造过许多减贫脱贫的成功经验。“苦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经过30多年开发式扶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毕节曾是全国最贫困地区的“代表”,如今成为脱贫攻坚的全国“样板”……

这些都是我们过去解决最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的成功典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精神不屈不挠,深贫亦可战而胜之。

攻克深贫,不仅要政策倾斜项目倾斜资金倾斜,还要提振“精气神”,否则极易造成“虚胖”。内因决定外因,脑袋指挥双手,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根治“虚症”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弱鸟先飞”,贫困地区群众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鸟儿不愿飞,勉强打起,转眼落下。若无强劲的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一些深贫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各地干部开动脑筋,智慧迸发。这一年,脱贫攻坚纵深的精神更加坚毅,攻坚的目标概念层次更加清晰,脱贫的施策方略更加着力。这一年,六盘山区集合陕甘宁青四省区“合力”,力求使300万人走出贫困;行走在秦巴山区脱贫一线的乡村“包包干部”真抓实干,探索无止;武陵山区民族特色产品助力增收、乌蒙山区连线企业组建脱贫奇兵;这一年,为扶智,甘肃陇南电商覆盖全国,山西临县婆姨护工培训远近闻名,怀揣绝技的青海“拉面匠”走遍天下……为扶志,贵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轰轰烈烈,海南农民夜校如火如荼……一个个新时代农民正满怀信心迈上脱贫奔康路,一个个人人愿为、人人可为的美丽乡村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勃勃生长。

激发内生动力,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支点,精神变革正在冲击着发展的内在格局,自我发展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硬性要求”。在启动了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脱贫施策体系后,从顶层真正释放了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力量,清理了拦在贫困群众心理上的精神障碍,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成功地汇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进程。

“滴水穿石”,只有政策东风和内生动力互相激荡,才能演绎更好的发展图景;“弱鸟先飞” ,只有前瞻的视野,与不懈的精神才能担纲更好的时代。激发内生动力,对扶贫来说,不仅构建了一种有温度的扶贫,更是根治深度贫困地区虚症的一剂良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