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廖美立談30年書店生涯:我著眼的永遠是開創性

【百道編按】帶著一抹自信的微笑、談吐優雅從容,聊起書店經營與文化事業總是充滿熱情毫不藏私,這就是廖美立,從書店、藝術中心到文化場域,從誠品、方所、雅昌藝術中心到“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每一次出手總能屢創新局。

30年前,她與吳清友一同創立誠品書店,從最早的一家藝術書店到綜合書店到連鎖化的經營再到大型書店+文創商場的模式,書與非書之間的摸索,精神與物質的融合,商業與文化的平衡,廖美立在誠品19年間,將誠品打造成為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廖美立總是說“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才能開創新局”,方所前總監譚白絹也曾形容廖美立是“一位不會停止追求新事物、不斷開創新境界的時代女性”。每次出手總能刷新眾人視野的廖美立,工作生涯究竟有著怎樣的精彩歷程?讓我們一同來細數。

此外,2018年6月4日早6點,《廖美立的書店20講》已經在百道學習APP“書店商學院”正式上線。在這20講中,我們將聽見廖美立親自發聲,談談30多年的書店經營思維,歡迎廣大書店人訂閱收聽。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廖美立在“新時代杯”2017時代出版·中國書店致敬活動上演講

廖美立的書店生涯

1977年:雄獅美術雜誌社

1984年:雄獅美術專門店

1989年:誠品書店

2008年: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

2011年:方所

2015年:雅昌深圳藝術中心

2019年:葉嘉瑩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

完美組合一同打造誠品傳奇

1987年,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已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藝術收藏家,在雄獅美術專門店裡遇見了廖美立,並在她的推薦下購買了日本雕塑家“野口勇”的作品集,之後,藝術品味不凡的吳清友邀請廖美立一同創立了誠品書店。兩人之間不僅僅互相激賞,對於文化產業也有著共同的願景與熱情,很快培養出合作無間的默契。他們本著堅持書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精神,成為一個完美的組合,寫下了誠品書店傳奇的一頁。

第一家誠品書店:開創了書店新局面

1988年,吳清友訂下了臺北仁愛圓環附近的一個地下一樓到二樓的空間。廖美立在雄獅美術工作11年後,開始了她人生的第一次創業與第二個工作——“誠品書店”。吳清友主導書店的空間設計調性與風格,廖美立則負責藝術專門書店的規劃與營運,書店裡除了服務藝術書籍的讀者外,以史無前例的分類方式,一舉打破傳統書店以出版社為主的走櫃模式,以藝術、建築、設計、攝影、表演藝術等類別書櫃呈現在讀者面前。此外,為了拓展書店的內涵與服務面向,廖美立決定增加人文與當代思潮類書籍,並進口大量圖像書,開展了臺北讀者的閱讀視野,營造了“古典雅緻、學術殿堂”的書店氛圍。

書店開幕後,也翻轉了臺灣人對書店的印象,厚重的實木書架、地板與欄杆,大片紅磚牆與進口吊燈,擺上設計風格強烈的椅子與傢俱,空氣裡播放古典音樂,邀請每一位走進店裡的讀者一同享受閱讀。誠品的第一家書店不止驚豔了臺北人,創造了高客流,也締造了書籍銷售倍數成長的業績,成功打造誠品書店的品牌形象。於是一年半以後,廖美立告訴吳清友,誠品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提供給讀者更完善的閱讀服務,書店的經營範圍要擴大經營到二樓,打造一家全新形態的現代綜合書店。

於是,以“生活風格提案”為訴求的誠品書店誕生。比一年半前,轉型成為綜合書店的誠品帶給讀者更多的驚喜,首創“古書區”、“兒童繪本館”、“文庫區”、“生活風格區”、“建築設計區”等等,這樣的書區規劃與運營模式也打造了誠品書店的雛形,日後的擴大與發展都源自於這家綜合書店。

在轉型後的開幕活動裡,廖美立邀請了十個前衛的觀念裝置藝術家,在書店裡創造了十個與書有關的作品,誠品玩味藝術與另類創作的鮮明形象也深植人心,成為讀者心中最有力道的品牌精神。

“讓世界走進誠品、引讀者走向世界”的選品力道

在第一家誠品書店擴大成為綜合書店的過程中,最大的亮點便是廖美立的選品規劃。除了上述提到的首創書區規劃之外,當時的誠品書店是第一家大膽引進世界各個類別、不同語系圖文及文字書的書店,展現了強大的世界觀與寬廣視野。除了採購藝術、建築、設計類原文書並大量秀出封面陳列,展現強大視覺美學效果外,廖美立更依循之前與國際藝術出版社直往的基礎經驗,開始全面與英美各大出版社直接往來,與國際書市正式接軌,即時提供最新的外文書給臺北的讀者,英美暢銷書幾乎與國外同步上市。

“當時誠品是第一家把歐美當代最新的、最重要的小說引進臺灣的書店,例如英國的Farber & Farber、Random House的Vantage等等,這些重要的、前衛的文學出版社的出版品,我們都會挑選、採購進店銷售。人文書區裡,我們也引進了英國重要的學術出版社Routledge、Oxford、劍橋大學出版品,還有美國哈佛大學的出版品,致力讓文學與人文思想書區在選書上能兼顧閱讀深度與廣度,啟蒙與新創並容。”廖美立說。

選品當中,廖美立印象最深的是“文庫區”的書籍,她規劃了一區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的經典寶庫,引進全球經典原文文庫,提供給渴求原典的讀者收藏與閱讀。例如英國的Everyman Liberty、Oxford、哈佛Loeb文庫、法國七星文庫及日本巖波文庫,還有臺灣商務人人文庫。六大世界著名文庫都備齊了,開幕以後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打造“文具禮品專區”也非常值得一提,它是誠品至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風格文具館”雛形。為了讓讀者享受更多與閱讀相關的愉快消費體驗,廖美立精心挑選了與閱讀生活相關的周邊衍生品,進口許多設計感十足的文具禮品,讓讀者尋寶,“讀者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尋找從閱讀延伸出來的樂趣。讀者的個人品味與風格也在購買與使用這些文具精品中,得到了滿足。”

廖美立最重視的,還有為書籍選品做專業的把關。“誠品擴大到二樓時,成立了臺灣第一家兒童繪本館,把‘繪本是兒童美育的開始’當作信念來經營。我特別邀請了兒童插畫家鄭明進老師擔任顧問,開始有系統、大量引進歐美日的重要繪本書。”

對“小眾與非主流”的全力支持

“銷售主流書是服務,銷售非主流書是堅持”,書店範圍擴大到二樓時,誠品將暢銷書與非主流書區隔開來陳列銷售,給小眾出版更多支持。例如,《明室》攝影札記、夏雨詩集等,如何讓小眾出版能夠因為書店的推薦獲得讀者的青睞,是書店賣好書的專業所在。

誠品也開始關注本土意識、弱勢關懷、同性戀等方面的書籍,舉辦各種次文化展演活動,推出“誠品講堂”活動來提升閱讀深度與廣度。誠品的文案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風格、體現哲學思想,誠品櫥窗也變成裝飾藝術,影響了一個世代。

“閱讀零時差、服務不打烊”的24小時書店

誠品第一家人文藝術書店在1989年開幕後,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感受到了當時臺北人對誠品書店的信任與期待,廖美立和經營團隊一直在思考開一家大型的綜合書店。1995年,誠品搬遷到敦化南路擴大經營時,舉辦了精彩的搬遷開幕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看不見的書店”及“今夜不打烊”。

“看不見的書店”是徵文活動,讀者來信描述心中最想要的書店樣貌,而“今夜不打烊”則是邀請顧客一整夜同樂,為誠品喬遷暖身。徵文活動裡竟有多達四成讀者希望臺北能有一家不打烊的書店,而“今夜不打烊”的活動當晚,直到凌晨四點都還有人排隊等著進書店。這兩個活動不約而同地給了經營團隊信心,“24小時不打烊書店”也許能夠在誠品書店品牌號召之下實現,這是誠品敦南總店24小時營業的起源。

1999年,以“閱讀零時差、服務不打烊”為精神,第一家24小時書店開幕試營運。當天,吸引了大批人潮,法國第五頻道、英國BBC及日本富士電視臺也做了專題報導。2004年,誠品敦南總店獲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連鎖而不復制”的品牌精神

1991年誠品書店擴大經營,成功轉型成為現代化的綜合書店,口碑、品牌形象、客流、業績不斷提升,可以說整個誠品仁愛圓環舊總店的商業模式,即大型書店客流+商場,方才確立獲利的商業模式。

這時期,在經營策略上開始走向連鎖化經營,目標在擴大市場佔有率與文化影響力。從1992年開始,以“一年開一家店”為目標開始連鎖經營,1995至2007年間,本著“連鎖而不復制”的開店精神,總計在各城市開設了不同型態、不同渠道、不同規模的誠品書店,有單獨的書店也有書店結合商場的複合經營模式,總計開出了42家分店。

“我必須強調的是,書店是一種特殊的文創產業,必須根據店面所在地點的客層、商圈特色等等,來設定營業模式及商品結構,運營方式絕對無法完全複製,每個店都必須思索以最符合當地人文特色、在地居民生活特性的文化消費模式來滿足顧客所需。”廖美立說。

“前衛與實驗”的行人文化實驗室

2006年,廖美立一手策劃的臺北誠品信義旗艦店,以臺灣最大規模書店+文創百貨模式之姿,在競爭激烈的臺北東區盛大開幕。一年後,廖美立離開了誠品,與丈夫陳傳興教授攜手創立鎖定小眾的行人出版社。對她而言,這並非歸於平淡,而是實現更大野心的沉潛。

2009年,“行人出版社”轉型為“行人文化實驗室”,並與對文化非常支持的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共同創立“目宿媒體”,在原有的紙本基礎上,加入了多媒體元素。2011年,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上映,從臺灣推到香港,造成轟動。2012年5月份,北京正式上映,10月份上海播放,以影像引導、推廣閱讀,獲得華人文化界高度注目。2015年底,“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風光上映。

廖美立說:“除了賣王文興、白先勇的書,還可以帶給讀者什麼形態的東西?我覺得若可拍紀錄片,或提供作家朗讀作品的影像、聲音,也是很有意義的。多媒體除了是未來趨勢外,也是我們在紙本閱讀之後,想再多給讀者的東西。我的工作是決定要拍幾個人,邀請哪些重要的文學大師,找怎樣的導演,如何發行。目宿是公益性的,對文學的支持是很溫柔的。”

“生而例外、安身方所”

在經營誠品書店的過程中,廖美立認識了成功打造“例外”服飾品牌的毛繼鴻,之後於2009年接受毛繼鴻的邀請一同打造了“方所”。毛繼鴻“希望將例外變成文化,變成很多書籍的平臺”,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2011年第一家“方所”在廣州開幕。廖美立與毛繼鴻再度以驚人的開創、創新能力,打造了“方所”。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方所的空間美學

“方所的空間是完全經由多方討論而完成的設計。”廖美立說。廣州方所的空間設計邀請香港的又一山人擔任藝術總監,以及一位設計師、一位燈光師與毛繼鴻共同發想與設計。原生態的氛圍、工業風的元素等,都是多人一同激盪出來的作品。最後呈現出方所專屬特色的書店空間,這個設計曾在2012年“世界零售獎World Retail Awards”獲得“年度最佳購物場所設計獎Store Design of the Year”。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成都方所是由臺灣設計師朱志康操刀,並與毛繼鴻一同發想、討論,整個書店以“地下藏經閣”為設計構想,大切割面的水泥柱、閣樓的藏書櫃、穿越書櫃的空橋及貓道等等,所有的材料都以最原始、不經過修飾的面貌呈現,更結合了宇宙、星空的元素,打造一座以“隕石”為造型的“方舟”雕塑。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圖片來源:“新時代杯”2017時代出版·中國書店致敬活動(方所成都店)

空間裡別具特色的,還有毛繼鴻以紅銅為焦點打造的裝置藝術作品。每一個元素都是激盪出來的,這是一個不完全委託建築或室內設計師,而是透過創業者發揮本身具備的創作能源,以龐大的藝術作品來打造出的特色書店空間,所投入的資本規模也不是一般零售業可以企及的。成都方所的空間設計在2015年入選世界權威居家生活雜誌《Architectural Digest》年度14家世界最美書店,這是一個成功的跨界設計案例。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打造“全球最大、最美的藝術書牆”,一場永不落幕的展覽

2015年,廖美立再度與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攜手合作,歷時3年籌備,打造了“雅昌深圳藝術中心”。2016年,一座讓人不得不抬頭仰望、驚歎的藝術書牆於焉誕生 。

“高30米、寬50米的藝術書牆”

雄偉震撼的“豐碑式建築”,單純的設計風格、原始的建築紋理、厚重的金屬邊框、平滑的玻璃罩面都溶化在那溫暖的光線裡,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藝術書牆匯聚國內外2000家出版社的5萬種藝術圖書,涵蓋各個藝術類別,包括美術、攝影、建築、民藝工藝、收藏鑑賞、當代藝術、生活風尚等。

此外,也收藏許多珍貴限量版西洋古典藝術書籍,珍貴古董圖書孤本,世界頂級博物館、美術館、基金會、世界權威大學出版物,每個系列均由專業藝術買手世界採購,精挑細選。語種豐富也是該書區的亮點之一,共收集了中、日、英、法、俄、意、德、西等十種語言的圖書,呈現了書牆的國際視野,使得藏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可謂是“一面書牆,一部藝術史”。

雅昌深圳藝術中心已成為許多國內外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參訪的文化地標,同時也成為深圳非常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廖美立與合作伙伴羅玫玲再一次打造了華人文化界令人驚豔的作品。

“革新與超越”

30多年在書店與藝術領域裡一路走來的廖美立,始終搶眼的特質是“創意與高度”,每一次登臺都是讓人驚豔的演出,每一次出手都要超越自己,她說“我喜歡做別人沒做過的事,也很適合做開創性的事”。從書店共同創辦人鍛鑄成文創商場經營與管理者,如今成為閱讀與生活文化的重要推手、華人文化界的指標人物之一,廖美立著眼的是開創性,思考的是大方向、大格局。未來,她還是會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最擅長的文化領域裡持續耕耘、發聲。

“對於未來,我不悲觀,我會做更多實驗性的、更大膽的嘗試!”

廖美立谈30年书店生涯:我着眼的永远是开创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