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古代结婚为什么那么讲排场?(上)

我们现在的人,在婚姻问题上自由度很大。自由恋爱,自由交往,不像古时候有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连个面都见不着,新娘新郎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要叫现在的人看来,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也真是太悲哀了,可就是这样不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婚姻,往往都很牢固。而现在婚前爱的昏天黑地的甚至同居的伴侣,结婚后,有很多人却反目成仇,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今天聊一聊古代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婚配制度,看看它背后丰富的含义和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婚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古代,从社会到家庭都非常重视婚姻,这样一种重视显示在整个婚配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仪式。三书六礼就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就已经确立了。

“六礼”的第一个是纳采,男方家觉得哪家的女孩儿能配上自己家儿子,就请媒人到女孩家去提亲,女孩家一打听这男孩还不错,也门当户对,就认可了。这男方家一看女方家同意了,就赶紧进入下一道程序“问名”,问人家女孩的生辰八字,找个算卦的算算八字合不合。如果不合就马上玩完。

之前有

古代结婚为什么那么讲排场?(上)

“三书”

古代结婚为什么那么讲排场?(上)

“六礼”

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有这么一个镜头:大才子徐志摩在结婚前,他的夫人张幼仪的妈妈,请人给张幼仪和徐志摩看八字,人家说,八字还合,但属性相克,张幼仪的妈妈舍不得这门好亲事,就私自给张幼仪改了属性。结果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很是恶劣。

这是不合的情况,如果八字相合,旺家旺夫,也不能马上吃喜面,还得到祖庙去占卜一下,让老祖宗看看是凶是吉。如果得到的是吉,那就说明老祖宗也认可了,就该走第三步“纳吉”了。纳吉就是订婚,然后男方择吉日送聘礼到女方家,叫“纳征”,选黄道吉日就是请期。之后,就到了最后一个礼,亲迎,就是婚期之日把媳妇娶回家。

古人结个婚可真不容易,但是只有这样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才被认为是明媒正娶。如果嫁娶仪节不完备,古人就认为这个婚姻不吉利。你可不要以为这三书六礼都是靠嘴皮子说的,男方家是要出真金白银的。

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样一种过程很繁琐,不像我们现代人,开始恋爱都是轰轰烈烈,谈的差不多了才让家长看一眼。甚至有的人已经发展到几天之内就可以轻易同居,没有任何中间的过场,一旦出现矛盾也会轻易提出分手。因为它来得太容易了,他就不会去珍惜。因为再去寻找感情的成本非常低,他还可以很容易的再找一个人以感情的名义去同居,这就使他从内心里对情感、对婚姻缺乏一种责任感,缺乏一种庄重和谨慎。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婚姻中三书六礼所带来的内涵了。

古代结婚为什么那么讲排场?(上)

在古代,不是两个年轻人之间去谈婚论嫁,而是两个家庭在谈婚论嫁,给他们的子女安排未来的人生。那些隆重的又出钱又出力的仪式和程序,家庭投入的成本是很高的,每一次的付出,都在家庭里,在孩子心里增加了一次分量。而且,年轻的未婚男女,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责任。等到他们经过了这样一种仪式,走到一起来的时候,互相开始熟悉,慢慢建立感情的整个过程,都是非常有仪式感,有一种礼节和约束。

(待续)

古代结婚为什么那么讲排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