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我们为什么工作?

我们为什么工作?

1.

《遗失的智慧》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A是医院的清洁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自己负责的楼层中各个病人床位的卫生。

有一个床位的病人是一个年轻人,因为被袭击受伤,已经在床上昏迷6个月了,这个期间一直都是他的父亲在看护。

有一天他去给这个病人的房间做清洁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好出去抽烟了。等他打扫完出去,他的父亲在走廊遇到他,很咆哮地质问他,为什么没有打扫他儿子的房间。

事实你已经知道了,A已经打扫过了房间,但是病人的父亲认为没有。

如果是你是A,你会怎么办?

我们为什么工作?

2.

和这位父亲争论:我确实已经打扫过了!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你绝对会赢。

但是A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他什么都没有解释,又打扫了一遍房间。

咦!?

怎么要这样!?

难道做清洁工就一定要这样忍气吞声吗?!

难道就不可以理论吗?!

把这位父亲拉到房间,指给他看,让他看到确实清洁了不是就好了吗?!

为什么要选择再打扫一遍呢?!

A解释说,他之所以不辩解而去重新再打扫一遍,是因为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这份工作的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也是医院的终极目标:

减少医患者的痛苦

我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在这里6个月了,他的儿子一点起色都没有,我能理解他的这种痛苦…… 我的工作是清洁,但这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我再打扫一遍可以让他更好受一点,我觉得这样做很值得。

清洁工的故事,提醒了我们一件事:

在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对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选择?

什么是遗失的智慧?

就是我们都在关注对错,忘记了我们所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工作?

3.

我曾经在一次POV(愿景心理学)的课程上看一对感情已经破裂的夫妻讲述相处的故事。

妻子不愿意男方的父母干涉自己的小家庭,抱怨丈夫懦弱,只知道依顺父母大哥,从来不站在自己这边;

丈夫从小穷苦出身,哥哥放弃学习的机会,打工供他上大学,他心中一直想报恩;妻子陪她白手起家,生育两个小孩,他也觉得要报恩;于是被夹在中间,痛苦到想开车从高架桥上冲下去。

妻子,丈夫,婆婆,大哥··· ···他们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在痛苦?

那场POV的导师是石原英彰老师,他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既然都这样,那两个人分开好啦,为什么还要在一起?

在一起,你们为了什么?

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在问:

婚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工作?

4.

很多人觉得2018年的知识付费行情不好,很多自媒体会死掉,会乖乖回去工作。

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所有人都把自媒体当做赚钱的生意。

生意考虑得是成本和收益,考虑得是投入和回报。

可是,你还记得你写的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有人给你点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吗?

当有人第一次留言感谢你,说你的文字给了他很大帮助,让他决定去行动去改变,那种喜悦感,你还记得吗?

如果你现在也在写文章,做分享,也在做自媒体,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赚钱没有错,营销也没有错,追求流量,粉丝··· ···都没有错。

可是如果没有粉丝,没有钱,没有很多人买你的课,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们为什么工作?

5.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泥瓦匠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记者去采访三个正在修教堂的泥瓦匠,问他们在干什么。

一个说,没看我正在忙着吗,我在干活啊;

第二个说,我在工作啊,我们在修一座教堂;

第三个说,我在建造上帝的房子,等完成了,我就可以很自豪得每周带着我的孩子来礼拜了。

这三个人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是谋生;

第二个是工作;

第三个也是在工作,但是他找到了做这份工作的“终极目标”。

三个人的价值观有高低对错吗?

没有。

但你想一下,但当出现没有很多的钱,太阳太大,失败返工的时候,你觉得哪种人会坚持下来呢?

当我们学习,工作,做事情都依赖于制度和奖励的时候,哪一种人更容易坚持呢?

显然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智慧。

不过坏消息是,这种智慧,我们在时间稀缺和循规蹈矩中,慢慢忘掉了。

————

《遗失的智慧》 湛庐出版社 2013年出品

作者是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他还有一本很有名的书籍叫《选择的悖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