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媒體聚焦|《福建日報》報道:《當好“棚老闆” 致富路更寬》

媒體聚焦|《福建日報》報道:《當好“棚老闆” 致富路更寬》

原載《福建日報》2018年6月6日第AL02版

當好“棚老闆”致富路更寬

□ 闕小琴 劉永良 劉琦

“我們這裡銷售的鐵皮石斛做到了食用、觀賞兩不誤。”同樣是種植鐵皮石斛,龍巖市永定區臻仙草農業有限公司不僅利用大棚種出了花樣,還賣出了花樣。5月18日,記者來到該公司在永定區培豐鎮東中村的種植基地,步入大棚,石斛花正競相開放,讓大棚更顯活力。徐鑫濤是其中的一位“棚老闆”,他告訴記者,棚裡主要種植了鐵皮石斛、米斛,正在嘗試種植秋石斛。

臻仙草農業有限公司於2015年成立,現有大棚面積20多畝,主要種植鐵皮石斛,並通過網上銷售成品和盆栽,每月營業額超2萬元。“我們在發貨的時候會贈送種植手冊,上面有種植步驟和常見疑難問題解答,同時還附有聯繫方式,方便隨時解答。”徐鑫濤講解道。

如今在永定,像徐鑫濤這樣的“棚老闆”正逐年增加,或立足深山,或紮根農田,利用大棚為自己的農產品增值,成為當地致富的榜樣。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当好“棚老板” 致富路更宽》

食用菌栽培專業大戶吳振全向記者展示他種植的香菇。 闕小琴 攝

吃好“生態飯”,質量雙升級

5月18日,在永定區天高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裡,食用菌栽培專業大戶吳振全正在大棚裡查看香菇長勢。

“我在其他地方種了7年的菇,品質都沒有今年這樣好,不僅個頭大,菌蓋厚,菇型也嚴實,這價錢也就上去了。”同樣是用大棚種植,卻沒想到生態優勢能夠讓自己的香菇增值這麼多,吳振全樂開了花。

湖山鄉象湖村西部的天高崬是湖山鄉最高的山,海拔比較高,晝夜溫差大,加之山裡清冽的泉水,這讓種植經驗豐富的吳振全看到了商機。2017年下半年,吳振全便將種植基地搬進了天高崬,20萬袋的香菇菌棒隨之入駐。“這裡的產量平均每天500多公斤,多時達1000公斤,我只需要採好、分揀好,客戶就會上門來取。”吳振全說,按照這樣的長勢,很快就可以回本。

15畝地,20萬袋菌棒,共投資120萬元,這是自2010年吳振全走上香菇種植路之後,種植規模最大的一次,吳振全坦言自己忙壞了:“又要出菇,又要弄架子,我根本忙不過來,還在周邊請了13位村民過來幫忙。”

引入物聯網,大棚有“智慧”

在福建天湖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連綿120畝的大棚不僅氣勢恢宏,其中的大棚“智慧”更是讓管理實現了高效,品質得到了提升。

“A-2大棚溫度超過了25℃,應該啟動‘降溫措施’。”5月14日,記者來到湖山鄉桂坪村,在該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廠長陳啟長正在處理電腦警報,這就是該公司大棚“智慧”的一項運用。“大棚裡有電子感應和視頻監控系統,會及時收集空氣、溫度、溼度等數據。智能系統通過對數據分析、研判,將自動發出相關指令,並將異常數據警報發送到我的電腦。”陳啟長說。

“藉助這一技術,不僅能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管理,還實現了從育苗到採收全過程監控,遠在千里之外的消費者通過手機APP端口,可隨時遠程查看訂購蔬菜的生長情況。”在該公司副總經理遊冠賢看來,“智慧”運用,一舉多得。

2016年5月,該基地投入生產,現在每天向廈門輸送新鮮蔬菜近2000公斤。截至目前,基地對外供應蔬菜50多萬公斤。2017年12月,該基地生產的小白菜、芥藍、茄子、番茄等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目前,永定全區已有7家大型蔬菜種植基地、農業示範園、水果種植園等引入物聯網,有力促進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做到精確感知、精準操作、精細管理,不僅解放了人力,也讓田間管理更科學,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得到大幅提升。”永定區農業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羅勝奎說道。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当好“棚老板” 致富路更宽》

在福建天湖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廠長陳啟長查看蔬菜長勢。闕小琴 攝

打造“組合拳”,致富路更寬

葡萄樹上,一串串葡萄長勢喜人;葡萄樹下,滿地絞股藍正為裸露的土地穿上“綠衣裳”,這就是培豐鎮星星家庭農場農場主簡光星刻意打造的“組合拳”,裡面“竅門”不少。

2014年以前,簡光星一直都在從事煤炭運輸,之後煤炭產業不景氣,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簡光星開始轉型全身心投入到葡萄種植。簡光星告訴記者,自己接觸葡萄種植是在2011年,當時的規模不到8畝,而現在,已經擴大到50畝。在一年年的種植過程中,他成為當地種植葡萄的“能手”。“這要感謝農技站、農業局的用心指導,不僅讓我從不懂到懂,更是讓我喜歡上了葡萄種植。”簡光星說。

“高溫期間,大棚溫度高達43℃,套種絞股藍之後,大棚溫度不會超過35℃,我的紅富士(葡萄的一個品種)不再出現果面燒傷的情況。”簡光星告訴記者,之前在夏天高溫期間,紅富士容易發生果面燒傷的情況,很多葡萄因此被丟棄,這讓他頭疼不已,怎麼辦?簡光星沒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舉解了大難題。

2014年當地農民開始種絞股藍,勤勞的簡光星想著自己家的葡萄樹下還有土地,便將絞股藍引到了大棚裡試種。“無心插柳柳成蔭”,讓他沒想到的是,絞股藍不僅給他帶來了增收,更是破解了他的“高溫”難題。“僅去年就增收5萬元。”簡光星笑著說,在10月翻土之後絞股藍就可以收掉“變現”,之後他就開始套種花菜,又可以增加一筆收入。

6月開始採摘葡萄,可以持續60天,隨後是火龍果和香水檸檬採摘,一直持續到11月份……與簡光星在大棚內打造“組合拳”不同,永定區坤雅農業觀光有限公司則利用大棚打造出了一套時間“組合拳”,讓遊客在不同的時間可以體驗不同的風光。

該公司位於永定區下洋鎮上川村,離初溪土樓群2公里,距莆永高速下洋出口15公里,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我們把設施農業跟觀光旅遊結合起來,水果採摘期間,多的時候一天就要接待幾百人。”該公司負責人張鳴燕說,公司致力於打造集果蔬採摘,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室外拓展等為一體的科技化農業生態觀光園。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当好“棚老板” 致富路更宽》

採訪手記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当好“棚老板” 致富路更宽》

不妨多培育一些“棚老闆”

□ 闕小琴

與龍巖其他縣(市、區)相比,永定區的設施農業發展並不算特別突出,但深入瞭解亦可發現永定發展設施農業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只是,這樣的特色尚未轉化成應有的“氣候”。

生態優勢、人才迴流以及政策扶持,這些都是永定發展設施農業的基礎條件,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不乏能取得亮眼的成績,上文中幾位“棚老闆”便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證明。但如何讓設施農業後發先至,形成規模效應?這就需要找準自己的著力點,除了在基礎設施上下功夫,還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優勢,找到適合各自發展的路子,加大對這群立足深山、紮根農田的“棚老闆”的扶持力度,形成溢出效應,鼓勵帶動更多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設施農業聚集,從而形成區域內品牌優勢。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当好“棚老板” 致富路更宽》

製作:吳麗仙 主編: 劉永良 監製: 蘇冠生

媒體聚焦|《福建日報》報道:《當好“棚老闆” 致富路更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