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美團死也不和阿里在一起?

ruboliang


商業上都是為利,美團不是不想和阿里在一起,而是做不到了。王興曾經說過,希望能像滴滴一樣,同時獲得阿里和騰訊的支持,但阿里覺得在滴滴和快的合併中吃虧了,所以不允許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

最開始美團是和阿里走在一起的,分裂點就在於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騰訊是大眾點評大股東,於是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後,騰訊就是新美大的大股東,這就把阿里得罪了。

阿里賣了很多美團的股票,但還保留了一些,就是不賣,這讓王興很生氣,因為阿里已經支持餓了麼,保留股份就有權知道、干涉美團的一些內部事務,所以王興都恨死阿里了。


劉權林


根本性的原因是投資傳統。

美團這樣的企業跟京東一樣,更喜歡的是騰訊投資。騰訊在3Q大戰之後反思了6個月,最終確立了一個戰略那就是,參股而不控股。而阿里巴巴恰恰相反。

騰訊的主要大股東是南非的傳媒集團 Naspers 全資子公司 MIH,而且 MIH 一直在其官方文件中驕傲地宣稱,從買入騰訊股份開始,南非報業只拿分紅,從來沒有賣出過一張騰訊股票。

MIH很聰明的又以交叉持股的方式間接接受了中國官方企業工商銀行的投資(2008年),騰訊從這件事上總結出一個類似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即使控股,也不參與企業經營,放權,尊重管理層,信任管理層。

騰訊的特點跟巴菲特的企業波可惜哈撒韋類似,都有一種流量龐大而終端不足的毛病,我們試想,以巴菲特控股那麼多企業來說,如果全部參與管理,得派出多少管理人才、操多少不必要的心!騰訊也一樣,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渾身充滿阿里文化的外賣企業會是怎麼樣?會不會極端情況下有人會逼著你非要在淘寶上下訂單並且命令你只能使用高德地圖才能送外賣了?呵呵。開個玩笑。

3Q大戰之後,騰訊總結並終結了自己霸道、壟斷的形象,定位於自己是個流量企業,把提供流量合作並徹底服務企業終端作為自己的使命,所以,業界獨角獸更喜歡的是跟騰訊合作並歡迎騰訊入主,從而形成良性互補。

而阿里巴巴就不一樣,這是屬性決定的,阿里巴巴跟華為的特點差不多,就是侵略性很強、同化性很強,這裡沒有貶義,主要原因是阿里巴巴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衝著終端服務來的,始終沒有建立社交體系也就是流量體系,所以它更需要的是別人提供流量,這種類型的企業唯一的終極目標就是壟斷和話語權,換句話說就是生態合併。我們會發現阿里巴巴所有控股的企業都已經深深烙上阿里巴巴文化的印記並無法自拔,所以被阿里收購和控股的企業,再重新獨立發展自己的企業文化並保留管理層的獨立性,簡直是天方夜譚。

兩種類型的企業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點,沒有誰對誰錯,沒有誰更好。

所以,如何定位自身企業未來發展,選擇跟阿里還是騰訊合作,是中國大型獨角獸企業的選擇題。


咕咚161020631


作為美團點評的一名員工,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關於美團不和阿里走在一起,我只回答一點,這是我們美團老總王興的性格決定的。通過王興的個人創業史,不難看出,王興是一個個性非常強,不服輸,不願意被約束的人。


阿里於美團先有恩而後有怨

在互聯網行業很多公司都會選擇站隊BAT,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美團在2011年“千團大戰”的時候四面受敵,阿里巴巴在這時候選擇投資美團,對美團來說是雪中送炭。之後王興又挖來了阿里巴巴的幹嘉偉,幹嘉偉帶著美團鐵軍,以地推的方式打開了美團市場。隨著美團的強大,阿里巴巴對美團的控制慾越來越強,阿里巴巴欲將美團收之麾下在美團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美團畢竟是王興創辦的,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戰略發展目標,那就是坐上互聯網行業除BAT之外的第四把交椅。面對阿里巴巴的干預,王興是拒絕的,這也導致了美團與阿里巴巴關係的破裂。

騰訊入局,制衡阿里

為了擺脫阿里巴巴的控制,制衡阿里巴巴在美團的影響力,美團開始積極引入新的投資方,而且一直拖著不上市,這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矛盾。最後,美團選擇騰訊這棵大樹,騰訊入局阿里,成為美團制衡阿里的重要力量。在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以後,騰訊又注入了大筆資金。自此騰訊成為美團最大的股東,美團與阿里巴巴也徹底撕破臉開始正面對抗。

阿里的全面狙擊

阿里巴巴低價拋售美團股份,扶持、收購餓了麼、加大口碑佈局等一系列操作開始打壓美團的業務。阿里巴巴的這一系列操作,在美團快速發展的節骨點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美團並沒有屈服,而是愈戰愈勇。正如雷軍所言“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美團的目標並不是成為誰的小弟,美團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美團渴望自由、追求獨立。王興看準的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第四把交椅,所以不會和阿里走到一起。願美團的發展越來越好!早日實現目標!


個人拙見,歡迎諸位評論交流!


【我是小馬鍋,熱愛互聯網,熱愛數碼,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勞煩您為我點個贊!歡迎您關注、支持我!感謝!】【如果您有任何計算機相關的問題,可以私信我,必定知無不答!】

蘇北小馬鍋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美團不是死也不肯和阿里在一起,而是美團死也不會和任何公司在一起,即便是騰訊或者別的公司。

王興是一個心比天高的人,他要的就是能夠獨立運行公司,而不是寄人籬下。但是在如今這個BAT三巨頭林立的時代裡面,想不被收購其實很難很難。所以在美團接受阿里的B輪5000萬美金融資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了可能會被阿里收購併入阿里的結局。但是之前王興畢竟之前創業過,創辦過校內網和飯否,也懂得了公司的運轉模式和從之前兩家公司裡吸取了教訓。

而我們再來看市面上被阿里收購公司的下場。從優酷,UC,餓了麼等等的經歷來看,下場很簡單,就是創始人出局,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分子。王興雖有大能,但最後可能也難以逃脫這個命運。驕傲的王興,不願意失去獨立性,這是根本原因。


所以為了制衡阿里的股份或者說統治,王興選擇了接受阿里死對頭騰訊的投資,拉來了騰訊作為制衡阿里的重要籌碼。因為O2O領域,無論對於阿里還是騰訊來說都是必爭之地,都是不能失去的戰場。所以讓阿里和騰訊相互制衡,美團便可以坐收漁利,從而也達到了避免被收購的命運。

我們來看市面上的小三巨頭,ATM,頭條基本就是騰訊阿里的投資都不拿。而滴滴則是通過騰訊投資和阿里的快的併購來達到避免被收購的命運。所以說,美團打死不和阿里在一起並不完全對。想要獨立運行,就是打死也不能喝人和人在一起。


晨雨細曲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列舉一下,阿里前些年收購公司的一些

然後今年阿里和螞蟻金服聯合收購了餓了麼,成為最大一筆現金收購。阿里有個特點就是,收購之後,想擁有100%的控制權,完全控制收購的公司。後續被收購的公司的高層都會被換掉,目前餓了麼CEO已經在釘釘上找不到了,也就是說,已經被換掉了。

所以按照阿里一貫的風格,假如美團被收購了,那麼毫無疑問,王興和所有的美團高層最後都會被阿里換掉,最後成為一個沒有實權的高管。雖然公司被收購,股權可以很快變現,但是這也意味著,王興等人以後將無法規劃美團的發展,而且會被阿里一點點吞掉。很顯然,王興是想自己控制美團的發展,不想成為傀儡。還有一點就是,阿里收購的那些公司,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公司後來發展都不太好

所以最後王興選擇投入騰訊爸爸的懷抱,騰訊投資公司剛好和阿里相反,騰訊不會參與公司的決策,也就是說,被投資的公司完全自己決定公司發展,很明顯這是非常符合王興的要求,而且騰訊可以帶給美團很多流量,畢竟騰訊擁有非常高的流量。


JalenZh


有一種說法是王興長有反骨。
因為王興對美團有強烈的掌控慾望,王興擔心美團如果不從阿里巴巴脫離,最終阿里巴巴會把整個美團都吞併掉,美團可能不能再獨立發展,只能像優酷土豆、高德這樣的公司一樣融入阿里巴巴的大系統。
對於某些公司來說,可能融入阿里巴巴也是不錯的結果,可以快速退出股權變現,但對於想獨自掌控美團發展的王興來說,這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即使阿里巴巴的投資讓美團從百團大戰中活過來,成為唯一從團購大戰中真正發展壯大的團購公司,王興最終還是以強勢的姿態,引入騰訊的股份而將阿里巴巴掃地出門。



如果美團繼續靠近阿里,結果會是什麼呢?來看一個段子

美團對阿里說:“爸爸,我做的團購到瓶頸遇到瓶頸了。電影份額最高,旅遊也做的不錯,外賣成了第一,我想做點新的。

阿里對美團說:“兒子,你哥哥姐姐也再做,我們有淘票票,餓了麼,口碑,飛豬。。”

“要不這樣吧,你把外賣給餓了麼,酒店給飛豬,點評給口碑,電影給淘票票......老爸我呀,就全力支持你做美食,做新業務範圍拓展。咱們專開發線下的消費場景,至於錢,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美團對阿里說:“我想做金融,做支付。

阿里對美團說:“金融螞蟻金服比你還大,你都給他做吧。”

美團傷心了:“除了消費場景,我啥也做不了”。

在困苦中,美團遇到了騰訊。

美團對騰訊說:“乾媽,我做了貓眼電影,做了美團外賣,我想做美團酒店民宿,還有美團支付。。。”

騰訊對美團說:“可以啊,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你不能和你爸爸在一起了。”



美團高高興興的就把乾媽轉正成親媽了!


毛琳Michael


為什麼美團死也不和阿里在一起?


梳理一下雙方的過往,答案顯而易見。

雪中送炭

兩者的交集始於2011年,那一年,各個團購網站之間彼此的競爭愈發慘烈,彼時的美團,儘管作為市場上的三號種子,但兵員匱乏,賬面實力不如拉手、窩窩團兩家的一半。

身為公司締造者的王興,已經經歷過了兩次創業失敗的他,無奈之下,選擇了求助於互聯網巨頭阿里。

此前,阿里對於這一野蠻生長的行業的態度是靜觀其變,等牌洗的差不多了再入場,在阿里內部,窩窩團、拉手網、美團均是他們考察和投資的對象。伴隨著下半年衝刺IPO失敗,大部分排頭兵元氣大傷,原來的雨露均霑投資法就此不復存在,僅存的美團成為了阿里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對於阿里來說,投資美團更像是備選之舉。但對於美團來說,阿里彼時的戰略投資確實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不過阿里也算誠心誠意,為了全力扶持美團的發展,馬雲甚至下令關停了阿里的“親兒子”口碑網。


潛在的隱患

在重金入股的背後,阿里的控制和干預開始逐步顯現,據一位阿里高層的爆料稱,阿里方面希望美團對自己完全“忠誠”,甚至希望他們關停微信支付,只使用支付寶,然而被王興無情地拒絕了。

對於阿里來說,自己關鍵時刻注資美團,可謂是對其有著存亡繼絕的大恩,然而現在風頭一過,美團不思報恩反而想自立門戶,這是斷然難以容忍的。

而對於美團來說,雙方的合作只不過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談不上誰欠誰的,沒有你阿里的馬老闆幫我,也會有騰訊的馬老闆入場。

而這時候的阿里,雖然已經察覺到了種種不安因素,但還是將美團的這一舉措視為正常的“叛逆期”。


進入叛逆期

為了平衡阿里的股份和控制力,美團在此後連續引入多輪鉅額融資。等到騰訊一力促成美團兼併自己旗下的大眾點評的時候,馬雲才從王興的身上真正嗅到了一絲反叛投敵的味道。

和大眾點評合併後的美團已經真正成長為了餐飲服務行業中的“巨無霸”,阿里再想約束這位昔日手下小弟,已經再無可能。公開資料顯示,彼時的美團股份中,來源於大眾點評的騰訊系資產佔到了10%,甚至高於阿里系資本的持股。


阿里的怨念


王興顯然低估了馬雲所受到的心理傷害,逮到發洩機會的馬老闆痛批了他“腳踏兩條船”的想法,兩家互聯網行業的相愛相殺大戲就此開幕:

2016年,阿里將旗下“阿里旅行”升級為全新品牌“飛豬”,意在叫板美團新上線的酒店業務。

2017年,盒馬鮮生上線,目標直指美團旗下零售配送業務。

2018年,阿里影業旗下淘寶電影正式更名為淘票票,在此之前,電影票務市場是由美團旗下的貓眼電影一家獨大。

美團收購摩拜單車,入局出行領域,阿里就推出哈羅單車與之抗衡。在阿里不惜工本的重金投入之下,哈羅單車開始在質量和口碑上反超摩拜,淘票票也開始逐漸和貓眼分庭抗禮,在美團的核心業務外賣配送上,餓了麼也是當仁不讓。

為什麼美團死也不和阿里在一起?

從相愛到相殺,事態已經進行到這一步,就算王興後悔當初年輕氣盛,面對阿里的“步步相逼”,美團也只能一直咬牙堅持,抗爭到底了。


財經無忌


這要從阿里投資企業理念說起。

阿里投資的公司在阿里看來最終都要融入阿里的生態系統中,公司的創始人如果不能符合阿里需要就要被踢出局,即使未出局也需要讓出公司的主導權,聽從整個集團的安排。

從之前的餓了麼張旭豪和優酷古永鏘最終出局我們就可見一斑,這是阿里天生的強勢基因所致,也導致了有雄心壯志想要主導企業的領導人,更傾向於接受騰訊投資,畢竟騰訊只是給資源,並不干預經營。

王興本人性格上很好強,也有創立一家偉大企業的抱負。美團作為當前處於二線,未來可能邁入一線的互聯網企業,他當然不可能拱手讓人。而美團的生活服務入口是阿里新零售的核心入口之一,除非能夠控制美團,否則阿里絕對不放心如此重要的領域被他人所掌控。

不過要說的一點是美團和阿里也曾有過一段蜜月期,當年美團收購大眾點評後成為國內第一大團購平臺,阿里選擇支持了美團,甚至邊緣化了自己的口碑網,只是後來因為阿里一直想要干預美團的經營活動,甚至謀求主導權才導致了雙方最終的不歡而散。


涵哥說投資


很多無腦噴,總是以當初領投的五千萬說事,當時千團興起,如果你是投資人,你是投一個有過兩次創業經歷(一個被收購一個因為客觀原因停止)並且是清華畢業有留美經歷的人,還是投其他初創公司?當時的美團主營業務也是團購(壓根沒有想到今天團購已經名存實亡,也沒有想到美團通過不斷的創新和介入會做到今天幾千億的規模),大公司投資都有完整的流程和法律條款,(阿里在拉手和美團二選一,阿里投了拉手其他人也會投美團)阿里後來關閉口碑什麼的和投美團沒有必然的關係。阿里為首的投資到位和阿幹入職美團以後,誰也沒有預料到市場變化如此之大(如同4G移動智能時代的到來),只是美團把握住了機會,並且率先調整策略從三四線城市入手, 然後介入在線電影票和外賣並且迅猛發展,在隨後的融資談判中,看到希望和發展空間的王興美團底氣自然就足了腰桿硬了,此時阿里仍然用過去思維投資美團而且想把美團納入旗下,第三次創業的王興當然不希望成為別人的子公司(如同前年頭條在融資關鍵時刻,“不想成為騰訊的員工”成為張一鳴拒絕騰訊投資一樣),此時能夠給錢給流量給自由的騰訊把握住了絕佳的機會,和騰訊談完后王興沒有給阿里第二次會談的機會(宣佈之前12小時,阿里才知道出局了)。我相信阿里錯失美團錯失成為生活領域電子商務的霸主地位,一定是阿里內部最近幾年最後悔的事,接下來都知道了劇情了,美團併購點評以後不但外賣優勢越來越大還介入了酒旅(短短几年客房預訂數超過了攜程成為新的領頭羊),阿里為了不失去生活領域電子商務,收購了餓了麼復活了口碑大力支持飛豬並開了盒馬,所付出的資金已經超過千億(成績仍然不敢公佈)。如果當初阿里成為美團的大股東(前提仍然是給王興自由),現在的阿里在電子商務領域是絕對的一統江湖,只是任何時候都沒有後悔藥


民事取證


筆者以為,美團和阿里死也不在一起,主要還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三觀不合

阿里和美團,經過這麼多年的市場拼殺,可以說是從競爭殘酷激烈的“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雖然美團與阿里在實力上有較大差距,但二者都在各自的領域建立了自己的王者地位,各自都形成了比較強勢的企業文化,這兩種文化很難兼容,如果在一起,兩種文化會產生激烈的碰撞。

道不同

阿里收購美團,更多的是為自己的核心主業服務,為自己的核心主業建立更深更快的護城河,希望美團成為自己的諸多業務中的一個子模塊。而美團的王興和阿里的馬雲一樣,兩個人都是富有強烈進取心的人,都對自己的企業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願景。對他們二人來說,任何企業的經營活動,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很顯然,阿里收購美團的目標與王興對美團的未來期望,存在根本性的分歧。雙方在戰略上的不合拍,最終決定了阿里與美團的任何合作,都是臨時性的苟且,雙方達到了各自的戰略目標後就會分道揚鑣。

封王:創始人王興的野心

美團花155億元吞下摩拜,還接下了摩拜超過90億元的債務,這樣的驚天大手筆已經透出了王興在互聯網領域的王者氣象。按照王興將美團打造成為全品類的生活電商服務平臺的戰略規劃,美團與阿里基本上在戰略上處在同一級別,如果美團能夠按照戰略規劃順利推進,美團的規模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節點完全有可能也與阿里處在同一級別,這也就是說,在互聯網的金字塔頂端將同時存在兩家生活類電商企業,這是阿里所不樂見的,雙方必然在具體的業務發展過程中,發生很多的碰撞和爭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