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吳小如:傳統京劇結尾質疑

 1949年以後,為了破除迷信,許多傳統京劇中有關神鬼、星宿以及因果報應的情節都被刪除。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覺悟大大提高,觀眾不會因戲曲中有鬼魂託夢、因果報應等情節便相信現實社會中真有神鬼。而社會上至今仍有一些愚昧無知者去燒香、修廟、求籤、問卜,卻未必是看了戲才受到的不良影響。

 即如京戲中的《烏盆記》、《鍘判官》,雖受到觀眾的歡迎,但有誰會相信“丁丁當當盆兒鬼”能伸冤告狀,包拯本人真有“日斷陽,夜斷陰”的神通呢!何況《白蛇傳》、《西遊記》,一直以神話姿態展現於舞臺,逃過了屢遭禁演的災難;而像《李陵碑》、《洪羊洞》、《楊排風打青龍》以及《九龍山》楊延昭給岳飛託夢傳授“撒手鐧”等,都被“戲改”專家們用“斷鶴續鳧”的辦法硬把劇情刪改得牽強附會,長期以扭曲的形態存活了下來。

吳小如:傳統京劇結尾質疑

譚富英《李陵碑》舞臺照

 我則認為,《託兆》一折儘管不上楊七郎鬼魂,而楊令公父子卻仍因親人託夢而導致六郎回營打探,楊繼業被困自盡,依舊離不開“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特別是“碰碑”一折原來的結尾,以蘇武之神點化楊繼業為過渡情節,終使這位忠臣勇將免遭被俘之厄而凜然殉國以全其節義,難道真比換上一位莫名其妙的“山中隱士”稀裡糊塗地收去了楊繼業的寶刀,並讓他所牧之羊說死就死等等欠通手法和情節更為遜色麼?如果那位所謂的“隱士”乃遼邦奸細,則又成為“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敗筆,楊繼業是中了遼人圈套才死去的,豈不更加弄巧成拙?尤其不應刪去的,是楊繼業碰碑之後,應上遼將韓延壽。他一面安置令公屍,一面通報遼邦上級,這才與另一齣戲孟良盜骨的劇情相呼應。如後面接演《調寇》,更不存在觀眾起堂收不住場的問題。我們如果真想“振興京劇”,為什麼不在這方面認真思考一下呢?

 從而我聯想到全部《清風亭》的結尾。此戲最後一折是“雷殛張繼保”,故原名《天雷報》。蓋張繼保因忘恩負義而不認養父母,逼使兩位老人自盡,天理難容乃終遭雷殛死去。這個故事流傳已久,清代學者焦循在其著作中便曾著錄。半個世紀以來,為了破除迷信竟免張繼保一死,看去像是“科學”了,卻起到“滅天理,存人慾”的反作用,使觀眾心態反倒失去平衡。這裡我想說明的是,“雷殛”一場,小生扮張繼保應摘掉烏紗剝去袍服,頭頂甩髮,身穿紅褶子(象徵他是罪人,與陳世美被鍘前扮相一樣),跪在舞臺中央,手託二百銅錢而死。中間還有小小噱頭,即地保看到兩貫銅錢,想伸手拿來據為已有;此時檢場人在緊要當日灑出一道火光,說明錢上有電(這才是真正合乎科學呢)!於是地保嘆道“不義之財,我也別要了!”這樣處理方式,編劇人警世之意躍然觀眾眼前。這樣收尾,豈不比讓張繼保心安理得打道回府更“有戲”麼?現在不少戲都恢復“鬼魂”出場,難道就不能讓張繼保“死”一回麼!

吳小如:傳統京劇結尾質疑

王又宸之《天雷報》 

 附帶說一句。程硯秋當年演出《荒山淚》,全劇結尾時是有虎形出場的(第一場以虎形“吊場”,首尾正相呼應)。兩個公差一見,忙用公文遮攔,掩蔽身體。老虎見了公文,用鼻子嗅了嗅,竟夾著尾巴逃去,然後兩名公差點明題旨,下場結束。這正是編劇人把“苛政猛於虎”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處理,雖有悖實情卻隱含深意。此一結尾已被刪去多年,我常引為遺憾。最近聽說張火丁在北京上演此戲,終於恢復了程先生當年演出本之舊,使結尾有了“戲”,我認為這是值得“表而出之”的。 

 2003年歲次癸未立秋滬上作

(《吳小如戲曲隨筆集》補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