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和文天祥有何相同之處?

亙古懷念說史


兩位都是忠烈名臣、忠心不二,都是民族英雄結局悲慘。但結局又有不同,于謙民族英雄一朝清官慘遭奸臣陷害含冤被殺屈死九泉,文天祥民族英雄忠於大宋,雖落入敵手卻寧死不降氣節高尚,壯烈就義以身殉宋。前者悲慘,後者悲壯。


小龍女5505


一,兩個人都是德才兼備之人,又是良臣,一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個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就清白在人間”

二,都是文官卻做著武將的事兒,文天祥戰敗被俘,從容就義。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51歲的他帶領士兵保衛京城。

三,一心為國,卻不得善終

據說從小就崇拜文天祥,他確實做到了

據說文天祥是個超級大帥哥,膚白貌美,眉清目秀,長得好,有有才華又有人品



美妹趣史


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相似之處。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其所作詩文《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

于謙,漢族,1969年1月24日生於北京,相聲演員、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北京德雲社著名捧哏,郭德綱的搭檔。

于謙和文天祥的相似之處是——都是中國人!

別說蘆蘆哥沒有告訴你們。



大葫蘆蘆蘆蘆蘆


一、同為文官出身,當外族入侵、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擔當起國家民族救亡的重任。

二、同樣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並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三、在中國歷史上同樣被稱為“民族英雄"。




用戶屌兵T34


兩個人的相同之處:都是明朝將領,都著有詩詞傳世,都是忠君愛國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自幼聰穎過人,青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著名詩篇。在三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

明正統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邊關,明英宗駕御親征,卻讓太監王振任總指揮,50萬明軍在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京師動搖。瓦剌以“送駕還朝”為名,長驅直入,並侵佔京師門戶紫荊關。社稷危機萬分。于謙臨危受命為兵部尚書,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統率軍民抗敵,瓦剌大敗,終於認輸獻出英宗,取得北京保衛戰全勝。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于謙被誣陷而遭殺害,時年59歲。七年後始得昭雪,遺體歸葬故鄉,墓側建祠堂。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





文史紅塵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東堯12



漁樵之人W


摘要:

大多數人熟知文天祥可能來自他的那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而於謙我們知道他有石《石灰吟》“粉身碎骨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絕唱!

一、兩位都是視氣節大於生死的忠義之人

  • 文天祥在廣東兵敗,1278年12月被元軍俘虜,隨後囚禁在零丁洋上的戰船中,元軍在攻打崖山時,逼迫文天祥勸降崖山張世傑等守軍,於是便寫了《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從小就對忠義之臣崇拜!文天祥在小時候,看見學校祭祀的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為"忠",他很是羨慕這些人。他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可見他的志向抱負!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不論元軍怎樣勸文天祥投降,他始終不被任何威迫利誘打動,他心裡始終保持對宋朝的忠義氣節,最後慷慨赴死,終年47歲!

  • 于謙在英宗被俘後,力主抗擊瓦刺,絕不贊同遷都逃跑,他反對徐有貞等人的遷都提議,無形中也得罪此人,為以後被殺埋下禍端!

于謙忠於君、忠於人民百姓,憂國憂民。在天下大旱時,他親自祈求上天替百姓求雨,不顧自己身體,齋戒又日曬,為的是讓百姓被受苦!

英宗復辟後,于謙被誣陷,徐有貞、石亨等人落井下石,伺機報復。在被英宗殺害時,他沒有過多的申辯,他知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也明白他的死是不得已的,只有他死,英宗的皇位才很更正當合理。

二、兩位都有抗擊外敵入侵的經歷

  • (一)文天祥是抗擊元朝入侵,捨生取義

北宋被金朝滅亡後,趙構在河南登基為帝,建立南宋,元朝在崛起之後滅掉金朝,之後揮師南下,大舉進攻南宋,文天祥就是南宋抗擊元朝入侵的將領之一!

1275年,南宋朝廷告急,當時的文天祥還在江西贛州做知府,在接到勤王的詔令後,文天祥隨即命人率兵勤王,在他的號召之下,隨後各路英勇豪傑響應。

然而,當時的局勢已經不利於宋朝軍民,文天祥派的兵馬根本就是狼入虎口。元軍分三路大軍南下攻宋,幾十萬人馬團團圍住京師,可謂水洩不通。

文天祥明知如此,但還是派兵了,因為他深知忠義,哪怕捨生也要取義,這是他作為大宋臣子應當做的事!

  • (二)于謙是抗擊瓦刺的入侵,解北京之圍!

明英宗不顧江山社稷,一意孤行,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不料卻被瓦刺大軍圍困土木堡,隨後英宗被俘,明軍精銳盡失,北京隨之告急!

于謙等人得到消息以後,雖然萬分著急,但最重要的是要保住大明,保住京師!在危機關頭,于謙會同太后擁立朱祁鎮登基,組織軍民抵抗瓦刺對北京的圍困!

在朱祁鎮的調兵遣將之下,于謙推薦石亨作為統領北京保衛戰的將領,朱祁鎮和于謙更是親臨一線,鼓舞明軍士氣!

最後,在於謙的努力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瓦刺的陰謀失敗!

結語:

我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人物,于謙、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人。

面對外敵入侵,于謙、文天祥等人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領兵抗敵,成為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永留青史!


南山居史


相信題主一定是看了《大明風華》之後才有瞭如此感慨

他倆都是國士

宋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此為國士說法之一,二人都是為了國家慷慨赴死之人,皆為以丹青照汗青之人。

他倆都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是抵禦元軍,死於氣節。于謙血土木堡之恥,保衛京師抵禦外敵。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由此看來乾隆皇帝也是將於謙比作前朝的文天祥。

總結來說兩位仙人皆為:

重名節,輕名利

重成仁,輕殺身

重社稷,輕君王


九門提督PLUS


我說說個人觀點哈!因為每個人都有相似之處。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人。

  1.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

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2.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文天祥是後世文人的偶像,他所作的正氣歌一直被後人傳唱。像那一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於謙身上發揮的淋漓盡致。還有那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更是將文人的氣節和風骨表達了出來,文天祥雖然沒有像于謙那樣挽狂瀾於既倒但他以身殉國以身殉社稷的氣節值得後人敬仰。現在廣東潮汕每年都在祭拜文天祥


于謙從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這句詩出自於謙,當然還有最有名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像不像文天祥留在衣底那首詩。


現在知道他們的相同之處了吧?他們的相同之處:都具有文人的風骨和氣節,都以君為輕社稷為重,都是古代文人不屈的代表,都是華夏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