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杜蕾斯蹭高考熱點被媒體批該給自己“帶個套”,杜蕾斯有錯嗎?

R_Sammi


一向緊跟熱點的杜蕾斯,在高考日發佈了新文案,創意依舊精彩。

但這波文案卻遭到了某報的批評,認為杜蕾斯在蹭熱點,而且沒有底線,還認為“今天的杜蕾斯就是一個猥瑣的黃牙大漢……你自以為是的小聰明,落到大眾視野裡就是滿滿的噁心”,希望杜蕾斯給自己戴一個名為“社會責任”的套。

說實話,我很討厭該報評論的文風,一來上綱上線,二來面目可憎,尤其是與杜蕾斯的創意文案相對,更顯得難看。這些傳統媒體的時評寫手,創造力和想象力哪怕有杜蕾斯文案人員的十分之一,我們平時見到的時評都不會這麼難看。

我對杜蕾斯文案的欣賞,不僅僅因為創意,還因為它把性變成了一個我們可以笑著公開討論的事情。雖說在一個現代社會,性理應不是禁忌,但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許多人依舊談性色變,或者談性即猥瑣,以至於常令人有活在前清時代的感覺。

杜蕾斯則相當清新,它用極具創意的表達方式,將性引入公共討論空間。它絲毫不猥瑣,只是有趣,這一點在中國的性討論中尤其不容易,但它確實做到了。

至於蹭高考熱點,老實說,我覺得杜蕾斯做的比各大媒體策劃的“一起寫高考作文”高明多了。而且,它面對的群體主要是成年人,不存在“毒害未成年人”一說。更何況,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不是一直屬於短板嗎?我覺得杜蕾斯可比學校靠譜多了。


葉克飛


兩個月前,我曾經作為某高校辯論賽的評委,其中有一個決賽辯題讓我一直思考:

我是為了你好是真命題/偽命題

這個命題,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多人的習慣之中,當然,這裡並不限於國人,而是更廣泛的普遍針對於世界各國的人而言。

這種命題,也同時可以理解為:好為人師。

我們通常習慣於將我們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總結為一種可以言傳身教的理論,從而在面對年輕人的時候,可以成為我們並非虛度的幾年的“經驗之談”。

這是我們作為過往一代在內心深處的自我需求和自我滿足。

但我們在進行這種“言傳身教”時,有沒有考慮過:

  • 這些“理論”還是否天然適用於年輕一代?

  • 年輕一代是否願意接受這些“理論”?

以及:

  • 這些“理論”是否真的能對年輕一代有所幫助?

如果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而盲目的將我們認為適合年輕人的理論和觀點灌輸給他們,然後再許之以“我是為了你們好”這樣的道德大旗,這其實只是滿足了我們自己的一種需求,對於年輕人而言,更多的卻是自說自話。

就以這次杜蕾斯的文案而言,某某晨報批評杜蕾斯“就是一個猥瑣的黃牙大漢”,“得意洋洋地對著一幫孩子大談性技巧性姿勢”。

對於中國媒體輿論而言,公開談性就是政治不正確之一。對於性這種東西就應該藏著掖著,即便是面對一群兒女成群的男男女女,大談性話題依然會被認定為“耍流氓”,更何況是面對著一群剛過18歲門檻的青年男女?(然而,更多的時候成年的男男女女在聚會中依然會滿口葷段子)

但似乎這些帶著“政治正確”的主流媒體們,始終拒絕面對一個問題:

剛剛步入成年人世界的男女,究竟該如何接觸和理解性這個問題?

是我們敞開了和這些初為成人的男女講解和教授這些所謂的“性技巧”、“性姿勢”更好,還是視而不見,讓這些男男女女自己在學校周邊的小旅館裡偷偷嘗試?

就比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面對這些即將步入大學生活,可以光明正大地談男女朋友的男女,詳細而明確地告知性行為的注意事項、性行為必須注意的各種安全措施、面對意外的時候的應急措施,以及墮胎、人流對於自己身體的影響等問題,提前告知更好,還是等到他們偷嚐禁果後,擔心被家裡人發現而過早當上爸爸、媽媽,或者更嚴重者繼續出現廁所產子後拋棄等事件更好?

我想,如果真的是為了這些剛滿18週歲的成年人的未來考慮,應該將一切的行為後果和預防措施都如實告知:

你有選擇如何進行生活的權利,但如果你選擇了此項權利,那你就必須同時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但每當你作出選擇的時候,都要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你必須充分考慮清楚行為的結果;如果你作出了某項不違法且不違反道德的行為,我們無權反對,但產生的相應責任你必須獨自承受。

我認為正確的性教育,是:

身體是你的,如何使用這個身體我們無權阻止也無力阻止,我能做的,就是將你可能遇到的岔路和各種不良的可能性全面講解給你聽,之後如何選擇,由你決定!

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將年輕的一代始終看做是“孩子”,然而法律早已經將18歲界定為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分界線,邁過高考這道坎,這些曾經的“孩子們”,就已經是同我們一同站在社會之中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個社會的各種不同的面貌,都會不斷的向其展現,其中就包括了對於性的好奇、體驗和追求。

我們不可能寄希望於這些人能夠在18週歲生日那天,像爆米花一樣,“砰——!”的一聲從懵懂無知,變成了能力的掌握者。

那麼成年世界該如何向這些“新人”們展現,就是我們這些“老人”們所要考慮的問題。


高萌Goal


如果拿性教育來說事而不是性暗示,那或許我們還能為你點個贊呢!

杜蕾斯說白了是家公司,因為商業利益,這個熱點它蹭的無可厚非,現代商業都與互聯網掛鉤,所以追熱點也不可恥。

但是,這次的杜蕾斯的確是有些過分了。

一直以來杜蕾斯的文案創意都是腦洞大開,相比於很多生硬,死板,套路的廣告來說,簡直可以說是清新脫俗的,除卻商品本身,文案也是很吸引人的。

但成功容易迷失,創新不代表可以完全的放飛自我,這次算是撞到了天花板。

我們國民的性教育普及範圍一直不夠大,但淘寶持續上升的計生用品的消費數據表明,我國人民的性意識是越來越開放,但只是開放,性教育的普及依舊沒有跟上,更不夠深度,尤其是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對性的理解依舊算是萌芽階段。

雖然高考的學子們大多都已成人,有了性生活的能力和權利,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於社會責任的理解和對性的認知,都不足以讓他們正確地使用“性”,而錯誤的使用“性”,會對他們的身心和家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所以,杜蕾斯蹭熱點沒錯,錯的是它的內容具有隱性的煽動性。

海報上倒計時的“69”與“同學們,該幹嘛幹嘛吧”的肯定,表示出了暗示的意味,但這本應該是他們“想做”,“能做”,但不一定“該做”的事情,所以杜蕾斯這擦邊球打的並不好。

當然,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怎麼理解總能解釋出另一番滋味,只是作為企業,我們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即便有人拿魯迅的話來懟我,修正學生們的思想偏差和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吧。

性,從來都不應該是難以啟齒的事情,杜蕾斯的確是把“讓它拿到檯面上說”做出了貢獻,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是?

如果拿性教育來說事而不是性暗示,那或許我們還能為你點個贊呢!


席越


我看杜蕾斯在蹭高考的熱點,這個聽都沒聽說過的什麼晨報卻在蹭杜蕾斯的熱點,你才是最猥瑣最可恥的。看了杜蕾斯的文案,感覺還是很不錯,有什麼不適的呢?只有內心骯髒齷蹉卻又表面光鮮的衛道士才會看到什麼都扣屎盆子,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愛和性都是人類最美好的體驗,在這些衛道士眼裡卻成了骯髒的代名,還試圖把自己猥瑣的想法強加給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內心就是一種掌控一切的慾望在作祟。參加高考的孩子已經18歲,完全是一個成年人了,性方面的知識本來就是他們應該知道,應該瞭解,應該掌握,甚至是應該體驗的。但我們的衛道士們在掌控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業餘愛好甚至志願表後,還要掌控他們的性本能。當父母掌控一切,孩子還怎麼成長?怎麼成熟?怎麼成人?幾乎所有的國家,十八歲都已是法定的結婚年齡,我們卻還在談性色變,遮遮掩掩,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人類文明之所以發展,是因為能獨立思考,有思想的人在時間前沿犁開荊棘,犁鏵之前是未來,犁鏵之後是歷史。這些衛道士充其量只是犁鏵後散落在陰翳裡的泥土,卻試圖掌控犁鏵的方向,豈不可憐又可笑。我只知道年輕人可以代表國家的未來,卻從沒聽說過陳腐世故的衛道士能創造歷史。一個杜蕾斯含蓄有趣的暗示就讓你們驚慌失措,繼而大放厥詞,你們頑冥不化的腦神經元是不是已經浸泡在一種氨味液體裡面太久了?

:::關注科普作者【徐德文】,您將獲得最新最有趣的科學知識解讀:::


徐德文科學頻道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這就是中國的某些“衛道士”,對性諱莫如深,幻想著還可以告訴孩子,你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在網絡時代,這種對於青少年性教育的忌諱態度,才真是該給自己帶個套?清醒的套!

每年高考後一個月,幾乎所有的婦科門診都會出現一個人流小高峰。還沒有邁進大學校園的少女們,還不懂的怎麼可以好好保護自己的少女們,來做人流,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很痛心!

當我問她們,為什麼不知道戴套,為什麼不吃緊急避孕藥的時候,她們要麼是一臉迷茫,要麼是一臉不好意思,甚至有的人說:戴套不爽,吃藥傷身,廣告裡面不是說人流很安全嗎?

曾經有一位學者說,如果可以,希望你做一個好孩子,如果你不想做好孩子,那麼希望你學會使用安全套。我不贊同未成年人性生活,但是如果真的無法避免,我希望更多孩子可以學會保護自己。

在中國的青少年性教育如此短板的今天,這種還認為“公開場合不宜談性”的主流媒體,只能說:我的辮子在頭上,你的辮子在心裡!這波抨擊杜蕾斯蹭熱度的行為,才是為了蹭熱度,博眼球。杜蕾斯尚且可以讓大家多一分安全,少一分不必要的風險,你們呢?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一貫喜歡蹭熱點展示自己產品和品牌的杜蕾斯自然不會放過高考這一熱點,雖然官微隨後進行了刪除,但仍引起較大的熱議。

實際上,並非杜蕾斯,高考這段期間,包括華為、阿里巴巴以及小米等品牌及公司,都在利用高考這個關注度很高的概念,進行品牌輸出,有些傳遞的是一種價值觀,有些則是一種鼓勵,自然,獲取的都是未來年輕人的心,但是相比之下,杜蕾斯以這種一貴式的打擦邊球形式的廣告語引起關注,有人評議方案做得好,高考學子也需要了解更多的性知識,而有些觀點則以為這太出格,不合倫理。

這終究反映出的是邊界的問題,向左還是向右?不同的選擇會引起不同的輿情反應,但是,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要避免不傷害或者不潛在傷害第三人的前提下,無論如何出格,傳遞的是健康的知識,也不必大驚小怪,反之,則是需要注意的。


財經觀察徐叔


“不在公開場合談性”大概算是中國的政治正確吧。成年人私底下講葷段子樂不可支,可一旦在公共平臺上提出來,不少人就習慣鼓動唇舌大肆撻伐杜蕾斯的存在。翻來覆去,無非是“無恥”,“毒害年輕人”云云,顯得道德高尚又敢於發聲,在“正確”的大旗下頗有力挽狂瀾的衛道士的凜然姿態。

然而這毫無用處,甚至還有副作用。 首先,這種“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主張,隱含的邏輯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心智不全,需要全方位的保護關心,不讓“汙濁的”社會去毒害他們。那麼,這些人眼中的年輕人,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選擇接受信息的權利呢?按照中國的法律規定,18歲後屬於成年人,他們會在18歲的第一個夜晚的午夜時刻,像微波爐中的爆米花一般,在“砰”的一聲中變大變成熟嗎?顯然,這是荒誕不經的。

再者,將性視作不好的東西,“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本身也是不可取的。人的來源這類老生常談就不提了,單說青少年的成長,性教育是絕不可缺少和迴避的,結果如今的現實是開設的生理教育課在教師和學生的默契中被略過,或者是在男生的起鬨和女生的沉默中結束。特意編修出來的性教育讀本在家長“教壞小孩”的質疑中倉皇下架,彷彿出版傳播的是見不得人的下流東西。也許,在那些義憤填膺的家長,批評者眼中,確實是下流東西吧。 人對於性的求知慾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無法獲取“良幣”,那便怪不得“劣幣”粉墨登場,為害四方了。學校,課本不能給出答案,那青少年們就會在不良電影甚至男科醫院小冊子上尋找他們想知道的。面對那些由於對自身的生理變化不瞭解而在慌亂中採取束胸,胡亂尋醫問藥甚至揮刀傷害自己的的未成年人們,封堵一切常規的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行為,還能那麼理直氣壯嗎?

誠然,與四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社會在思想寬容方面還是有很大進步的。1979年《大眾電影》用法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中一張男女主角的接吻照片做封底,引起軒然大波。西北一位讀者來信憤怒質問:“他們在幹什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由此爆發。 當下看來令人驚詫的言論,過去確是主流的聲音。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將潮水的方向引回舊日的方向,而是讓它朝著更寬闊的河道奔馳。


姚廣孝wayne


杜蕾斯是以蹭熱點而出名的,在微博上,也曾有過一些優美雋永的創意,但也有簡單粗暴的設計,在互聯網的初期,尤其是野蠻發展時期,這種擦邊球的方式,總能獲得關注,可以說是成功的,在有的產品赤裸裸涉黃的時候,他們欲說還休,言有盡意無窮,可以吸引輿論注意,但是,當打擊三俗,尤其打擊涉黃的時候,他們還玩這個套,那就有點自掘墳墓的意思了。

杜蕾斯蹭高考,這個創意犯了幾個錯誤,也暴露出這個團隊已經落伍的,他們不適合這個時代了。

1、高考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不能褻瀆,拿套套來褻瀆,這是天怒人怨的。

2、高考關注的對象是孩子,還有很多未成年人,性這個話題不適合他們。

3、這次杜蕾斯還是帶著以往的思維,卻忽視了時度效,所以自黑了一把。

4、產品傳播的最高境界是美譽度,而不是知名度,這次知名度有了,美譽度丟了,得不償失。

5、企業宣傳發展到一定階段,要審時度勢,不能機械的尤其野蠻發展。

現在杜蕾斯已經認識到問題,刪了微博,甚至做了工作,微博上涉高考套套圖片已經看不到了,這個事件暴露出我們很多創意策劃設計者,存在一個問題,我要是給他們開個藥方,就是去學習四個意識,不是開玩笑,做企業的,做宣傳的,如果不懂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核心意識,是絕對做不好這個工作的,而這四個意識也應該是潛移默化影響的,是融化在血液裡的,如果我是這個部門的負責人,是會堅決制止這個創意的。


韓東言


LazyBears:其實吧,杜蕾斯做文案確實很厲害,聯想的詞語也很到位,往往能突破我們一幫人的思維侷限,但在某些關鍵時候營銷還是得有底線,這個底線不僅是法律的,還有道德的。

不說這次站不站杜蕾斯,試卷翻面什麼的一語雙關我還能理解,但是69的海報,確實有點過分了!


高考完的學子不一定成年,赤裸裸的宣揚兩性在如今不太好


如果說“解”“用力翻面”還能一笑而過,那麼69這個詞用的就不太好了。雖然這話可能帶有我本人的主觀認知在內,但“69”在市面上所代表的含義想必大部分成年人甚至未成年人都明白。


我在百度圖片檢索“69”這個詞,看到的諸多圖片都是“不適當展示出來的”,至於檢索結果就不放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詢。


如今這個詞在大眾認知裡都可以等同於“敏感詞”,在特殊的時間段去做聯想,無疑就走入了低俗營銷的道路。


  • 記得就在三月份,我還有評論過關於“絕味鴨脖”惡意營銷婦女、某大冰泉黑婦女“水”多的廣告

這樣的低俗營銷無疑是秀下限,當初還說“杜蕾斯”作為一個計生用品,還能很好的把握住營銷的邊界,這一點比他們強太多。


其實吧,最重要的還在針對人群上。以我們的傳統理念都認為,不該過多的給孩子接受性方面的內容,而婦女也不該表現的比較“開放”,男人之間的玩笑可以開的隨意但女人便不行。



不說這樣的思想陳舊,但總有它的道理存在。在如今大眾思維都如此的情況下,杜蕾斯的這一行為涉及到“可能尚未成年的孩子”無疑就有些犯眾怒了。


杜蕾斯常產出好文案,作為計生用品能夠把握住這樣的尺度已經極為不易,不知道比多少單純做低俗營銷的公司好!在抨擊杜蕾斯之前,麻煩你們先去找哪些公司、品牌的茬!


我相信杜蕾斯能夠好好改正。畢竟……曾因為杜蕾斯的文案,才選了買了杜蕾斯的產品。


懶熊帶你看熱點,漲知識。保障自己的權益,看社會百態!


LazyBears


杜蕾斯的文案我看了,包括那張疑似該團隊的“6.9”式海報,我只想說一句話:

人在做天在看,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杜蕾斯的這個創意很無恥

疑似出自杜蕾斯團隊的文案

營銷界沒人不知杜蕾斯,這是基於他們抓主流、蹭熱點、文案牛,從而引發業界高度關注,不得不說,在以前,他們的案子還是挺值得大家學習的。

畢竟,文宣是個很考腦子的事情,一家企業養一個好的創意團隊,這對於企業品牌推升有著極高的促進作用,就如杜蕾斯一樣,不信,大家都多少人會響起傑士邦?

思維一旦飄起來方向就容易出偏差

這次我就說杜蕾斯文案團隊,終於遭遇馬失前蹄事件了。

高考,對於任何一個學子來講,是一個過程很痛苦、回憶很美好的事情,今天可能為了高考廢寢忘食、頭懸梁錐刺股,但只要考完,那種瞬間釋放的輕鬆感,卻也是分外悅人。

在這個時候,神一般存在的杜蕾斯團隊又來了,先是來了一張碩大海報,上書“沉住氣 熬過6.7和6.8 就是69 同學們,該幹嘛幹嘛吧”……

然後還模擬一張答題卡,上書“杜科答題卡”,還有什麼“記得翻面 用力填滿”,座位號還是69……

疑似出自杜蕾斯團隊的另一個文案

在成人的世界裡,大家都懂“69”意味著啥,而杜蕾斯抓住高考的熱點,發佈這種赤裸裸的性暗示海報,到底想宣揚個什麼?

你是讓孩子們高考完之後“徹底嗨皮”嗎?

營銷,不能這麼無恥啊,你面對可是一群孩子啊,剛剛成年的孩子啊……

建議工商部門對杜蕾斯予以處罰

曾幾何時,有一些創業企業,為了營銷無底線圍繞下半身促銷。

去年底,絕味鴨脖的“鮮嫩多汁想要麼”系列低俗廣告被長沙市工商局責令停止發佈並罰款60萬;

絕味鴨脖曾因低俗營銷被處罰

今年上半年,萬科公司在鄭州地鐵投放的樓盤廣告“春風十里醉不如樹下學生妹”,引起鄭州大學師生嚴重方案,鄭州大學迅速向河南省工商局做出投訴,萬科(鄭州)公司馬上就此做出公開道歉……

而杜蕾斯方面的這個文案,已經引起媒體批評,我們拭目以待,看工商部門如何做出處理。

易德律師平臺的陳煒律師認為,杜蕾斯的這種文案,已經涉嫌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當地工商部門可依法予以調查處理。

陳律師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九條規定,廣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中,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

同時,《廣告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含有第九條禁止性規定內容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佈廣告,對廣告主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吊銷營業執照……對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廣告費用,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吊銷營業執照、吊銷廣告發布登記證件。

一個社會公序良俗的建立和維護,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杜蕾斯作為一家知名的、有影響力的企業,在社會秩序的維護上更應該身先士卒,做出榜樣。

而不是跟風蹭熱點,忘乎所以然,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