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五一檔可謂是個多事之秋,《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還未平息,電影圈就又出事兒了。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5月2日,導演丁晟發微博@光線傳媒,發佈了一條名為《光線,請拿到陽光下》的長微博,質問《英雄本色2018》發行方光線傳媒該片2700多萬宣發費用和1000萬票補款的具體去向,並要求提供明細。原微博文如下↓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丁晟導演這篇文章發佈後不久,光線方面就迅速作出了回應。表示《英雄本色2018》的電影宣發工作已經完成,但電影票房未及預期,影片質量本身也存在問題,票房不好這個鍋光線不背,至於丁晟導演所要的明細,光線表示沒有權利和義務提供。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一時間電影宣發成為大眾的聚焦點,公眾討論的範圍從“光線傳媒拒絕提供宣發費用具體明細是否合理”拓展到“電影宣發行業存在的諸多潛規則”。

在丁晟導演的微博下,不少網友表達了對導演的支持。從網友的評論中,看起來光線在對《英雄本色2018》的發行上似乎真的未盡全力,存在線上線下宣傳物料匱乏、影院排片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議論之下,行業問題被搬到公眾眼前,而之所以電影宣發會受到關注,就是因為現在中國電影行業宣發方面存在著的亂象另公眾對電影行業的信任岌岌可危。

電影宣發,暗箱操作?

在大眾認知中的電影宣發可能大多數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簡單來說電影的宣發是指電影的宣傳和發行,是電影發行公司的任務。

傳統電影宣發手段包括電影海報、預告片、電影相關視頻特輯等各渠道的物料投放;電影開機儀式、發佈會、首映禮、各類路演等線下營銷活動;院線、公交車站、地鐵等公眾場景的硬廣投放,院線試片、地方推廣等發行工作。

隨著貓眼、淘票票等互聯網電影平臺的進入,宣發市場也開始升級,上映前結合媒體平臺發佈電影相關稿件的媒體宣傳,如微博、豆瓣等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口碑營銷,結合KOL、新媒體等進行電影宣傳,電商平臺與電影跨界營銷等新手段層出不窮。

電影線上線下雙渠道的營銷宣傳,涉及到多方面的支出與費用。

據統計,電影宣發的費用在電影製作成本中的比例相當驚人。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一部電影,如果它的宣發費用佔電影成本的15-25%,這屬於正常範圍,但也有些影片,它的宣發費用會接近電影成本的50%。

這筆佔比頗大的費用,因為涉及到宣發各個方面等一系列費用,這裡就極有可能存在著“水分”,所以一部電影的宣發費極少可以做到完全透明。

還有丁晟導演提到的“票補費用”,為了爭奪觀眾流量,片方往往會拿出一筆費用來補貼票房差價,就是觀眾經常能只需19.9甚至8.8元就能看一場電影,而這其餘的錢其實是由片方來補貼的。但是,作為票補費用,片方的這筆錢其實也很難實現透明化。

光線方面目前並沒有做出新的回應,對於光線到底應不應該提供宣發具體明細,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壹娛觀察”採訪時表示,“很多宣發費用的使用都是十分模糊的,裡頭有很多軟性成本,比如給影院方面的紅包、買水軍的費用等,一來公開費用會把影院牽扯進來,二來這些費用的支出根本沒法開發票,所以賬目明細提交起來其實是特別困難的。”

同時越來越多的行業“潛規則”被牽扯出來,有業內人士對媒體透露,““宣發預算用不完,成為發行方的利潤,這個是常見的情況。”

電影宣發,決定票房?

從《後來的我們》的退票門,到丁晟“怒懟”光線,似乎都印證著電影宣發的確是電影行業的灰色地帶。

“退票門”徹底炒熱了《後來的我們》,不管是誰在暗箱操作,不管這是不是電影宣發的一個手段,這部電影本身已經讓多方成了贏家。

雖說後續的口碑是撐起電影票房的關鍵所在,但在電影上映之初,電影宣發確實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電影《英雄本色2018》,這部電影除了丁晟是導演,演員更是彙集了王凱、馬天宇、王大陸等流量小生,但這部電影的票房最終卻止步於7000萬,投資方可謂血虧。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而從2018年1月18日《英雄本色2018》上映的數據來分析,這部由光線發行的電影,上映前兩日僅拿下了15.2%的排片,而丁晟怒懟光線事件發生後,有很多粉絲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一部電影上映,所以,丁晟導演質疑光線宣發費用也是情有可原。

不過,電影宣發與票房並不存在必然的正向關係。《羞羞的鐵拳》票房22.13億,而宣發成本3000萬,成為2017年最大的黑馬,《戰狼2》票房56.82億,成為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宣發成本僅6000萬。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電影宣發負責完成輿論熱度,衝擊預售,但最終的票房還是要看電影的口碑與品質。

只是隨著電影宣發費用越來越高,宣發逐步成為了電影進入大眾票房市場的一道“門檻”,沒有強力宣發助力的電影,就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這種現實,就讓電影行業開始出現一種怪象,電影方以獵奇的方式博關注。

2016年文藝片《百鳥朝鳳》“跪求”排片,這讓公眾感受到了文藝片艱難的處境,輿論發酵,最終該片獲得了8675萬的票房,創造了奇蹟,但是跪求排片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怪象,沒想到還真的有人效仿這種方式。

2017年“第二跪”出現,《閃光少女》宣發團隊下跪求關注,呼籲公眾“不要因為片名和海報而錯過一部好電影”,結果反而讓公眾認為是在“賣慘”、博關注。

導演丁晟怒懟光線,“潛規則”下的宣發亂象誰來買單?

無論如何,這顯然不是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應該出現的情況,也並不是一個好現象。電影宣發費用的增加或許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

不論是劉若英還是丁晟,他們的作品已經成了電影行業亂象下的犧牲品,而激發這種亂象的本源,還是電影本身存在的鉅額利潤。

宣發行業的這趟深水三言兩語難以描述,反對惡意競爭,建立行業規範,中國電影才能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