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將改革進行到底丨乘東風 闖富路

將改革進行到底丨乘東風 闖富路

乘東風 闖富路

老呂,你的救心菜種得怎麼樣了?有沒有需要我們‘兩委’成員幫忙的……”

“我這都挺好的,救心菜成活率達90%以上,而且救心菜耐寒耐旱,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5月24日,五師八十三團二連黨支部書記王健忠來到職工呂太良的身份地裡,與他聊起特色種植的事。

“老呂還是厲害,敢想敢幹。”“老呂給我們打了頭陣,要是他今年搞特色種植收益好,那我們明年也跟著他一起幹。”“呂哥腦子活,團場改革,他可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在二連職工中說起呂太良,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啟動後,八十三團按照師市黨委的部署要求,不斷完善細化改革措施,改革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得到了職工的擁護支持,呂太良就是真心支持改革、全力投入改革的代表。

改革前,呂太良承包種植了60多畝地的棉花,通過科學管理,每年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了。改革後光靠種棉花肯定不行,必須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呂太良說,今年他拿出18畝地種植救心菜,這只是他的試驗田。

呂太良說,團場改革後,在種植、經營方面,職工有了更大自主權,但一定要克服盲目性,要深入瞭解市場,根據市場行情決定種植方向。

“我算了一下,種一畝救心菜的成本7000元,15年不用換苗,而且一年能摘兩茬。”呂太良說,只要管理好,一畝地一茬能收穫成品菜200公斤左右,一公斤救心菜的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

目前,呂太良已經為自己的救心菜規劃好了銷路。

“咱們這邊好多人對救心菜還不是很瞭解,我準備到7月第一茬成熟時,把它做成盆景上市,進一步提高消費者對救心菜的認知度,為明年擴大種植規模奠定基礎。”呂太良說。

雖然現在才是開始階段,但呂太良相信乘著改革的東風,自己一定能闖出一條致富路。(作者 李芳芳 胥強)

繼續閱讀

将改革进行到底丨乘东风 闯富路

改革路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十二師二二二團西部,一條筆直的公路從阜康方向直插該團八連,職工稱之為“致富路”。

走在這條路上,八連職工滿臉都是幸福,因為今年2月該連選舉產生的“兩委”正帶領他們行走在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上。

“連隊‘兩委’成員有知識、有思想,我們職工群眾都很信賴!”6月1日,八連職工頓金平說, “我很佩服他們,連隊工作很辛苦,有時他們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

忙,來自於連隊“兩委”成員對職工的責任,也來自於他們對事業的追求。“職工信任我們,不帶領大家致富,就對不起大家的信任!”八連黨支部書記熊文斌說。

為了不辜負職工的信任和期望,八連“兩委”成員加強學習,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把推進改革工作與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結合起來,做好黨員志願服務和黨員先鋒指數考核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組織職工群眾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職工群眾積極投身團場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中。

思路決定出路。為帶領職工增收致富,八連“兩委”依託當地資源,以做強做大旅遊業為基礎,拓寬職工增收渠道。八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絲綢之路(唐朝路)穿越連隊所在地,2000多年前的阜北古城毗鄰這裡,是漢唐時期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八連現有可查明的包括阿克木那拉烽火臺、古砂河遺址、唐朝井等歷史文化遺蹟達10處。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團場歷史文化底蘊,挖掘絲綢之路(唐朝路)等古蹟的文化內涵,打造輻射周邊的旅遊文化景區,發展旅遊產業。”熊文斌說。

連隊“兩委”在做好職工身份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同時,依託歷史文化資源和沙漠公園資源,鼓勵職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職工在連隊開設超市、商店6家,建設蔬菜採摘園1個、果樹種植採摘園1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八連“兩委”成員十分重視自身的示範帶動作用。“作為連隊黨支部書記,我經過調整,已經從思想上接受自己角色的轉變。我要認真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提高政治站位,謀劃全連工作,敢於擔當作為,做好班子的主心骨。”熊文斌說。

“我們連隊‘兩委’成員都很年輕,服務態度好,工作熱情高,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對以後的生活充滿信心。”八連職工祁文江說。

“改革路上,我們連隊‘兩委’成員要切實發揮作用,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切實服務職工,做職工群眾的‘貼心人’。 ”熊文斌說。(作者 趙學品 雷仁軍)

“改革讓我有了更多選擇權”

5月29日天剛亮,二師二二三團六連職工楊娟麗就來到自己的地裡查看農作物長勢。凌晨時分,六連黨支部書記魏居峰在連隊職工微信群裡通知大家注意這兩天的低溫降水天氣,這讓她有些放心不下。站在農田裡,楊娟麗看著今年試播的濰縣水果蘿蔔長勢喜人,心裡樂滋滋的。農田另一邊,早她一步來到地裡的丈夫牛樹秋正在和幾個職工嘮嗑。

“今年種地,種得很輕鬆。小額貸款貸到戶,農用物資送上門,真是什麼都不用發愁。”牛樹秋說,“去年為了等連隊派機車鋪膜,耽誤了兩天移栽時間,等我移栽辣椒的時候,僱人的費用漲了近百元。今年完全沒有這些顧慮,取消‘五統一’後,我早就備好農資、聯繫好農機,農機專業戶不僅搶抓農時、進度,還對播種質量特別上心。連隊‘兩委’在配水和作業質量上也給我們盯著,這讓我們生產特別放心。”

“就是,咱們團場改革的小冊子上寫得很清楚,現在該幹些啥、該怎麼幹、有了困難該怎麼解決,都寫得一清二楚。特別是現在,職工種植有了自主選擇權,想種啥種啥。”六連“兩委”成員高宣含說道。

隨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不斷深入,二二三團職工在對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政策的學習、適應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疑惑,但這些疑惑又會在職工與各連隊“兩委”成員對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各項政策的探討中打消。

牛樹秋是二連最能“折騰”的職工之一,去年他在自己已經收過小麥的地裡種了40畝大白菜。別的種植戶為了穩妥,早早就把地以一畝2000元的價格租給其他種植戶,他卻利用冬閒時間自己種植、銷售,一畝地比別人足足多賺了1000多元。今年,他又拿出一部分地試種濰縣水果蘿蔔。

“大部分地還是要以團場的訂單農產品為主,這樣保險。有了‘穩賺’的前提,我就可以利用一小部分地試種水果蘿蔔,這種蘿蔔生長週期短,收益不錯。如果水果蘿蔔試種成功,我準備秋收後租用別人空閒的地,除了再種植一茬大白菜,還可以種植水果蘿蔔,現在改革讓我有了更多選擇權。”

在田間小路上,二二三團六連職工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進行以來所發生的變化,交談聲雖然不大,但卻傳遞著職工心中的喜悅。(作者 李新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