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羅馬帝國的滅亡與漢朝有關係麼?

遼東體壇


西漢最鼎盛時期其實不是漢武帝時代,而是漢宣帝統治時期,此時的西漢王朝絕對是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

大漢王朝國內安定,民眾團結,把匈奴揍得乖乖認孫子,“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話!


反觀羅馬,國內貴族之間內戰不休,奴隸起義此起彼伏,蠻族虎視眈眈,鄰國又整軍備戰,羅馬皇帝的頭還是很疼的。

根據史料記載,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公元406年-公元453年)的相貌和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匈奴人相差很大。

遊牧民族本身就具有遷移性,而且漢武帝到阿提拉之間相隔了六百餘年,所以我認為他和漢朝的匈奴人並沒有多大關係。

阿提拉很可能是匈奴人和中亞民族融合後的民族後裔,屬於一個新的民族。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由羅馬共和國脫胎而來,它其實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羅馬帝國的大一統時期,它是一個建都羅馬,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第二階段就是羅馬帝國的分治時期,分為建都米蘭的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公元395 年-公元1453年)。

西羅馬帝國最主要敵人是日耳曼人,實際上也是滅亡在日耳曼人手中。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塞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自認意大利國王,結束了西羅馬帝國的統治,使歐洲開始進入中世紀時代。

匈人阿提拉的作用就在於對日耳曼人的殘酷驅趕,加快了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避難。

同時他又對羅馬帝國瘋狂掠奪,間接摧毀了歐洲的奴隸制,使日耳曼人成為後世歐洲的主體民族之一。

東羅馬帝國的敵人不但有來自歐洲的天主教皇,還有來自亞洲的土耳其人。

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攻破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同時意味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公元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公主,成為東正教的保護者,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得以傳承。

這就是我之前說的沙皇對蒙古帝國沒有認同感的原因,他們要恢復的是羅馬帝國的榮光!

西漢最鼎盛時期不是漢武帝的統治,而是他的重孫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的統治時期,史稱“孝宣之治”。

這一時期的漢朝國力最為強盛,西漢王朝正式在西域建立都護府,將西域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漢令頒行西域”。

《漢書》記載:“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直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庭。

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故謂之為“孝宣之治”。

強漢可不是胡亂吹的,是用武力打出來的,大漢威武!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說句不好聽的,羅馬帝國的滅亡與漢朝還真沒啥關係,這個純屬某些國人意淫!

學過歷史的我們大概都知道,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匈人和日耳曼蠻族入侵,當時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人帝國迎來了鼎盛時期,疆域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而在匈人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東羅馬帝國被迫每年向匈人帝國交納貢稅。




許多人一直認為,這個匈人就是當年咋漢朝被漢軍給擊敗而被迫西遷的匈奴人,所以是漢朝間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於是中國(漢)>匈奴>西方,這個不等式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民族自豪感”!


還有一種更荒謬的說法,說漢朝派兵攻打匈奴,而匈奴一邊西撤一邊把羅馬帝國給拆了,這種說法毫無事實依據,羅馬帝國雖然是一個橫跨亞洲,歐洲,以及非洲的三大帝國之一,但是和漢朝還是相距甚遠,兩國之間還隔著很多國家,比如安息帝國,匈奴人是如何越過他們去滅亡羅馬帝國的,歷史上沒有一點解釋。而且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上來看,沒有足夠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匈人就是匈奴人。所以這種說法只有缺乏歷史知識的人才會相信。

退一萬步講,即使匈人就是當年西遷的匈奴人,其對於羅馬帝國滅亡所產生的作用其實也是有限的。



縱觀羅馬帝國的歷史,長達千年,在公元九十八年到公元一百一十七年,是羅馬文明發展的巔峰時刻,那個時候的羅馬帝國是佔地面積最大,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候,是世界古代佔地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而羅馬帝國在第三世紀,君主統治就已經不穩定,社會動盪不安,搖搖欲墜。而那個時候的匈奴,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在那個動盪的時局,就算沒有匈奴作祟,這個國家也不會過得太久。



羅馬帝國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產生矛盾,一個國家信仰的東西不一樣,那就不可能做到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羅馬帝國內戰的原因還有蠻人的加入,製造了更多的矛盾。

在當時帝國東邊,由猶太人掌管的基督教,處於人多勢眾的地步。南方的糧草,又一直被外敵強奪,造成食不飽的飢餓狀態。西部的人又因不滿社會制度,發起動亂。這才是羅馬帝國真正滅亡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多謝提問,我表達一下個人想法

根據我的瞭解,羅馬帝國滅亡與漢朝有間接的關係(羅馬滅亡由漢朝而起);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說,歐亞大陸兩側雄踞著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國力強大,羅馬帝國滅於日耳曼人之手,日耳曼人被匈奴人趕走了之前居住的地方,被迫西進,而匈奴人(不確定是不是被漢朝驅趕的那批匈奴人的後裔,待會再展開細說)敗於漢王朝,羅馬是漢王朝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當然不能以此對比做為雙方實力的強弱的依據,因為畢竟兩大帝國沒有直接正面碰撞過,但是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

羅馬帝國分裂

分裂指的是395年1月17日,因為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46—395)逝世後國土分給兩個兒子繼承,進而導致羅馬帝國分裂的事。說到羅馬帝國滅亡,指的是西羅馬帝國亡國,西羅馬帝國被北方的日耳曼人攻滅,之後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許多的國家,而歐洲則進入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時期。

而日耳曼人則是因為被匈奴人攻打、驅趕。下面是匈奴人即阿提拉時期(380-453)的入侵路線,明顯看出匈奴人來自東方草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

漢王朝建立的時候,匈奴人雄踞中國北方並時刻威脅著中原王朝的邊境安全,西漢王朝從漢武帝時期(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對匈奴實行進攻政策,經過武朝時期的接連打擊,匈奴實力大減,

到了漢宣帝劉洵時,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參見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就出於陳湯 。

消失的匈奴人

之後這一支匈奴人就在中國的歷史中消失了,沒有再出現任何的記載,有理由相信這批匈奴人應該是向西遷徙了,這期間他們做了什麼,怎麼前進的統統沒有記載,無法考證,而二百年以後歐洲地區突然來了一支強大的匈奴部落,匈奴人的到來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即羅馬帝國的滅亡。


江楓漁燚


大家好,我是騷人與墨客(歷史領域原創作者)每天都有歷史故事。幽默的讓大家瞭解歷史,歷史並不枯燥。歡迎您的關注!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一起學習!歡迎關注!


羅馬帝國的衰亡:

中國南北朝時期,羅馬被徹底摧毀了。



在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這個畫一般的城市,首都被洗劫了三天三夜絕對不輸我們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洗劫,



而就在不久後的455年羅馬又一次汪達爾人攻破這一次洗劫了整整十五天,在這時期就好像我們昔日強大的大漢王朝日漸衰落幾進滅亡,就如奸臣董卓一般將洛陽、長安一樣水深火熱。



羅馬滅亡了:

476年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被日耳曼將軍給廢了,從遷都君士坦丁的那一刻——羅馬已經名存實亡了。



漢的衰亡:

自漢高祖劉邦建國以來,到漢武帝驅趕匈奴建設絲綢之路可謂豐功偉績。漢朝在哪時候不光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對當時周邊國家也有很大影響。



後人將漢分為西漢東漢,而漢朝真正的沒落在東漢末年!



漢與羅馬的巧合:



兩個國家雖然隔得較遠,但是並不妨礙兩國的交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派遣來使漢朝的羅馬皇帝是馬可.奧利略.安東尼,而中國恰好是漢桓帝。漢桓帝的時代對於漢朝來說是漢朝(東漢)開始走向衰敗的節點。



這個值得一道的就是羅馬共和國和西漢王朝的結束,羅馬帝國和東漢的開始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兩個在同一時期的世界級大國,這真的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啊!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網上說法是漢朝在興盛起來後,多次打敗匈奴,部分匈奴人被迫西遷到歐洲,阿提拉一度建立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打敗了北歐的日耳曼民族,476年日耳曼民族南下滅掉了西羅馬帝國。而《世界通史》在希臘—羅馬文明一章中寫到,476年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奧古斯圖盧斯在日耳曼即匈奴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塞的逼迫下不得不退位。

殊途同歸。漢代打得匈奴一部西遷到歐洲後,征服了日耳曼人或者與日耳曼人結盟,日耳曼人做為匈奴的僱傭軍滅了西羅馬帝國。法國曆史學家認為,羅馬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被扼殺的”。這裡指的是匈奴為最重要的原因。但也西方學者認為,這只是外因,內因還是羅馬自己內部出了問題,;因為這種遊牧民族的侵略人數只佔當地總人數的百分之一 。

在這裡我們釐清了這個多諾米骨牌效應。漢朝對匈奴的打擊確實和西羅馬帝國的消亡存在關係,雖然只是推倒這個多諾米骨牌的第一張而已。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476年時,中華文明歷史在什麼位置,是中國南北朝時期,這一年是北魏孝文帝延興六年。此時,離大漢朝滅亡已過三國,西晉,東晉,中原沒有人會關注這個被趕到遙遠西方的匈奴民族,經過幾百年的辛苦打拼,已經融入歐洲大陸各民族,也給歐洲大陸帶來了改變,有學者認為,歐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社會發展,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標誌。

西漢最鼎盛時期是否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關於這個問題沒有實際意義,但我們從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來簡單看一下,大家就比較清楚了,就是人口基數。一個第一軍事強國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人多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我們還是看《世界通史》,法國學者認為,當時的日耳曼匈奴僱傭軍只佔歐洲當地居民的百分之一。入侵軍隊在十萬左右,整個所有王國城邦的當地居民就在一千萬左右。這個數據相比起漢到三國時代的中原來說,還是比較少的。煙雲看過的資料上顯示,有專家估算在四五千萬。


煙雲吐秀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國家百廢待興,但不是匈奴的對手,只能與匈奴議和,和親政策就從那時開始,唯一能征善戰的軍事家韓信被呂后處死,是劉邦一大損失,要不然,也不會對匈奴低頭。

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漢武帝開始對匈奴作戰,一血先帝之恥辱。



匈奴引以為傲的騎兵,在漢軍的打擊下,喪失了對中原的優勢,霍去病和衛青的騎兵所到之處,匈奴已經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更無法在草原立足,開始向西遷移。

西方的羅馬帝國,搖搖欲墜,從遙遠的東方來了一隻遊牧民族,所到之處,國破家亡,西方的國家無法抵抗,而羅馬帝國也在滅亡的邊緣掙扎,那一段時期,歐洲籠罩在黃色人種的陰影之下,被他們稱之為黃禍。



羅馬帝國的滅亡,和匈奴有關,也和自身的沒落有關,在那一段時期的漢朝,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時的一個漢軍士兵可以對抗至少三名匈奴騎兵,軍事實力空前強大。

但漢武帝並沒有實行以戰養戰,後勤全靠國內供給,時間一長,後繼乏力,只能見好就收了。

羅馬帝國的滅亡,與其說是被匈奴所滅,不如說是被漢朝間接所滅,漢朝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按住遊牧民族就打的朝代。


飄飄e族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記得曾經玩過一款遊戲《漢朝與羅馬》,在遊戲中東西方兩大強國可以直接對戰、一決雌雄。漢武帝的精兵猛將和愷撒的方陣兵團,東方人的睿智與西方人的勇猛,都在遊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款遊戲的開發只是基於人們的一種願景——如果東西方的這兩個文明產生碰撞,世界歷史會不會有更加精彩的一頁?



但在真實歷史中,卻沒有東西兩大文明直接交手的記載。我們只能通過相關歷史事件和後續影響,分析這兩大文明間存在的關係……

漢朝在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然後歷任昭宣兩朝到元帝時,匈奴已經疲弊不堪,再也無力對南方漢地進行襲擾掠奪,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歸附漢朝,部分匈奴開始西遷。到東漢時,經過前期幾位君主的持續打擊,到和帝時,大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徹底解決了北方的邊患,致使匈奴族人遠遁中亞。



到達中亞後,匈奴如虎入羊群,迅速的滅掉中亞草原的多個小國,成為區域霸主。隨後,匈奴繼續西遷,到達了歐洲,開始擠壓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的生存空間,於是三大蠻族、尤其是日耳曼人逐漸向西南方的羅馬帝國滲透,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蠻族大入侵”。入侵的蠻族使羅馬發生了內亂,將帝國一分為二,並最終導致了西羅馬的滅亡。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明白這個邏輯,就是漢朝打匈奴,匈奴向西跑,然後擠壓歐洲蠻族,歐洲蠻族再入侵羅馬,羅馬衰落,最後滅亡。這有點像兩個絕世高手,不直接對掌,而是隔空比拼內力,中間的氣息被推來推去,最終武功差的力竭而亡。所以,漢朝與羅馬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羅馬吊打日耳曼等蠻族,導致日耳曼人東遷,然後迫使匈奴必須南侵,漢朝的結局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了,五胡亂華也許會提前四百年爆發……


目送歲月


羅馬帝國的滅亡與漢朝有關係嗎?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有點大了,如果對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會感覺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過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簡單的,因為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在問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歐洲匈人到底是不是在東漢末年西遷並消失於中國史書裡的北匈奴。不過這個問題雖然簡單,答案卻一點都不簡單,因為這其中會牽涉到很多不同的歷史視角,所以完全的定論也是很難達成的。


最簡單的說法

其實關於匈人是否是匈奴人,有一個最簡單而且肯定的線索。就是對比中國、歐洲和印度的史料。因為歐洲匈人是從亞洲遷來的遊牧民族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而他們真正對羅馬帝國形成威脅是始自公元370年左右。在此前後,他們越過位於東歐地區的頓河,對世代生活在頓河流域的阿蘭王國發起進攻,並很快將其滅國。而有意思的是,這個事件雖然發生在歐洲,但萬里之外的中國古史書裡似乎也有記載。在《魏書·列傳第九十·西域》裡,記載了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初年,西域的奄蔡國遣使來朝,請求北魏幫忙釋放其在西涼被拘押的商人,文成帝給他們幫了忙。

頓河流入亞速海,烏克蘭城市頓涅茨克因其而得名

要說這段記載的主旨是跟咱們要說的事沒關係的,但這段記載卻對奄蔡國的背景做了兩點介紹,一是奄蔡國原來位於北魏西北一萬六千里的一條大河旁邊。而另外一個背景就更有意思了,它說在奄蔡來朝的“三世”以前,被人“殺其王而有其國”。而北魏文成帝初年是公元440年左右,三世以前差不多是75年之前,是公元前365年左右。而北魏西北一萬六千里的大河這個地理方位雖然概略,卻也和頓河的地理方位比較符合。更加重要的是,在更早的一些中國史書裡,還曾經提到說奄蔡國又叫阿蘭國或者阿蘭聊國,而滅亡這阿蘭國的,卻是匈奴。所以這個事件幾乎可以肯定是歐洲人記載的匈人在頓河流域滅亡阿蘭國,只是在中國史書裡,滅亡阿蘭國的是中原王朝的“老朋友”匈奴。除此之外,在公元3世紀到4世紀的一些印度文獻裡,曾經用同一個名詞稱呼匈人和匈奴。所以把這幾種古文獻結合,似乎匈奴是匈人沒有疑問,那麼從這個角度再往前推一步,似乎說羅馬帝國的滅亡跟漢朝有關也不算過分了。

國際學術界觀點的變化

但這個問題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在現代歷史學研究裡,古籍的記載只能算是一個方面,要使這種只有孤證的說法得到公認,還需要發現更多的佐證性的文獻,或者是有考古發現。但對於這種消失已經超過1500年的古民族,特別是自己本身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古遊牧民族來說,其實真正能夠使多數人信服的考古發現也是很難有的。所以在國際歷史學界,關於匈人是不是匈奴後裔,或者說兩者之間有沒有關聯的看法也曾經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過多次變化。

匈人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可怕的形象,但一直沒人知道他們是哪來的

因為首先在歐洲歷史上,是沒有人知道匈人究竟是哪來的,以至於在中世紀一度有人認為匈人是上帝派來懲罰窮奢極欲、腐化墮落的羅馬人的,所以對羅馬帝國滅亡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匈人大王阿提拉才會被稱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直到近代歐洲人對世界地理有了更多瞭解,對東亞歷史也有了更多瞭解之後,才開始覺得匈人不會是憑空冒出來的,它在到達歐洲之前肯定是生活在亞洲某地的。所以到了公元18世紀,法國曆史學家德金首先在公元1757年提出了匈人是亞洲歷史上西遷的北匈奴的說法,一時間使困擾了歐洲人上千年的謎團豁然開朗,因此很快得到了廣泛接受。不久之後歐洲另一位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裡也採納了這種說法。

認為匈人和匈奴有關聯的主要人物愛德華·吉本

但是到公元19世紀之後,因為歷史學研究的深入,僅憑古書裡的零星記載已經不能讓史學界的胃口得到滿足,所以有人開始根據中歐古書裡記載的匈奴和匈人零星的語言詞彙研究這兩個民族到底是說什麼語言的,進而確定他們是不是有關聯。這種研究雖然持續到現代也沒有個定論,但在當時一些人傾向於認為歐洲匈人的語言是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這方面有個間接的現代證據,即可能和匈人有關的匈牙利人的語言是這個語族。而亞洲匈奴人的語言則可能是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或者蒙古語族,這方面也有個現代的間接證據,即匈奴的故地流行這兩個語族的語言。而中間俄羅斯的學者還來插了一槓子,說歐洲匈人說的是斯拉夫語,因此不可能和匈奴是一個體系。因此匈人的來源對歐洲人來說又變得不確定了。

但到20世紀之後,德國漢學家弗雷德里希·赫爾斯(漢名夏德)終於在中國古籍裡發現了前面提到的《魏書》的記載,認為匈人就是北匈奴西遷的後裔。到1940年代,這種認識又成為了主流。但在1945年,奧地利裔的美國學者奧托·曼辰·海爾芬又提出觀點認為夏德曲解了中文古籍的意思,而且他根據當時的一些考古和民族學研究又提出了匈人和匈奴無關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建立在當時比較新的一些學術發現和研究成果之上,所以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接受。

匈奴鼎盛期大致控制區域

但後續幾十年針對這一問題的考古、語言和基因研究可以說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同研究的結果彼此矛盾的情況成了常態。無論是匈人還是匈奴,其語言和人種到在都沒有任何定論,所以進入21世紀之後,在國際學術界認為匈人和匈奴有聯繫的觀點又重新活躍了起來,包括法國曆史學者埃蒂安·維謝埃和美國曆史學者阿特伍德在內的一些學者都又從新的角度重新提出了匈人和匈奴有關聯的觀點。所以其實在現代的國際學術界,雖然關於匈人和匈奴是否有聯繫並沒有定論。不過即使是認為沒有聯繫的學者,他們的觀點本身也得花大量篇幅去論證匈人和匈奴為何沒有關係。但是這種情況本身,恐怕就說明了完全否認匈人和匈奴有關聯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匈人和匈奴可能的聯繫

所以現在學術界對這兩者的關係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因為針對匈人和匈奴進行的語言學和基因學研究經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現代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無論是匈人還是匈奴可能都不是一個單一的族群或者部落,而是不同部落的聯合體,所以即使在當時,匈人和匈奴本身就是也包含不同民族和語言的部落的。

匈人西遷路線和匈奴可能是西遷路線(最右公元158年至360年之間)


而有很多語言學的分析都顯示,匈奴和匈人(Huns)這兩個詞彙很有可能有同樣的詞源,但是因為本身匈奴和匈人就不是一個單一民族,所以即使他們有關係,可能也只是匈人有部分祖先來自匈奴,而遊牧民族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經過200多年的演變和上千公里的遷移之後,其實從血緣和文化上也肯定和匈奴有了很大的差別了,因為當時在這一路,其實還是存在大量其它遊牧民族的,比如斯基泰人等等,所以匈奴西遷不發生混血也是不可能的。

鼎盛期匈人帝國的大致控制區域


總體來說,匈人和匈奴完全沒有聯繫不太可能,但完全一樣也基本不可能,但兩者之間有一定歷史傳承其實還是大概率的情況。所以在現代,一些國際學者其實已經在用同一個詞彙來稱呼這兩個族群,只是他們會站在歐洲視角,把匈奴稱為亞洲匈人。兩者之間可能會有傳承,但是無論是文化還是血緣上的差別可能也都不算小。不過北匈奴西遷和匈人攻入歐洲之間有聯繫還是有很大概率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漢朝也有一點關係,但這種關係其實是類似於“蝴蝶效應”這樣的關聯了。


桃花石雜談


沒有關係。

提出這種問題無非是想說一下匈人和匈奴人的關係。

但是現在,主流觀點自然認為,匈人與匈奴人並沒有直接聯繫。

當初,法國曆史學家德金首先提出了歐洲歷史上的匈人即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論。這種說法看上去有理有據,一度流傳甚廣。

這種說法的依據主要有,名字相似、記載對應和習俗類似。

匈人的拉丁文念法,與匈奴極其相似,這大概是這種理論的靈感之源。其實倒不如說,匈人就是叫匈奴人,只不過我們為了區分才翻譯為匈人的。

再就是,匈人在歷史上的首次亮相,就是在公元350

年滅亡了阿蘭國。巧的是,這個阿蘭國,在中國史書中也有記載。在中國的史書中,記載過一個奄蔡國,這個國家後來改名叫阿蘭聊國。而在記載北魏歷史的《魏書》中,記載粟特國被匈奴殺王已經三世了。但《魏書》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卻被認為是搞錯了,因為粟特國並不在那裡,在那裡的恰恰是阿蘭聊國。而時間上再一對應,就發現中國史書所記載的這個匈奴滅阿蘭聊的事件與西方記載的匈人滅阿蘭的事件完全吻合。


再就是,匈人與匈奴人的習俗也多有相似之處。

那麼匈人是不是就是匈奴人了呢?也不一定。

首先還是習俗上,匈人有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匈奴沒有。再就是,匈人是典型的蒙古人種形象,而匈奴人也是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最後,匈人在生產力水平上和對先進文明的接受程度上也與匈奴人有著不小的差距。

因此,匈人不是匈奴人的說法,開始佔據上風。

不過,匈奴人算是漢人的第一個勁敵了,對這個相殺百年的老對手最後到底去了哪,估計幾千年來一樣困擾著我們。其實我們的心裡,倒可能真的希望匈人就是匈奴人,希望我們這個老對頭在寂寂無聞了那麼多年後突然又在歐洲冒了出來,大大的露個臉,摧枯拉朽一般摧毀了西羅馬帝國。阿提拉似乎在向東方招手,告訴漢人,老子快活著呢。

不算上文那段中原人聽聞後記載的匈奴人滅阿蘭的記載,北匈奴在中國史書上的最後身影是西遷到了康居。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進入了一個沒有文字的地區,再也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我想當年的北魏人聽到使者提到匈奴的時候,恐怕也會百感交集吧。這個老對頭喪失音信已經兩百年了,終於又得到了一點消息。嘿嘿,他們真的還過得不錯啊。


攸揚拾羽




西漢王朝最大的敵人就是匈奴。在西漢開國初期,實力還不是很強大,只能採取和親等比較屈辱的政策來和匈奴進行交往。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國力空前的強大,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同匈奴進行多次戰爭,幾度重創匈奴,最終匈奴人幾乎不敢南下,實現漠南無王庭。此後,匈奴再也沒有給中國的西北帶來過邊患。



而同時期的西羅馬帝國,被人吹得神乎其神。由於西漢打敗匈奴,匈奴很多部落被迫西遷,其中一隻居然把西羅馬帝國打的潰不成軍,最後西羅馬帝國居然就此滅亡。而那隻匈奴部落的首領阿提拉被西方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可見對匈奴的敬畏之心有多麼大。而相比較而言,西漢王朝的情況就要好得多了。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亡於內亂,而匈奴根本不能對大漢王朝造成多大威脅。



所以,西漢王朝無疑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其中被西漢打敗的匈奴最後滅掉了西羅馬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