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此篇為2016年初三總結的連載之三。中考總結中的第三個小標題: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如果沒看過第一篇,建議先看第一篇《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然後再看這一篇。這樣會對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更為清楚。

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我在講課的時候,除了給學生知識,更多的時候是給學生思維的方式和方法,我以為方法在很多時候比知識更重要,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一座金山,也不如給一隻能點石成金的手指。

我常給學生講陶淵明的名句“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綴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也會講韓愈的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還會講老百姓的俗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這些告訴他們勤學的重要性。

但同時,我又告訴他們,只是盲目地努力拼命是不足取的,我會給他們講老子的名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那麼大的本事,尚且做不到長久,人就更不能了,所以《禮記》上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周文王周武王那樣的聖主明君,也不可能做到只張而不弛,何況是普通者如我們呢。

《漢書·韓安國傳》中有言“衝風之末,力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我不希望我的學生每一天都以衝刺的心態生活學習,那樣無論意志有多堅強,總有一天會成為強弩之末。

告訴學生什麼是不足取的,只是阻止了他們在錯誤路上奔跑的可能,更重要的還要告訴他們什麼是可取的,有益的。

我引用明代胡居仁的自勉聯告訴他們“若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跑,而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悠著一點兒來,不疾不徐,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好了。

我也會給學生講,從此地到彼地,不僅僅要明確目標和路徑,還應該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方法。有兩個相反的成語,一個是“事半功倍”,另一個是“事倍功半”,我們都會欣賞前一個,而反對後一個。

當然,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都是談論“事”和“功”的關係,要在明確沒有“事”就沒有“功”的基礎上討論兩者之間的關係。那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們常常討論的“俯而學”與“仰而思”之間的關係,要多看看課文中議論文的經典名篇——胡繩的《想和做》,從中汲取豐富的思想營養,要善於“多想”,而不是“死做”。

老百姓的俗話是“既要抬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只是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很有可能把車拉到溝裡去,我們常常嘲笑南轅北轍這個寓言中的人物有多麼愚蠢,但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是隻想著“吾馬良”,沒有任何的思考,就快馬加鞭飛奔起來呢,奔跑得越快,距離正確的目標就越遠。

第一位的應該是認真思考,然後再去實踐,實踐之後還要再思考,在新的思考基礎上再實踐。這樣,不斷的以實踐為“船”,以思考為“舵”,才能夠到達成功人生的彼岸。

我不但給學生講做事方法的重要,在教育教學中,我自己時時事事都先考慮方法,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準備中考應考的過程中,我更是反覆強調要“減負增效”,通過真正的“研究”而不是“死揪”來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

舉個例子來說,在處理漢字教學問題上,就絕對不是隻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抄寫,鍛鍊手部小肌肉,而是但凡發現有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的字,必然要帶領他們從“音、形、義、源、境”五個方面綜合考查,把這個字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將這個字放在漢字發展史上去看,不是孤零零的一個點,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放在一個大的語境中立體地來看這個字。我反覆強調,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好詞好句,都是一條活魚,但是這條活魚要放到大海里才能顯出它的靈動來,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果把這條魚從海里撈出來,那它的靈性就沒有了,只是一條腥臭的死魚而已。

我給學生講如果要想要學好語文,無非是做到三個多,即“多讀”“多背”“多寫”,要展開你的閱讀視野,大量廣泛地閱讀,要重新定義學習,不要覺得只有做練習才是學習,閱讀更是學習。

一方面要大量地廣泛地讀,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精讀,對於最好的東西要達到熟讀成誦的狀態。讀得多了,背得多了,有了把想法寫下來的願望,就如地下的泉水不可遏止地噴湧而出了。

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文學的精華。我大量地教給學生詩歌。

比如,我講了很多有古代的“勸學”詩,既有學習態度上的勉勵,也有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比如,我會講“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蘇舜欽《題花山寺壁》),強調勤學之重要。

講“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強調深思熟讀之重要。

講“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陸九淵《讀書》)讀書要講求方法,不可以過度拘泥,既要會涵泳品味,又要會適當跳脫開來。

講“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強調“源頭活水”的重要性,要通過不斷讀書,持續更新知識和思想。

講“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觀書有感》)強調讀書從量變到質變的情形是如何發生的,這種變化有怎麼樣的影響。

講“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講“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強調要珍惜時間,時光易逝,至老難成會令人悔恨不已。

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強調不僅要讀紙質的書本,還要讀自然社會這本大書,要讀書思考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等等。

不但直接講勸學的詩歌,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隨時隨地的利用詩歌做進一步的擴展和比較,比如,在講蕭乾的《棗核》時,學生要麼不明白為什麼棗核就能夠代表一個人對家鄉的思念,要麼雖然覺得甚為感動,但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就引入王維的《雜詩》來做對比,“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告訴他們思鄉這種情感不是空洞的,無所依傍的,必然附著在某一個特定的對於作者有特別意義的事物之上,所有的表達思鄉情感的文學作品必然都遵循這樣一個寫作的路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也能從一篇文章作為起點,慢慢去讀懂一類作品。

又比如,在講白居易的《觀刈麥》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我不但會引入《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作比較,還會引入更多的詩歌來比較,

比如,“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水滸傳》中白勝的一段唱詞)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梅堯臣《陶者》)

“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顏仁鬱《農家》)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聶夷中《詠田家》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蠶婦》)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謝枋得《蠶婦吟》)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陸龜蒙《新沙》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王侯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浪淘沙》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江上漁者》

“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負薪花下過,燕語似譏人。”(羅與之《商歌》)

“城外蕭蕭北風起,城上健兒吹落耳。將軍玉帳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飛。”(劉基《北風行》)

我告訴學生這一系列的詩歌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關心百姓生活疾苦,我給這些詩人一個共同的命名,他們都是“眼光向下的詩人”。我們雖然在人生目標上應該向上看,但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向下看,多關注那些底層的弱勢群體,多去關心幫助他們。

可能我補充的這些詩歌,很多學生都不能一一記得了,但沒關係,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的事情是常有的,我相信可以在他們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

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我不大習慣拿學生的習作來點評講解這樣的常規作文課堂樣式。但我會經常引用古詩來給學生講作文的最基本路數。

比如,我會通過白居易的《憶江南》來講作文的結構。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單獨看其中的一首,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開頭點題,中間詳寫,結尾扣題,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合起來看,“景、事、人”獨立成篇,又互相融合,是很典型的片段式結構的作文。

再比如,如何做到圍繞題目關鍵詞去寫作,我就會講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等原本就是“應試”的詩歌,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間中閃展騰挪,有時對題目關鍵詞直接點明,直接勾連,有時又似無實有,細細品味,忽然悟到其中的隱藏的密切聯繫,真的是韻味無窮。

有一點遺憾,這種大量的擴展,在初二下半段因為受到應試的壓力,和現實的衝突,大幅縮減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閱讀,尤其是詩歌閱讀的擴展,在部分學生心中埋下了種子,甚至有一些已經慢慢發芽,長成小苗了。

我看到有學生在讀一些現代人精選的古詩文合集,也看到有學生專門去讀自己喜愛的詩人或者詞人的作品,還看到有學生甚至開始讀王陽明的全集等等。我相信,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或小苗會成為參天大樹。

回扣一下前面我最初講的勤學的重要性這個內容,作為本節的結尾,我最常給學生說的是《弟子規》中有關學習的名言:“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澀通。”急什麼呢,有什麼可急的呢,把目標放長遠一些,路數對了,方法對了,快一點,慢一點都不要緊,總有一天可以融會貫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