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旧藏古代瓷器专场

Lot 5023金 钧窑天青釉大炉 高21cm;高24.4cm;宽21.8cm

估价:HKD 1,800,000-2,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4020

炉口厚唇,浅盘口,直短颈,鼓腹下垂。颈中部粘烧长方形冲天耳,与唇口相接,高出口沿寸余,冲天耳中空,其内粘烧细长附耳,连接肩部与唇口,以为固,亦增加双耳层次感,在钧窑炉中颇为少见。腹下置三屈足,短小敦实。全器施罩天青釉,多重罩施令之厚润匀净,窑温炽烈使之玻璃质感明显。釉面密布棕眼,下腹和足多处垂釉,底部及足底露胎,胎色浅而灰白,烧结坚实细腻。炉内壁挂釉,而底部露胎。宋代官钧器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金代民窑钧瓷的兴盛,钧瓷的形制釉色更加多元多变。金代宫廷民间大事礼佛,因而钧窑大量烧造佛具,其中香炉遗世最多。然毕竟民窑作品质量多参差不齐,个中精品亦为罕见。此炉体量巨大,高达24公分有余,宽约22公分,壁厚釉腴,而双耳造型亦殊特。古窑作大器容易变形走样,而此器敦实厚重却不失协调匀称,不知几中拣一,殊为难得。

Lot 5030宋 耀州窑盘龙瓶 高16.4cm;直径7.2cm

估价:HKD 1,500,000-2,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9150

瓶盘口,细颈,颈上刻数匝弦纹,斜肩,肩上粘烧堆塑蟠龙三条,肩颈处置三系。腹向下缓收,圈足短矮,挖足工整。腹部以斜刀满刻花卉纹,俗称「一面坡」,下腹再刻一周荷叶纹,刀法快意凌冽,而肩部所饰蟠龙则精致入微,其怒目张口,鳞爪飞扬之态栩栩如生。全器罩淡青釉,色如橄榄,且随刀痕凹凸而呈深浓淡浅之变,表面自然开片。20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数次发掘耀州窑遗址,在两千多件北宋代表性标本中,仅有一件贴塑龙纹品的残片,可见当时此类作品烧制稀少,故而存世皆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一件耀州窑青釉双龙雕纹瓶,见李辉炳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上卷》,编号135,可资参考,惟该件贴塑的龙纹不及此件精致,刻花亦颇单调,此件之刀法布局更加流畅成熟。

Lot 5028北宋 湖田窑梅瓶 高25.3cm

估价:HKD 1,100,000-1,5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3080

口成覆盆形,口径颇大,斜唇,直颈略粗,微微束收,圆肩,肩部出环形凸棱,深曲腹,以竖双线凸棱将瓶腹划分成六瓜棱形,隐圈足,外浅内深。肩部划刻细密排线纹应为竹篦为之,腹部划细密勾纹,斜拍成列。瓶身施淡青釉,釉色白中闪青,惟积釉处呈湖蓝,不愧「假玉」之称。圈足及底部露胎,胎色洁白,烧结细腻紧实。「梅瓶」一名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则对「梅瓶」有较详尽的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明清常以之作花器,而宋代梅瓶应当用于盛酒。此器造型端庄稳重,釉色莹洁雅致,几无瑕疵可挑剔。此类梅瓶形制并不多见,可资参考的例子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青白釉刻花梅瓶,见商务印书馆,1999年,《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编号166。

Lot 5024北宋 青瓷十棱壶 高24.5cm

估价:HKD 900,000-1,5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9050

盖呈宝塔形,分三层,皆有作棱,中、下两层有十棱,下层九面挖桃形孔,余下一面为两小圆孔,以备系绳与壶柄相接之用,构思精细,匠心独到。壶长直颈,圆肩鼓腹,弧腹下收,明圈足外撇,足外壁划有两道横弦纹。颈、腹、圈足皆为十棱十面,以双竖线及凸棱隔开,每面以细线划多层花瓣纹。肩部一侧置曲柄,由两条泥条紧合而成,对面另一侧设管状曲流。通体施淡青绿釉,划纹的釉积处色较深,底足亦满釉,足内有垫烧痕迹。整器质量极佳,瓷化程度高,所以釉光温润,胎质细密坚致,色为淡青。此类执壶装饰风格受越窑影响,喜用细线划花,为器皿增添华丽气息,工艺精细。同类的例子可以参考日本大坂市立东陶瓷美术馆藏八棱执壶,造型、纹皆与本品相似,见朝日新闻社1999年编:《宋磁: 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图8。惟其馆所藏的青瓷瓶为八棱之作,在北宋时期的产品中流行常见的造工设计,而本安氏所藏为十棱则为罕见,是存世宋瓷中珍稀难得的精品。

Lot 5050北宋 耀州窑黑釉盏托(两套)

宽10.5cm;高4cm;宽13.5cm;高9cm;

宽10.4cm;高3.8cm;宽13cm;高8.8cm

估价:HKD 900,000-1,2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盏托两套,碗敞口,斜腹,隐圈足,碗底心内凹,圈足修削工整;托圆口,鼓腹,托檐为斜躺腹,高圈足,修足极工。盏托表面光素无纹,皆施黑釉,釉色凝黑,釉层内可见细密银灰色结晶,口沿挂釉较薄而呈碗底和托底皆抹黑釉,圈足露胎,胎色黄褐,胎土淘洗精细,烧结精实。此两组四件,胎骨釉色皆同,应为原配无疑。耀州窑以刻花青瓷名世,黑釉作品较少为人所知,世人亦以建州黑瓷为茶具之冠,然而观乎此对盏托,釉色凝黑,质地厚润,胎骨比之建窑器更薄,却有过之无不及之处,且两套四件皆为原配,殊为难得。

Lot 5026北宋 湖田窑兽首壶 高21.8cm

估价:HKD 800,000-1,2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3151

壶盖顶端塑兽形钮,昂首翘尾,生动传神。盖侧出沿后作内弯,垂壁剔刻覆莲瓣纹,下端随花瓣形造出锯齿纹,其中一侧开有豁口以便壶柄通过,并有两小孔以备穿绳。壶圆唇,斜直颈,上端划双线弦纹,颈下剔刻覆莲瓣纹,呈浅浮雕状;折肩,深腹弧收,圈足,肩腹以竖凹线分成八瓜棱形,直达圈足,足底随棱线切成八瓣花口状,足墙微微向外侈。肩部一侧置曲流,流下部划兽首纹延至壶腹;对称一侧置扁曲柄,连接颈部,柄亦有划花。通体施青白釉,色泛湖水青蓝,润泽光亮,底足满釉,足底有垫烧痕迹,胎细白坚致。在江西有过出土纪录,其形制大体相近,但瓜棱、划花的处理却不及本品精仔用心;本场拍品更为构思巧妙,造工精湛,为北宋湖田窑窑场烧造的上乘之作。

Lot 5055北宋 定窑碗 (一套两件) 宽19.2cm;高9.6cm;宽20.8cm

估价:HKD 65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碗芒口薄削,直腹微躺,圈足细短。碗身光素无纹,惟在下腹转折处釉两条极细的弦纹。全器罩白釉,色如米浆,芒口露胎,胎色洁白,质地细密,碗壁薄而均匀,扣之有金石声。盘亦芒口,斜躺腹,盘心弦纹一周,其内斜刀刻双鱼纹,以竹篦划水纹,水纹内有三条对称的三条曲线。圈足比碗之圈足更加细短,然盘之釉质、胎骨皆和碗同,当为一套。此类碗盘组合传世并不多,惟出土器偶有所见,可知当时饮食器皿之用。

Lot 5019金 磁州窑铁锈班双耳瓶 高29.3cm

估价:HKD 6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6160

瓶身成葫芦形,上小下大。短直口,葫芦上部幼小几成蒜头状,束颈斜肩,斜鼓腹下垂,圈足外高内低,修削平整成环状。肩部及颈部粘烧环系一对。通体施黑釉,仅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米白,淘洗精细故而烧结紧致。器身黑釉点施褐斑,如鹧鸪毛羽,随胎体下流而面积增大。此瓶特殊之处在于器形既有葫芦瓶的形制,又有蒜头瓶的影子。蒜头瓶多为敛口,葫芦瓶多为直口,观乎此瓶亦是直口,故更似葫芦瓶。蒜头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而完全仿生的葫芦瓶要至宋辽时期才出现,此壶介乎蒜头瓶和葫芦瓶之间,可作为当时的互为借鉴的过渡作品。类似类型的双耳瓶尚未见诸市场,可资参考的例子见河北磁县出土的带有麻花系的葫芦瓶,参阅《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三河北卷》,页139,该件双耳瓶头亦似蒜头状,惟釉面无褐斑。

Lot 5021唐 长沙窑注子 高19cm

估价:HKD 600,000-7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8251

薄唇,折沿,颈略束,溜肩,圆鼓腹,下腹斜收不明显,假圈足,平底。肩部对称粘烧三条圆系,一侧开孔置短流,流成八棱形,上窄下宽。腹部于流和两侧双系之下贴塑模印花纹三组,流口之下印一人头戴扑头骑马擎旌,旌旗上一「左」字清晰可见。双系两侧分别模印猛虎作扑状和门庭一处,猛虎毛发爪牙森然,门庭楼阁陛瓦层叠印制极精细。三面纹饰皆涂抹圆形黄褐釉,壶身施青釉,泛黄色,整体釉质烧结精良,表面泛玻光。底部露胎,色浅棕色,泛灰,质地颇坚实。瓷罐纹样印制清晰,极具动感和画面感,釉层烧制亦精良,是唐代长沙窑的精品。

Lot 5025元 青白釉凤首瓶 (一对) 高25.6cm

估价:HKD 5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3090,PC3100

瓶直口,细颈,圆肩,下腹斜收,圈足外展,腹部有棱线一匝,为上下接烧痕迹,整体成梅瓶形。瓶身自颈部到腹部浅浮雕凤纹,两瓶凤纹不同之处在尾部,一作长条卷曲状,一作翎羽开叉状,所配瓶盖一作凤首,一作凰首,合之正好和瓶身的凤纹相配,双瓶鸾凤和鸣。元代景德镇青白瓷逐渐轻釉色而重装饰。此对凤首瓶整体罩施青白釉,色青中闪白,然透明度不如宋时,质乳浊而圆润,亦非复「假玉」之称。然瓶身凤纹刻花极为精细生动,浅浮雕、剔划、贴塑等工艺交错使用,不厌其烦。从瓶身的接胎痕可知此对瓶为上下拉坯后接胎,然后模子扣印凤纹,贴与瓶身,再修剔细部,为元代青白瓷中特殊造型的精品之作。

Lot 5029五代-北宋 定窑刻花罐 高10.5cm;直径4.7cm

估价:HKD 500,000-1,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3182

罐圆唇,缩颈,圆肩,腹略微束收,罐底内收成隐圈足。肩部剔划一周花瓣纹,折肩处勾两道弦纹,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用刀颇深,有浅浮雕之态,更显牡丹枝繁叶茂。圈足露胎,可见胎土淘洗极为细腻,烧结亦紧实,故而罩以「略失透」的透明釉之后,釉质莹润如雪,而积釉深处又略闪青,五代时期的定窑系白瓷往往釉色有一些共同点,如釉色纯白,或微闪黄,或微闪青蓝色,而不是后来定窑统一的牙白色,应是定窑早期所用燃料和烧造方法产生的结果。定窑的刻花作品一般以「一面坡」的刀法斜刻,所得纹样并不十分突出,而此件刻花罐有用类似刀工,然用刀更加深入有力,几似浅浮雕,亦是同窑系罕见之作。类似的作品尚未见诸市场,为日本大坂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一件白釉牡丹花纹大瓶可作参考,见朝日新闻社1999年编:《宋磁: 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图26。

Lot 5054明 钧窑双系罐 高11.5cm;直径11cm

估价:HKD 500,000-6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来源:1. 阿尔福来德.克拉克夫妇旧藏,编号AIC 716

2. 伦敦苏富比,1975年3月25日,拍品编号95

3. 伦敦苏富比,1979年12月11日,拍品编号227

展览:1. 1938年,伦敦,“中国艺术品展—为了支援中国医疗救助”

2. 1952年,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宋瓷展—钧釉与酱釉”,图录第151号

罐圆口,短颈,溜肩,肩上粘烧一对系,鼓腹,下腹斜收于圈足,圈足略为外撇,挖足工整,足壁厚实。全器施天青釉,天青釉之上再点氧化铜料,惟红斑漫散几乎覆盖全器,只有局部露出天青釉本色。整片红斑如赤霞满空,十分艳丽壮观。天青釉釉层自然开片,带铜离子的釉料浸入开片裂纹,使得冰裂纹十分鲜明。口沿内壁刮釉,而再下则无,底足露胎,胎土棕灰色,淘洗精细,烧结坚实。在大多数钧窑器中,紫斑、红斑等色多为装点主体釉层之色,极少有如此件者,红斑漫散盖过主体釉层,一侧竟全然赤红,其窑变之美,非人力能为。

Lot 5016北宋 磁州窑珍珠地瓷枕 高23cm;宽38cm

估价:HKD 450,000-6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5101

枕面成如意形,枕面边沿展出翘起,枕体内收,壁微斜,一侧有透气小孔,枕底椭圆形。整体施白色化妆土,土质洁白如雪,枕面双层如意纹开光,内层开光光素无纹,外层开光先剔刻忍冬纹,忍冬纹之空隙满戳印珍珠纹,纹样间地成黑色,釉乳浊闪青黄色。足底抹薄釉,仍可见灰色胎骨。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很多窑场都生产珍珠地划花装饰的器皿,可惜此类作品多为日常用具,极易损耗,传世完整且体量硕大如此件者颇为少见。

Lot 5020西晋 青瓷熊灯 高8.5cm

估价:HKD 450,000-5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安思远藏品编号:PC1282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排线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此物造型小巧,生动可爱,器型独特,让人爱不释手。1966年曾经有青釉熊形器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其尺寸、造型、纹饰都与本品相同,两者当为越窑同时期的产品,惟博物馆出土物的品相不及本品完美。

奉文堂旧藏佛教造像专场

Lot 4914明永乐 铜鎏金四臂观音 高18cm

估价:HKD 4,000,000-5,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款识:「大明永乐年施」

说明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三尊分别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其心咒「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叭咪吽」,传诵藏地,用以加持六度众生,净化恶习及障碍而脱离轮回之苦,信仰影响深远。其四臂造型代表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代表了息、增、怀、诛四种佛行,是密乘行者修心的法门。

永乐时期宫廷制造的佛像出自御用的「监佛作」,是朝廷赏赐西藏宗教领袖的贵重礼品,见证了明代王朝与藏区在政治及信仰上的紧密联系,亦代表了当时汉藏艺术整合于一体的新艺术风格。永乐佛像是在明初西藏艺术风格基础上,完美地吸收汉地审美观念及表现手法,工艺复杂,包括塑模、铸造、錾刻、打磨、鎏金、镶嵌、染色等十几道精细缜密的工序。特点是造型优美,开脸慈祥,雍容而不失秀逸,温文娴雅,装饰华丽但自然适度,毫不累赘,达到佛教造像艺术的顶峰。

此尊四臂观音高髻束发,头戴五叶宝冠,面相方正,脸颊丰圆,眉间饰白亳,眼如弯月,以慈悲慧眼俯视众生,眼际间仍保存铺敷白粉之痕迹,用以突出眼睛的轮廓,工艺细腻考究。面容秀美,神态安祥,宁静含笑,完美的表现了观音菩萨善男子的形象。耳垂圆珰,余发分垂两肩,耳际宝缯飞扬。胸前饰璎珞、长链,身着天衣绸裙,双肩搭帔帛,腰间束带,波浪形衣褶皆用写实手法表现,如丝织物般轻柔。像身比例舒适,宽肩细腰,腰部柔软而有动感,予人盈手可握的感觉。

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代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后方右手水晶念珠(已佚),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则持八瓣莲花,以示清静无垢,净化一切烦恼,是四臂观音造像的标准造型。双腿结全跏跌坐于仰覆式莲花座上,上下缘饰连珠纹,束腰较深,莲花瓣修长而饱满有力,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的一角,微微上翘,内瓣尖端反卷如珠,刻划精细入微。座底以剁口法做出铜刺八个,分布均匀,是永乐宫廷造像的特点。莲座正上方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款,字迹清晰遒劲,笔划有力,亳不拖泥带水,无疑是明朝监佛作所造。整像鎏金金水光亮,宝华灼灼,显然数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细心善护。本尊铜鎏金四臂观音价值连城,为明代宫廷佛教造像巅峰之作,极具收藏意义。

Lot 4924明 铜释迦牟尼佛首 高90cm

估价:HKD 1,200,000-3,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释迦牟尼佛铜首像,面庞丰满匀称,螺形肉髻轻微耸起,弯眉柳目,目光下视,神情慈祥,高鼻垂耳,双唇饱满,嘴角露祥和之微笑,仪容端庄,造型水平极高,同时,整件佛首铜质极佳,皮肤质感光洁细腻,从其近一米的高度可见整尊造像之宏大,显示了极强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水平,当为一座重要寺庙朝拜所特别铸造,可谓极为珍罕的佛教雕塑美术作品。同类风格可参考陕西咸阳市博物馆藏明代铜佛像,图8,以及北京雍和宫供奉三世佛铜像,图15 。

Lot 4931隋至初唐 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 高25.5cm

估价:HKD 1,200,000-2,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隋至初唐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像与座相连,座下尚有两突出卡榫,原座下应尚有另一座基,金与胎体结合紧密,但颜色褪去,遍布青绿铜锈,古朴素雅。观音脸方圆,五官以阴刻线突出,锐利直挺,头戴宝冠,上有宝珠镶嵌,帔帛沿耳后顺脑侧自然下垂,右手似举莲茎,左手持净瓶,璎珞呈8字形交叉垂于体前,胸前悬铃,指向腹部,下半身璎珞之弧形亦向上拉,集中在腹部的圆环,身体姿态微向右倾,略具动感,从侧面看腹部突出,显得精神挺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隋代造像风貌,但飘带裙摆一改之前夸张程式化之表现,整体带有更强的写实性,应为隋至初唐时期刚柔并济、圆满雄健之作品。

Lot 4951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59cm

估价:HKD 800,000-3,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北齐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主尊身穿垂领式袈裟,内着僧袛支,结跏跌坐于柱基之上;头部起高肉髻,长圆脸,弯眉直鼻,双目下垂,双唇略带笑意,神态祥和静谧;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浮雕褶皱平行下垂,盖住座基,袈裟底呈羊肠线,释尊坐于柱基之上,呈四面立柱,彩绘力士图案;柱基下连长方形座基,四面高浮雕北齐时期常见的童子、博山炉、狮子、力士组合。释尊背屏残损,但仍可见浅浮雕一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头戴三叶式花蔓冠,宝缯向上飘起,面含微笑,脸庞长方,半跏趺坐,体略前倾,肘支膝上,手攥长茎莲蕾,用右手支撑面庞,整尊坐像雕刻精美细致,全面而立体的展现了北齐时期人们丰富的宗教生活与高超的雕塑美术工艺。

Lot 4932唐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25cm

估价:HKD 600,000-2,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唐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带背光、台基座;背光呈舟形,最外层高浮雕五身三世佛,皆呈坐佛像,第二层高浮雕四身供养飞天,飞天天衣自然飘于身后,身体弯曲成直角状在空中飞舞,最内层似站一尊立佛,身姿曼妙,立于背光之正中台基之上,两侧似饰一对伎乐飞天弹琴,整个背光装饰华丽精美,将佛家中天国之景色展现无遗;佛面部饱满圆润,发髻低圆,目光低垂,弯眉直鼻,气质温润典雅;佛祖着通肩式袈裟,天衣贴体,衣纹疏简而自然,褶皱轻微起伏,右手高举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于体侧,施与愿印,袈裟过膝,内着裙,裙摆自然散落,双足裸露站于台基之上,整体颀长疏朗,线条流畅自然;佛像底座为束腰形仰覆莲座,束腰上为莲瓣形基座,下为双层仰覆莲瓣底座,下为四边形开光台基,塑像虽小,但气势恢宏。

Lot 4936北魏 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 高21cm

估价:HKD 600,000-2,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北魏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鎏金保存完好,立于双层台座上,高发髻,眉目清秀,右手举于胸前呈说法印,左手垂于体侧似持法器,着通肩式天衣,衣纹平行下垂,双脚赤裸站于莲座之上,观音背后背光外圈阴刻火焰纹,以反C形规则排列,源于太和佛背光样式,但趋于规律的装饰性,内层则阴刻忍冬纹,常见于同时期石窟雕塑之中,头光部分则分双层阴刻莲瓣纹,莲花台座与方形台座一体合铸,台座之上阴刻铭文。

Lot 4953北周 石雕一佛二菩萨像龛 高28.5cm

估价:HKD 600,000-1,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铭文:天和元年(566)岁次丙戌二月戊申朔廿五日壬申比丘智藏为亡父母敬造玉像一区父候稷奴做杒五城太守母张买女弟宝洛侄万□

说明此尊北周石雕一佛二菩萨像龛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坐基之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予愿印,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面容沈静,神态自省,双目低垂,两侧立二菩萨,均头戴华冠,身着天衣,姿态曼妙,一佛二菩萨背靠舟形背光,背光外圈浮雕火焰纹,以反C形规则排列,内层则浮雕缠枝纹,释迦牟尼佛头光为圆形浮雕双层莲瓣,坐基左右各浮雕一狮形瑞兽,相对而立,中间饰一博山炉。

Lot 4956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背屏式佛立像 高87cm

估价:HKD 600,000-1,200,000

此尊北齐石雕释迦牟尼背屏式佛立像佛高髻,面带亲切微笑,双目低垂,神态祥和;躯体线条平直流畅,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左手予畏印,右手施予愿印,腹部略微突出,袈裟及裙自然下垂,衣纹亦平行向下,起轻微褶皱;背屏残损,仍可见两身供养飞天,飞天裸上身,戴项圈,下身着长裙,身体弯曲于空中飞舞,灵巧轻盈,生动活泼。

背屏式造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常见,多成椭圆形、舟形或桃形,在佛与菩萨身后浮雕或阴刻火焰纹、忍冬纹、飞天以及莲瓣作对称及层迭装饰,以图模拟佛教所提倡的经过苦修方能抵达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通常描绘精致,栩栩如生。此尊背屏式佛立像即为其中精品,从其遗存部分可见,其完整之时当为一佛二菩萨式样,配至少五身供养飞天,烘托出欢乐和谐的氛围,释尊面露和谐笑容,身体线条流畅,一扫北魏繁重冗余之衣纹,清秀靓丽,整尊背屏像给观者以清新、美好、祥和之感,不失为北齐时期背屏式佛立像之佳作。

Lot 4929唐 铜鎏金菩萨立像 高22cm

估价:HKD 500,000-1,000,000

此尊唐代铜鎏金菩萨立像头光及方形基座另铸,主尊鎏金,胎与金贴合紧密,虽有剥落但保存基本完好,菩萨高髻带宝冠,宝冠贴金,冠巾自脑后经两耳后自然飘落两肩,面目沉静,弯眉细目,直鼻丰唇,脸颊及下颌饱满,气质高贵安静;身躯细瘦但曲线流畅,颈部配璎珞珠串,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净瓶,袒露上身,下着裙,裙褶顺腿部自然下垂,下身飘帛自然飘动于体侧,双足裸露站于仰覆莲瓣基座之上,莲瓣基座下联八方塔形基座。头光呈圆形,周边呈火焰纹锯齿状向上飘动。

Lot 4930唐 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 高26.5cm

估价:HKD 500,000-1,5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唐铜鎏金菩萨立像头光呈椭圆形,边缘呈火焰形,平行向上,上浮雕七身三世佛,内以连珠装饰圆形头光,主尊观音面容沉静,束高发髻,戴宝冠,冠三面饰宝珠,五官清晰,弯眉直鼻,眼下视,神态祥和,嘴角略带笑意。身躯细瘦但挺拔笔直,颈部配项链并下垂铜铃,左手持麦穗,右手持钵,冠巾自然垂于体侧,飘带交叉垂于胸前,下着裙,衣裙褶皱边缘略呈羊肠纹,双足裸露站于仰覆莲瓣基座之上,莲瓣基座下聫莲茎,当为一大型鎏金造像之部件,整体鎏金虽有锈蚀但保存基本完好。

此类观音菩萨立像为典型唐代一佛二菩萨造像中菩萨像,菩萨脸方带圆,眼下视,鼻翼宽,嘴型阔,五官和脸相对扁平,表情平静祥和,将北魏时期的笑容转变为自省而内敛的笑意。身姿上亦大大简化北魏时期繁冗之衣纹,将褶皱所带来的厚重感抹去,简化为相对洗练的身形,注重对于肌体曲线的表达,姿态松弛。自唐代之后,在这一基础之上,造像朝着更为写实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北魏末期及北齐山东被纳入北方统治区域,这一造像风格迅速实现高度统一,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原审美标准。

Lot 4934北魏 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 高19.5cm

估价:HKD 500,000-1,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北魏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主尊为一观音立于双层台座上,高发髻,头戴莲瓣形冠,面相饱满丰腴,神态自若,眉目清秀,右手举于胸前呈说法印,左手呈与愿印,着通肩式天衣,衣纹平行下垂,冠巾自脑后自然飘落体侧,飘带垂于体前,袈裟呈尖错式向两侧自然摆动,双脚赤裸站于莲座之上,观音阴刻莲瓣于头光上,背光外圈阴刻忍冬纹,承袭了北魏太和佛背光样式,但舟形更细长,莲花台座与方形台座一体合筑,台座之上阴刻铭文。北魏于太和年间出现此类造型的佛像及观音像,一直延续于南北朝时期。观音像右手常持莲或作说法印,另一手或持净瓶,颈间常佩桃形项饰,以太和时期最盛,造型亦铿锵有力,到六世纪初景明熙平年间仍可见相同器物,但衣纹则有所变化,雕刻材质常为铜鎏金或石刻。此观音立像开脸饱满,整尊颀长细瘦,衣纹繁复,当为北魏精品。

Lot 4946唐 石雕力士像 高28.5cm

估价:HKD 500,000-1,0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尊石雕力士像头戴发冠,面容英武威严,怒目圆睁,嘴唇宽厚紧闭,嘴角略向下弯曲,愤怒相中带法相森严之感,力士全身肌肉紧绷,颈项上青筋凸起,胸腹皆鼓起乳突状肌肉,腰缠裙带,下身漆裙绕体自然飘动,双腿分立,脚踩夜叉。中国的封建政治体系十分周密,帝王下分设文臣武官,相应的,在宗教世界中,佛祖亦有翊卫各种,分列佛祖两侧或石窟四周,力士像与天王像即是作为佛的武侍卫而出现。此尊力士像为盛唐时期力士的典型风格,头戴宝冠,赤裸上身,不饰璎珞,显强壮身躯,双手做执叉执杵状,而同时期的天王像则着重于表现盔甲,姿态常作拖塔或插腰状。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天王或力士这类相对独立的雕塑题材则显出更为特殊的意义,从雕刻手法上则更明显的由平直刀法向圆转刀法转变,在表现风格方面,更注重于肌体力量的表现,面部表情真实强烈,身体合乎人体比例,肌肉线条夸张流畅,尤其到了盛唐时期,以此尊力士像为代表的造像风格更加世俗化,表达写实,胸腹部隆起的“梅花肚”成为这一时期典型样式,是为中国雕塑艺术中特有的写意手法。同类风格可参考喜龙仁著《冯德海藏中国雕塑》图版32、33唐代力士像。

Lot 4949北周 石雕观音菩萨坐像龛 高30cm

估价:HKD 500,000-1,000,000

铭文:武定三年四月八日佛弟子□景振兄弟敬造观世音一区上为皇帝陛下后为师僧父母伏臣比神生净士居家眷属愿弥勒出法又□生一时成佛。

说明此尊北周弥勒像为典型的北齐带背屏式造像,圆雕观音菩萨坐于方形座基之上,观音带宝冠,脑后饰三层圆形头光,菩萨头顶饰高髻,面相方圆清秀,双目俯视,面露慈祥微笑,耳带珠宝,颈配项链下悬宝珠,内着僧袛支,飘带自肩向下交错挂于身前佩玉璧,右手迭失,左手施与愿印,上身比例偏大,下身衣纹自然垂于座基之下,衣角起羊肠线纹,观音两侧应各有两尊菩萨立像,现各迭失一尊,剩下两尊均简练大方,站于莲瓣基座之上,一佛二菩萨饰桃形背光,上高浮雕五身供养飞天。整个背光及五身菩萨像皆立于长方形座基之上,正面及左右浮雕瑞兽、供养人及博山炉等题材纹饰。

Lot 4944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35.5cm

估价:HKD 350,000-600,000

此尊北齐石雕释加牟尼佛立像气质高贵,静谧美好,面相内敛沉静,头部发髻轻微突起,弯眉直鼻,佛像袒右肩腹部微突,上身披袈裟,袈裟衣纹呈平行突起,自左肩自然下垂于体侧,下身着裙,裙襬自然下垂略微向两侧飘动,右手举于胸前执法器,左手垂于体侧执物。

Lot 4955北齐 石雕鎏金彩绘菩萨立像 高47.5cm

估价:HKD 350,000-6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菩萨高髻带宝冠,宝冠贴金,呈三叶草式,并饰一串三条悬挂宝珠,冠巾自脑后经两耳后自然飘落两肩,面目沉静,弯眉细目,直鼻樱唇,脸颊及下颌饱满,气质高贵安静;身躯颀长而饱满,颈部配连珠华绳状串饰,下垂一条连珠长链于胸前,袒露上身,下着裙,裙褶顺腿部自然下垂,珠串与飘帛均有一定程度的残损,但仍可见下身飘帛璎珞自然缠绕于体侧,双足裸露站于基座之上。

此像体现了北齐时期菩萨造像之高超技艺。其整体以白石雕凿,使用多种刀法,将金属、布料、肌肤等多种材质完美表达,服装与肌肤上尚留些许彩绘,更将菩萨富丽堂皇之感表现的尤为出色。造像仅飘带与手部有些许残损,已属极为难得,余下之身躯比例合度,服饰与璎珞等处理清晰明确,给人十分洁净轻盈之感。造像整体绮丽堂皇,又不显繁冗,突显了北齐时期素净、典雅之境界,为这一时代风格之典范。

万丰堂收藏集珍

Lot 5120 金 钧窑三足炉 高16.5cm;宽18cm

估价:HKD 800,000-1,2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炉体量颇大,口沿向上反折,直颈,颈上粘烧一对方耳和口沿相接,以为稳固。腹鼓略微下垂,下承三足,足呈兽首状。全器施天蓝釉,局部点施紫斑,如云蒸霞蔚,是金代以来钧窑「泼斑成晕,变晕成彩」之典型釉色。釉面棕眼密布,是反复施釉,釉汁气泡形成内所积。多次施釉还造成釉色深浓淡浅之变,口沿、双耳、三足棱角处挂釉较薄,成酱黄色,如镶金边。香炉内部施釉至内壁,而底部遗留垫饼,垫饼质地疏松,由是可知此炉为覆烧。足底亦少部露胎,应是上釉后仰面阴干造成底部少许失釉,可见胎色灰褐,质地颇为细腻。宋室南渡之后,钧窑虽再无「官钧」之华艳,而民窑钧瓷却更加丰富生动。此件三足炉器形敦实厚重,比例协调,紫斑点施恰到好处,不着人工,而窑变幻化之美亦非人力所为矣。

Lot 5122 宋 定窑刻花花口碟 高5.2cm;直径21.5cm

估价:HKD 7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盘此碗口呈六瓣葵花形,撇口,弧腹斜壁,平底,下有圈足。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则以典型的刻花工艺绘缠枝莲纹,花瓣婉曲优雅,长叶舒展,构图简洁明快,疏而不乱,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犹如行云流水之势,体现出定窑典雅秀丽之美,清韵淡雅。此碗芒口无釉,器身内外及圈足皆施白釉,釉面光洁莹亮,加上胎体轻薄,胎骨紧密,保存完好,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可参考香港佳士得,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拍出的一件定窑刻花花口碟,编号三二六六。

Lot 5111 元 钧窑天蓝釉玫瑰斑双耳三 高14.6cm;直径11cm

估价:HKD 5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2.Winifred Gray Whitman 旧藏;

3.纽约苏富比,1973年5月30日,编号330

炉敞口,折沿,直颈,鼓腹,下承三足,颈部两侧粘烧一对方耳,和炉折沿相接。三脚成兽足踞地之貌,底部露胎,胎色灰白,胎土和釉层之间可见黄褐色化妆土。腹部正反两面粘印兽面纹,兽耳圆耷,双目鼓睁,大口獠牙,刻画十分生动。全器内外施天蓝色釉,间中点施茄紫色釉,如七月流火。炉身凸起处、棱线处,因挂釉较薄,在黄褐色化妆土映衬下呈酱黄色,使得口沿、双耳和兽面和天蓝釉层对比鲜明。类似的器型可以参考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的一件钧窑三足香炉,编号F1907.73a-b。据藏家回忆此拍品1999年购于纽约佳士得及1976年购于香港苏富比。

Lot 5123 元 磁州窑彩绘投壶 高44cm;宽23cm

估价:HKD 5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2.纽约私人旧藏

3.纽约Warren Cox & Associates旧藏,1977

此投壶直口,长颈微束,颈口粘烧两环耳,溜肩,圆鼓腹,隐圈足,足壁厚实,瓶底向内浅挖三层,抹施铁锈色护胎浆,局部露胎,胎色褐黄而细腻。全器先施白色化妆土,其上再做彩绘,最后罩透明釉,为典型北方窑场做法。此件投壶绘制极精,三口口沿绘细斜纹作扭绳状,瓶口下部正反面开光,一面绘竹石图,一面绘蕉石图,双耳绘连钱纹,钱孔空隙绘细碎花瓣纹,再填以红彩。颈部头两道弦纹之间绘如意云头纹一圈,颈部末端绘花草纹和回字纹,与云头纹之间部份正反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高士戴头巾,宽服大袖,临塘观荷,颇似爱莲之周敦颐;另一侧绘高士带朴头,着圆领袍,系革带,为唐人衣冠,临水观月,颇有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诗意。肩部绘荷瓣纹一周,其下两道弦纹,腰部亦绘三匝弦纹,期间满绘缠枝牡丹纹,牡丹叶成葫芦状,有典型的明代早期之风格,牡丹花瓣肥硕,花蕊繁密。胸部绘双狮戏球图,绣球作铜钱状,狮子一雄一牝,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最下绘卷云纹一周。此投壶绘制满工,观之目不暇接,先以黑彩勾勒,后填红彩。类似的画法和纹样可以参考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两件磁州窑彩绘罐,色彩相同,而所谓人物故事皆出自经典,见弗利尔美术馆编号F1968.50和大都会博物馆编号17.120.157。另外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磁州窑彩绘投壶,器形绝类此件,博物馆馆藏编号1937,0716.74。另据藏家回忆,此物购于七十年代纽约佳士得。

Lot 5124 宋 吉州窑玳瑁釉梅瓶 高19cm;直径5.5cm

估价:HKD 500,000-8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来源:1.伦敦苏富比,1982年12月14日,编号122

2.加拿大多伦多私人藏家旧藏

瓶圆口,短颈,长腹缓收,隐圈足,瓶底上收。瓶身旋胎痕迹明显,罩釉之后可见酱黄色弦纹满布瓶身。瓶施酱色釉,其上泼洒黄褐色釉,点洒随意,为后世所称之「玳瑁釉」。此类工艺为先施一种含铁量较高的釉料,然后随意泼洒一种浅色料,两种釉水在高温中自然交合,故得斑斓釉色,因似玳瑁壳,而有此名。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吉州窑梅瓶,形制釉色与此件极似,见李辉炳编《两宋瓷器下》,1996年,编号216。

Lot 5142 清早期 洒金双鱼耳炉 高8cm;直径12cm

估价:HKD 400,000-45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款识:「玉堂珍玩」篆书款

此炉侈口,腹部浑圆,圈足,双鱼耳,属仿宋代哥窑鱼耳炉的造型,整器各部比例协调,齐平有力,造型端庄典雅。炉身厚重,炉体以赤铜精铸,铜骨精纯澄透,包浆肥厚,通身洒金为饰,金点斑驳,金片大小错落有致,恣意而为,色泽富贵艳丽,乃炉中精品。底施「玉堂珍玩」篆书款。洒金属于贴金工艺,是于器物成后,二次加工而得。一说炉经开光之后,皆以酒金为记。其为一种传统特殊的工艺,唐代贴金已普遍,宋代黄金竭乏,素有销金禁令。《宋史·仁宗记》:「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天工开物》:「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此炉皮色温润,外壁间夹块状雪花金,大小金片似冰晶雪花状,大小参差,分布自然,色泽灿烂,巧夺天工,堪为难得。

Lot 5113 五代至北宋 定窑碗带盏托 高4.5cm;高6cm;直径10.5cm

估价:HKD 300,000-35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此对碗斜腹直收,挖足小巧精致,圈足外浅内深,底部露胎,上有墨书,两碗皆然,证其为一对。碗施白釉,光素无纹,胎骨坚实而薄,扣之有琳琅环佩之声。盏托铜质,作六出花口,圈足通底外撇,表面亦素净,其托口大小正合碗腹,俨然原配,实属难得。定窑作品款书成对者则更加稀有。

Lot 5119 宋 耀州窑刻花渣斗 高8.3cm;直径14cm

估价:HKD 300,000-60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2.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Donald Sherwin旧藏

口成荷叶翻折貌,沿下印刻弦纹一道,腹部斜刻锯齿竖状叶纹一周。每组叶纹先左右剔出叶茎,再挖两边锯齿状叶缘,工整有加。下腹以刀斜入,随性刻画花草纹饰,用刀似漫不经心,然线条如行云流水,布局疏密有致。圈足外低内高,壁厚实,修足平整,露出灰色胎土。渣斗内外施青釉,色如橄榄,质若琉璃,釉色随刀工阴阳而深浅。整器形貌敦实,口沿刻花等处又不失秀丽,是耀州窑器的精品。渣斗这一器型在传世的耀州窑作品中并不多见,而且这一器型的定名亦多争拗。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件类似器,定名则为耀州窑青釉刻花荷叶口尊,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二零零零年,《中国陶瓷全集第7卷宋上》,编号一零四。

Lot 5130 唐 三彩马 高53.5cm;高50.5cm

估价:HKD 250,000-35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来源:1.纽约藏家旧藏,购于1960年代或更早

2.美国藏家旧藏,购于1940-1950年代

此件三彩雕塑马头细小,颈长粗壮,两耳上耸,双目圆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上挂杏叶型饰物,马背配鞍。体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通体施棕红釉,马鞍则不上釉,露胎绘彩。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细部雕琢精细。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驱体线条流畅,轻捷俊美,强健雄伟,神情皆具,极为逼真,堪称唐代三彩雕塑艺术的佳作,体现了唐代厚葬盛行之风,亦折射出唐代国力强盛绚丽多彩的文化。

Lot 5129 唐 白釉双耳细颈瓶 高57.5cm

估价:HKD 250,000-350,000

「保利香港」夏季拍卖会——古董珍玩专题系列(欣赏)

2.加拿大多伦多Astonbury投资公司

3.厄尔·格曼旧藏

4.加拿大私人旧藏

此瓶盘口,细长颈,颈施多条凹弦纹,丰肩,弧腹下收至底,二龙口衔盘沿,作吸水状,龙首背后有一角,尾接瓶肩,作为瓶子双耳立于瓶口两侧。瓶子造型优美,庄重大方,线条圆润丰满。通体施白釉,近看能见细块开片。双龙耳瓶早于隋代已有出现,盛行于唐代,主要流行于东都洛阳一带。此品品相良好,甚有收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