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康熙下了一道旨意,清朝人口開始暴漲

明清易代之際,玉米和番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為人口的大量增長提供了可能。在此之前,明朝人的主要口糧為稻米和小麥,這兩種東西雖然好吃,但產量非常小,能敞開了吃的不是達官貴人,就是鄉紳地主。明朝時稻米的畝產大概在四五百斤左右,小麥為兩三百斤,而玉米可以達到七八百斤,番薯更是高達八千到一萬斤。

康熙下了一道旨意,清朝人口開始暴漲

一畝地上萬斤,這能養活多少人啊。我國的歷代王朝都有一個規律,就是都沒超過三百年,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多地少,糧食不夠吃。在王朝的開國之初,經過戰爭的殺戮,人口往往很少,這一時期,人少地多,很快就會進入盛世,但隨著人越來越多,人地矛盾便開始凸顯,到了朝代末期,百姓吃不飽,就容易爆發農民起義。

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就是如此。假如當時的陝西百姓能吃到番薯,估計就不會有人追隨李自成造反了,明朝也就能得以延續。然而很可惜,當時的番薯還只是在福建一帶小範圍的種植。這種作物原產於南美,是西班牙人將其帶到了菲律賓,然後再由福建一帶下南洋的百姓帶到了中國。

康熙下了一道旨意,清朝人口開始暴漲

明朝滅亡後,經過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玉米和番薯才逐漸發展到了全國。有了這兩樣東西,清朝的統治很快就穩定了下來,接著康熙盛世就來臨了,所以也有人說康熙盛世實際上就是番薯的盛世。但不管怎樣,這一時期人口得到了大量增長,這就是我國古代判斷盛世的標準之一。

糧食問題解決了,但還有一個限制人口的因素,那就是稅收,我國古代是按人口收稅,家裡有幾口人,就收幾個人的稅,人越多稅越高,所以為了少繳稅,自然就要少生孩子。然而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了一道旨意,又把這個限制人口的問題解決了。這道旨意就叫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意思就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人口為基準收稅,以後增加的,都無需繳稅。

康熙下了一道旨意,清朝人口開始暴漲

比如康熙五十年,你家有五口人,那以後就按五口人收稅,就算以後你家有一百口人了,也是按五口人繳稅。這下子人們一看,有番薯吃了,又不用繳稅了,那就生吧。於是到了康熙末年,清朝人口就達到了一億,到了乾隆中期,人口又翻了一番,等到乾隆去世,人口已經破三億,道光繼位時,清朝人口就達到了四億。

當時全世界五十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共有十個,歐洲就兩個,倫敦和巴黎,然後還有日本的東京和印度的金奈,其他六個全在中國,分別是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和廣州,足見當時的人口規模之大。我國古代即使是繁華的宋朝也才一億人,漢朝六千萬,唐朝五千萬,元朝六千萬,明朝八千萬,清朝一下子到了四億,除了番薯,康熙自然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