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現代人讀不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文學樓


不懂,未必只能適用《道德經》

題主的問題,似乎把“不懂”限定在了《道德經》一本作品上。但縱觀古、今、中、外,難以讀懂的又豈止是一本《道德經》?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智者篇》,一直到中世紀的奧古斯丁、聖托馬斯、司各脫,以及近代的德國哲學和當代分析哲學、存在主義哲學,還包括我們的《論語》、《管子》、《莊子》、《公孫龍子》、《禮記》一直到後來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心學、宋清氣論、清人的樸學,沒有任何一個是容易理解的。筆者六七年前,以為世界上不過《老子》、《莊子》、《列子》三書,自以為得其意忘其象,以天下古今之書為無物。後來讀書日益,學習日精,便開始想往專業方向上轉變,這才日漸發現昔日之誤,猶河伯之自多,猶井魚與蛙。

也不要輕視今日的學說,因為今日的學說本就是從千年的積累中演化而成,就縝密程度和可靠性而言,它是遠超古人的。但我理解題主的想法。

另外,如果今天讓題主去看小學生的一些怪題,題主,包括我們很多人也未必會做。

不懂,究竟是哪裡不懂?

看到有些朋友指出文言問題,這是很對的見解。許多人以為只有當代英語和古代英語之間變化極大,以為當代希臘語和古代希臘語區別很大,實際上,這些年的一些學者為了普及國學,不得已說了一些很錯的話,甚至他們本人由於不是古代漢語專業,也常常出現不認字的情況,像百家講壇裡就有這種很基礎的錯誤,譬如信,該和神字通假的時候卻茫然無措。

我們要知道,我們雖然使用的仍舊是漢字,但每個朝代的漢字的詞義都不完全一樣,因為詞義隨著時代的變化是不斷增加的。現代漢語有它的好處,比如異這個字,是差異還是詫異?古代漢語裡很難分清,說者或作者自然清楚,因為我們古代人也有通過讀音來判斷同一個字不同詞義的方法。但後世流傳著流傳著,可能某些方法就被忽略了,因為後世的詞義不斷增加,導致知識越來越複雜,又或學術方向改變了。

我們跟《道德經》的距離有多遠?兩千多年。我們暫且不去管到底是老聃寫的,還是戰國人寫的,又或秦朝以前有兩個老聃(譬如公孫龍子和孟子就有兩個),總之,它距離我們至少有兩千年的光景了。因此,它的某些詞的詞義相比於宋明,陌生程度是很大的,因為離我們太遠。

當你不懂的時候,一定要從語言學起,不要貪圖什麼捷徑。

讀懂了文字,才是思想

至今為止,《道德經》的文字仍舊存在很大爭議,因為出土了不少地下文獻,大家看到的不再是漢朝以後的文字寫法,而是秦朝以前的文字寫法。

在文字尚存在一些爭議時,我們其實已經可以去討論思想問題了,至少能去討論一部分。

思想層面,同樣存在很多問題,這隻能憑藉著不斷的思考和學習去嘗試理解。

不要輕信那些說讀懂的非專業人士

太史公根據記載和傳說,認定老聃是史官,這可以證明,老聃在那個時代至少得接受正規的官方教育和嚴格的文獻學習。非專業人士,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不用懷疑,筆者這七、八年來,見過的自稱研讀老子最深、世界第一明白老子的民間人士沒有上百也有七、八十,他們自己放在一起都互相吵吵,爭不出哪個才是第一。

所以,題主,要是有很大的好奇心,就踏踏實實的去讀注、疏,考察版本,學習古代的句讀。不要害怕沒有自己的理解,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讀書,你得踏踏實實的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