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孩子鬧情緒時,該如何教育孩子?

我是桃小tao2


孩子經常鬧情緒,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情緒管理出現了問題。

情緒管理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家長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腦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想要了解下為什麼人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存在那麼大的差別。後來,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影響人際交往的兩個重要能力,第一個是情緒調節能力;第二個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

研究發現那些情緒穩定對別人友善,而且願意跟別人合作的人,最討人喜歡,最容易擁有良好的愛情友情跟親情,那些脾氣暴躁的人很少有人願意和他們合作。

那為什麼有些人就管不了自己的情緒呢?

這可能和大腦本身的結構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的腦科學已經證實了,產生情緒的區域和管理情緒的區域不是同一的。

產生情緒的區域叫做杏仁核,所有的情緒都從那裡發生,不管你生氣難過,開心都從那裡來兒,在出生之後不久,杏仁核就發育成熟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就會產生喜怒哀樂各種情緒。

而管理情緒的區域是前額葉的大腦皮質,這個部分到二十多歲才慢慢慢慢發育成熟,所以如果家長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可能會讓自己當自己的情緒來臨時候被情緒控制、裹挾。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可能存在兩個誤區。

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面對孩子的情緒,自己出現了過激的反應。

家長之所以會出現過激的反映,主要是因為對於孩子的情緒做出了過度的詮釋。

比如,當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很多家長會解釋會孩子故意和自己在做對。而實際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孩子覺得食物味道不是很好,或者是孩子的身體不舒服。如果是家長把孩子的情緒解釋為在和自己做對,那麼肯定會產生過激的反映,然後進一步升級自己和孩子的衝突。

其實,對於很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是很擅長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情緒是傳遞自己看法的一種方式。就相當於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一樣,他們哭肯定不是為了鬧人,而是因為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父母沒有準確的解讀。

二是,認為小孩子出現情緒是很長的現象,只要孩子成年以後就不會有情緒了。

情緒管理和學習能力一樣是需後天進行有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如果是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更應該注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呢?

情緒管理,其實概括起來主要是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情緒表達能力,另外一個是情緒管理能力。

1、確認

在要決定如何管理情緒之前,首先要讓孩子自己能準確的定義自己的情緒。

很多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理解,都是處在比較抽象的階段。他們經常就是覺得自己難過、傷心、憤怒之類。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使用更加詳細的語句來描述自己的情感,這樣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內心有一個更加準確的瞭解。

2、驗證

要向孩子表明,你是能感受到孩子的這種情緒的,你很能理解他們此刻內心的感受。

並且,在理解孩子情緒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發現引起自己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

3、指導

和孩子一起討論,當以後再發生這樣事情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別的辦法。

如果是有別的辦法,看看採用哪種方法,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期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我女兒已經三十歲了。雖然到了而立之年,卻總是象個小孩子,動不動就生氣。這不,前幾天為點小事,我們母女兩人就鬧翻了。女兒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家因為裝修現在暫時住在我們這裡。有一次我數落女兒沒幫我做家務,並說她自己以後也要帶孫子的,現在要學著做……結果我女兒就生氣了,還說以後不會和孩子住在一起,要從我這兒搬出去等等等等,我一聽肺都要氣炸了,轉而一想他們的壓力也很大,既要上班又要帶孩子,確實不容易。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和她動之以情嘵之以理的說了一通,我說你也是做母親的,有哪個母親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我腿痛確實累;你要學會搞事,免得媳婦以後說你什麼都搞不好,你要是為這點事就搬出去,女婿會對我們怎麼想;你是家裡的磨心,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搞好家裡的團結是你的責任。家和萬事興,要讓孩子在和睦的氣氛中長大…當時我女兒就開心的笑了,並說我以後會注意。通過這件事使我認識到遇到事情要好好溝通,不必爭吵,一樣也會解決問題。但願女兒和我能在生活中能慢慢成長。


WXZ3488


隔壁班有個孩子特別容易情緒失控,一發脾氣不是自虐就是攻擊別人,我們全園職工都比較心疼他。他的家人曾經把他當做自閉症,因為孩子有時候跑我班玩,越相處越心疼,有一天我忍不住跟他父親說:我敢保證孩子不是自閉症,只是行為控制和情緒控制有問題。我給了他幾點建議。

一天教研活動,他在我們身邊玩的好好的,突然開始亂踢,抓自己的頭髮,我幾乎抱不住他。我盡力把他抱到沒有東西傷害到他的地方,蹲下來,拉著他的手反覆說:發脾氣不好,發脾氣沒用……不一會就平靜下來了。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關鍵是怎麼恰當地發洩不良情緒。

孩子鬧情緒時,作為家長或者老師千萬不要動怒,平靜地、耐心地等他情緒發洩完,然後問他的感受,問他發脾氣解決問題了嗎?

如果孩子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妥,再和孩子一起共同尋找恰當的發洩情緒方式:畫畫、玩玩具、聽音樂、看書、和朋友一起玩等,轉移了注意力,就會忘記不開心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鬧情緒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那就一定不要滿足他,否則嚐到了勝利的甜頭,以後還會用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媽咪老師


孩子生氣和我們成年人不同。在他們小小的世界裡,你違背了他的意願,他們就會用生氣表示不滿。剛開始我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為了照顧他的情緒,會對他進行安慰,有時也會道歉。後來時間長了,我發現他開始有點不講理。

我對他開始改變策略,我們有些事不能滿足他,會給他說一下原因,或是告訴他下次一個具體的時間再買。小傢伙的記性特別好,特別是到了那一天一定要滿足他。這個方法並不是每次都好用,要根據情況改變方法。

那麼對於那麼愛生氣的寶寶,我們有時會感覺有點小失望。總認為那麼小的孩子,應該是愛說愛笑,應該很開朗。可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生氣,我們沒有必要太多的關心和在乎。日常的一些經驗告訴我,你越是在意他的情緒,他越是愛生氣。對於他生氣可以選擇漠視。你不要去關注他,自己該幹嘛幹嘛,你會發現,用不了五分鐘,孩子就會有跑到你面前,嘟嘟嘟的又和你說個沒完。

這一點我在兒子面前,總感覺很慚愧。有時因為他生氣,我也會情不自禁的生氣。當孩子修復好情緒,卻發現自己掉到情緒的坑裡出不來了。作為家長的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媽媽要成長


我家二寶也愛生氣。

寶寶生氣就是想引起大人們的注意。我家寶寶生氣時就接著趴地上哭鬧,只要每次這樣我都不搭理他。過一會兒沒人搭理他,他就自己起來哭著讓我抱,我抱著他就耐心給他說:有什麼事要跟媽媽說,不能這樣趴地上。然後輕輕安慰他。

他不到兩歲,講道理的話有的聽不明白,但每次生氣哭鬧我都會耐心給他講道理。

我家大寶貝也會生氣,他生氣時我都是溫柔得給他講道理,抱抱他安慰他,現在他變得自己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性格開朗了。


王老師談教學


孩子惹自己生氣,為人父母者大都經歷過,我也不例外!

孩子惹我生氣時,一般我會這樣想:畢竟是孩子,不必和他計較。這樣一想,氣不容易上來,大多時候都避免了母子間的衝突。

當然,遇到心情不好,孩子又惹我生氣時,我也會按捺不住的罵孩子幾下,那時想不計較都難了!後來,受一部動畫片的啟發,遇到這種情況時,我便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打兔子好不好?一定是它惹我們不高興了!″母子倆搬出玩具兔,稀哩叭拉的揍了一頓,表面是打兔子,孩子卻覺得你在陪他玩,開心多了,當然就不會再繼續惹大人生氣了。

現在,孩子慢慢長大,而作為父母的我們,育兒知識在一點點的增加,其它方面也在慢慢的成長!經過時光的雕琢,閱歷的增加,教育孩子再也不感到那麼力不從心了!

總而言之,無論何時,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育兒方面的許許多多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


夢迴校園1314


一個臭脾氣爸爸的自我蛻變

 

曾幾何時,我是一個暴躁的小強、憤怒的小鳥,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採取大道至簡的方針:打罵。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教育,因為在我潛意識裡沒想過教育,只是在自己不開心或兒子做錯事時情感的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

  轉眼間孩子已四歲餘半,當看到兒子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像我時我很苦惱,當兒子嘴上說從來都不親我時我也很無奈,當兒子老是不聽我話時我也很無助,越生氣越無助我就越找機會向兒子展示權威一番,如此惡性循環使我意識到自己怎麼如此“幼稚”,從來沒有學會用愛和溝通教育孩子,甚至我都反感自己的所作所為。

直到有一天翻看了《遊戲力》這本書,講的是讓父母用各種自創的遊戲來“止暴制亂”,加深與孩子的聯繫和感情,讓孩子在遊戲中變得自信和聰明。自我感覺有所收穫後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實驗,我常玩“互學對方”“正話反說”“模仿秀”“角色互換”等,嘿,確實孩子面對我的笑容多了,關係也明顯改善了,有時兒子還會一邊笑一邊對我說“爸爸,咱倆來玩個遊戲吧”,頓時我發現兒子居然有求於我了,我成為“好爸爸”的次數與日俱增,我也逐漸意識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其實這種方法是如此簡單,簡單到父母覺得幼稚至極而不屑於嘗試,其實請記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再也想不出比玩遊戲更能拉近與孩子關係的辦法了。

緊接著我花了重金買了《我們的孩子》這本書,講的是美國孩子在不同社區、不同父母、不同教育方式上所呈現的顯著差異和時代變化,此書用了大量的數據來支撐,雖沒有很多實用的方法,但使我進一步意識到父母對孩子一生影響的重要性,相聲三分逗哏七分捧哏,教育孩子三分學校七分父母,就是這麼形象的比喻有木有!

接下來我又看了一本我認為目前看過的最好的教育類書籍《正面管教》,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教育觀(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還得繼續堅持努力,與舊思想作鬥爭),我了個神,原來父母在日常管理中犯了如此多的錯誤而不以為意,

原來我們自己小時候受的苦又完美繼承倒了下一代身上,來看看父母有哪些常犯的錯誤吧:

1.對孩子過度控制or驕縱(嚴厲和懲罰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正,還能產生4R: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了;報復:下次我一定要找補回來;反叛:我偏要對著幹:退縮:我就偷偷摸摸幹或者自卑)

2.對孩子諷刺性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在孩子產生邏輯後非得說句羞辱的話)

3.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決定:我們老是習慣於讓孩子怎麼做而不是問孩子該怎麼做

4.用更多的控制來掩飾自己的擔心:不讓孩子玩這個、玩那個,在自己玩手機時還不用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5.不理解孩子錯誤行為的原因:其實不外乎一是求得大人的關注來獲得存在感。二是尋求權力,三是要對大人的行為報復,四是在自暴自棄。

6.不理解“你的性格決定孩子性格”:不經意間孩子就會變得和爸爸一樣,其實爸爸也是不經意間變得和爺爺一樣。

 

仔細想想,也許你是職場的精英、官場的領導、商界的富豪,但你真的會教育孩子嗎?你是不是犯了其中的哪一條,以上只是大家常犯的但不僅限於這些,現在來學習一下怎麼解決這些常見問題吧。

1.在孩子做錯事、發脾氣時先抱抱孩子,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愛,而不是嘮叨、諷刺、責怪;

2.定期開家庭會議,給孩子自主發言、投票權,讓他體驗到當家做主的感覺;

3.不要老是決定孩子該做什麼,而是先問問自己要做什麼;

4.多給孩子提供選擇而不是命令;(我常用的,當孩子不想學習時我會說: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好好學習一會獎勵你一張奧特曼卡還可以看動畫片,二是可以不學習但也沒有獎勵。每次孩子都迫不及待的說我選第一個,有時候我還沒說第二項呢,嘿嘿)

5.不要命令式的說教,而要啟發式的提醒;(我們常說:你要趕緊穿好衣服就送你去學校,換成“誰想去學校?想一想去之前先做好什麼呢?”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6.學會“積極的暫停”,在雙方情緒失控時閉上嘴,先冷靜一會;

7.讓孩子參與制定日常管理表,並一起遵守執行;

8.孩子不睡覺:睡前和孩子分享今天最開心的和最不開心的事情,是最有效讓孩子安靜早睡的方式。

9.孩子不吃飯:讓孩子參與買菜做飯,比不停地嘮叨效果好得多;

10.孩子不起床:提前與孩子溝通好第二天早上要怎麼做。

請記住:有效正面管教的的核心原則就是和善而堅定,以上這些經驗是我在實踐中實操有效的,但教育孩子決不能一蹴而就,不要指望這些方法能一次見效、終生享用,有時候我也會是在沒耐心而批評孩子,這倒不可怕,但我每次都會給孩子道歉並問他下次該怎麼辦,兒子每次也都會很樂意分享他的想法。

教育孩子,永遠在路上。

                                     





讀書望天下


許多父母經常強迫孩子以糾正他們的壞脾氣。這是不科學的。父母必須明白,孩子和大人都有同樣的發洩不滿和憤怒的願望。因此,當孩子生氣時,父母首先應該學會接受孩子的憤怒,使他們心理平衡。為此,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環境。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不容易讓孩子產生情緒衝動。

2,教你的孩子如何表達憤怒。由於兒童的生活經驗和能力有限,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和平衡自己的情緒。父母應該教他們的孩子如何表達憤怒,讓他們認識到不侵犯他人的表達是允許的,例如通過繪畫。講故事和其他表達憤怒的方式。

3,用良好的心情感染孩子。實踐證明,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的情緒一般都是健康的。相反,他們孩子的情緒更強烈。因此,父母應該檢查他們發洩怒氣的方式是否還有改進的餘地。

4,轉移孩子的壞情緒。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她的情緒改變。

5,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機會。父母應該啟發和誘導孩子,使他們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冷處理方法。這不是不理睬他,告訴他,他點火的習慣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是明智的。等孩子不要生氣,再跟他說話。對於這樣一個暴躁的孩子,打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使孩子越來越激烈的脾氣。打孩子也是無能的表現。當孩子生氣的時候,父母只會忽視他,當他結束時,他可以和他講道理。


俏媽寶貝


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連家長無法解釋的行為和語言,尤其是行為方面,總是會讓寶媽很疑惑,剛才還好好的,一轉眼就哇哇大哭了。

三歲半的青青是小朋友口中的“愛哭鬼”,擺積木時不小心讓積木倒了就會大哭,衣服穿不上去也會哭,手裡拿的東西落下也大哭,寶爸以為這是因為孩子年紀還太小,事情才會做不好,等他長大了自然就不會哭了!媽媽覺得爸爸這樣的鴕鳥心態無法解決青青的問題,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爸爸媽媽從未教育孩子要如何正視挫折帶來的情緒以及解決辦法,就讓孩子直接面對挫折,只會讓孩子產生逃避現象,孩子自然而然會為了避免挫折而拒絕嘗試,很快地也就變成一個不願參與的旁觀者,更錯失了最重要的學習機會。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並面對挫折的能力是從小就要開始培養與訓練。

下面介紹三個方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進而控制自己的小脾氣。

1、用大量的讚美擁抱來鼓勵孩子:

當孩子肯嘗試處理事情時遇到挫折,表現出悲傷沮喪時,大人應該立即給予正向大量的鼓勵回饋,讓孩子累積面對挫折時的成功經驗,逐漸提升他的挫折忍受度。可以在孩子神情沮喪時給及一個愛的擁抱。

2、平時打好預防針

家長可每天利用繪本或爸爸媽媽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孩子學習接納挫折及自己的情緒。讓他們覺得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

3.以同理代替責罵

在孩子遭遇挫折而生氣時爸爸媽媽應避免指責,嘗試多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比如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並引導孩子做出合適的行為反應。

平時也要特別注意,對孩子的日常管教,不建議家長用黑臉和白臉。如果在家庭中存在著黑臉和白臉,或者爸爸媽媽的教育和爺爺奶奶的教育不一致導致的孩子遇事愛生氣,孩子就會有意識的看人下菜,一旦媽媽不給解決,就去找姥姥。以為生氣可以解決問題。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溝通,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絕對不能妥協,孩子對誰生氣都沒有用。


婷朵媽媽說



為什麼說家長需要反思呢?就是過去的教育方法是遷就、妥協、放棄原則太多,一句話就是嬌生慣養的結果。當孩子長大了,以自我為中心、小霸王習慣逐漸養成,不再像當初一塊糖就能哄住他。不聽話、發脾氣這種情況是不良教育產生的不良後果。

其實,所謂發脾氣就是一種情緒發洩,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也說明有進步了,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不能夠一概否定。家長面對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可能出於無奈,所以企圖尋求正確的引導教育方法。


作為家長,應當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要以家長自居,居高臨下橫加指責,又不要放任不管,聽之任之。
曾經有位家長突然發現自己教育孩子失職,迅速改變策略,和孩子零距離接觸,從孩子的身上查找自己的不足。糾正孩子的缺點先從自我批評入手,向孩子做檢討。孩子看到成人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錯誤。遇事商量解決,不要自作主張或者強迫命令。要改變孩子,是要其內因起變化,單靠外因是不行的。無事早預防,有事冷處理。就是要把問題消滅在沒有出現之前,預測到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早打防疫針,早約定,孩子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是願意遵守的。出了問題不要立即處理,不要將矛盾激化。事後處理效果會更好。再一個原則是多鼓勵少批評,多賞識少處罰。以正面教育為主,但是處罰必不可少。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對自己承擔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