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最近被強行安利了一部姐弟戀的韓劇,咳咳,說真的,朋友圈都刷屏了好麼!明明是一眾“見過世面”的姨母們,卻紛紛被《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甜到內傷。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當然,那些發膩的戀愛細節就留給“年輕人”去討論吧,作為一枚老母親,比起love line,我對其中的職場線倒是更感興趣。

劇中,沒有和徐俊熙(丁海寅飾)在一起之前的尹真兒(孫藝珍飾),被同事稱作“尹鈴鼓”。

在辦公室,她永遠都是最好脾氣的那個,就算再不願意做的工作都會笑著接下。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公司烤肉聚餐,她被男領導肆意叫到身邊,不論是喝交杯酒、講葷段子、負責烤肉,她都照單全收,臉上陪著笑不斷討著上司的歡心,即便內心一萬個不願意在嘶吼。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就因為,她不願意得罪任何人,害怕拒絕會讓對方不高興,也不喜歡與誰起衝突,所以只好選擇逆來順受。

不僅是同事,她對前男友更是百般討好逢迎。許多細節可以看出,真兒在與前男友的這段親密關係中處於劣勢。

預感要被分手的真兒為了拯救戀情,分期付款買了昂貴的衣裙,用餐時一直講著想和男友去的地方,全程都在小心翼翼地顧及著對方的心情。被分手後,還得忍氣吞聲地為經常不帶現金的男友付停車費。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尹真兒一直在用委曲求全維繫著與他人的關係,她也會在深夜買醉,為她的軟弱、疲憊、喪失自我而獨自哭泣,但又會在下一場人際交往中潛意識地忽略最重要的人的感受,那就是她自己

這些習慣討好者們,隨時準備、並且無條件的滿足他人需求。

他們不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即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

他們恐懼與別人有矛盾,如果一旦有衝突,他們永遠都是最先犧牲利益選擇妥協的人。

他們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卻很少表達自己的需求,試圖在別人面前維繫著善良大度的老好人形象。

想想,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可能多得數不清吧?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或多或少有一些類似的行為。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01

有人說,每個討好者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這個孩子,敏感而脆弱,對於安全感、關注和愛有著超越尋常的渴望。

那這種情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除了和本身的性格有關,更多的可能還是來自於童年與成長的環境。

比如《漂亮姐姐》中的尹真兒,有一個非常喜歡嘮叨刷家庭存在感的母親,而且還超級喜歡貶損自己的女兒。

看到女兒和前男友吵架,她會說:“你男朋友家的家庭背景、學歷多好啊,上哪找這麼優秀的人去啊,你為什麼不忍讓一些呢?”;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聽到女兒男友劈腿之後,她會說:“肯定是你做的不好,他才會那樣”;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結了婚,她會說:“你怎麼就這麼失敗,連個結婚對象都找不到!”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有這樣一個以打擊女兒的自信心為樂趣的媽,真兒會成長為討好型人格,也就並不奇怪了。

如果追溯討好者們的童年,他們似乎都有著頗為相似的原生家庭。

兒時的他們在父母那裡獲得最多的不是鼓勵和讚美,而是打擊和嘲諷。

拼盡全力只為了用一個一百分換回母親的微微一笑;

努力做到乖巧懂事不給任何人添麻煩,只為了成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比起“無條件的愛”,他們得到的大部分都是“有條件的愛”。

我有個從小玩到大的閨蜜,她的父母就經常吵架。雖然沒到那種每天砸鍋摔碗、拳腳相加的程度,但總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鬧,而且還非常喜歡冷戰,短了一週,長了一個月,誰都不和誰說話。

有時候閨蜜早上上學還好好的,放學回到家便發覺氣氛不對。這讓她從小就學會了對父母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儘量不做會惹父母不開心的事情。

但很多時候,父母的吵架仍然會殃及閨蜜。

每次父母當著她的面吵起來,她都想用各打二十大板的方式勸架,但她爸媽誰都不買賬。

有一次閨蜜好心相勸,希望爸媽都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她媽媽卻對她吼到:“你不會勸架就不要說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潤滑油,怎麼就你,越說越火上澆油!”

那次事情的第二天,閨蜜到學校,真的跑來非常嚴肅又認真地向我討教如何給父母勸架這個問題。

她既內疚又自責,覺得父母矛盾的根源一定都在自己身上。即使我再三寬慰,她都無法釋懷。

時間久了,學不會勸架的閨蜜只好學會沉默,但父母的情況卻沒有改觀。很多時候,她放學回家,遠遠看見自己家的那棟樓,心裡就開始恐懼,上了樓打開門的一剎那,都會先默默許願家中和平。

這樣的她,後來長大了,談起了戀愛,很多時候也是患得患失,敏感多疑。

她總是透過一些男朋友的細微表情、動作、某個詞語某句話去揣測男友背後的用意,總擔心男友對自己不夠滿意,害怕自己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開心的事情。

即便是男友做了讓她生氣的事情,她也會從自身找原因,自己來消化掉對方的錯誤。

一次她特別低落地跟我說,她這輩子最厭煩的事情就是和別人吵架,她寧願犧牲點自己的利益,也不要和別人起衝突。

討好者的本質,都是缺愛。因為父母從未教過他們何為“自我”,很少給過他們表達真實情緒的機會,極少顧及到他們的真實需求。

一個從小不被“看見”的人,長大之後便希望通過討好、取悅,讓自己“被看見”。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02

不知從何時起,《漂亮姐姐》中的尹真兒慢慢有了改變。

跟領導出差,除了做好份內的工作,她直接而果斷地拒絕了上司陪客戶喝酒吃飯的要求。後來的公司聚餐,她對於上級的陪酒要求,也一概拒絕。不想陪上司去ktv,也能適時而合理地開溜。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同事們都訝異,原來的尹鈴鼓怎麼變了?

只有真兒自己內心清楚,她的改變都源自於俊熙。

因為俊熙深深瞭解真兒“老好人”的性格,所以每次在面對真兒吃虧的時候都表現出異常強烈的不滿,甚至不惜用武力保護真雅,為其討回公道。

是俊熙對自己無條件的愛,讓她明白,只有愛自己多一些,你所愛的人對你的擔心才能少一點。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於是,

在愛別人的同時,她想首先學會愛自己。

不再擔心別人的眼光,不再迎合別人的評價,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堅定地學會說“不”;

學會正視他人的錯誤,不再拼命從自身找原因,堅信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溫柔以待。

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必然是勢均力敵的,既不過分佔有,亦不曲意逢迎,在你來我往中索取、付出。

在這份關係中,彼此都會得到滋養,而不是過度消耗。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有尹真兒的運氣,能遇到那個懂得珍視自己的mr.right,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愛自己來進行自我救贖。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03

學會將“應該”變為“可以”

從小到大,我們被淹沒在無窮無盡的“應該”中:你應該好好學習、你應該考得更好、你應該找到工作、你應該結婚生子。

我們活在別人“應該”的期許中,為了討好別人,不斷苛責自己。

試著把所有的以“應該”開頭的事情,換成“可以”吧,相信我,絕對會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變得更加鬆弛。

打破“應該”牢籠,解放自我,才可以活得更加真實。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不必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總陷入一種“我都做得這麼好了,你為什麼不能對我也這麼好”或是“我做的這麼好了,為什麼你還不來喜歡我”的弱者姿態,在每一段關係裡都會被自動矮化,變得自動無力。

其實敢於被討厭,才有自由做自己。並不是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值得維護,無意義的社交無疑是在浪費時間。對於有些人,應該有一點“我這麼好,你愛來不來”的精神。

也許當你試著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做一些別人可能不會喜歡的事情時,你會發現,對方未必會指責你,厭惡你,相反也許反而會對你另眼相看,變得更加尊重你,不再想著佔你的便宜。

就比如《漂亮姐姐》中的尹真兒,她的勇敢反抗在公司掀起了一個女性維權的小小浪潮,引發了公司高層徹查歧視女性的行動。而那個曾經對真兒反覆揩油的上司也不得不請她吃飯示好,刮目相看。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寫一份“個人權利法案”

貼在電腦前或者牆上

不要覺得將“討好型人格”和美國的“人權法案”扯上關係,有點小題大做。當你認真思考時,你才會發現它們有多麼適用於你:

●我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及價值觀;

●我有權做自己;

●我有權說不;

●我有權犯錯誤;

●我有權改變自己的主意;

●我有權說我不明白;

●我有權覺得對其他成年人的問題不負任何責任;

●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權不依賴別人的認可。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多給自己一些自我肯定

有許多小技巧可以讓你練習肯定自己。

比如每天晨起時對著鏡子說你真好;每晚臨睡前寫下至少一件值得稱讚自己的事情,比如“儘管覺得身體不舒服,我還是堅持去上班了,我是個可靠又盡責的人”,比如“今天我按照網上的菜譜做了道新菜,孩子好像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有所創新”等等。

這樣做可以大大減輕討好者的焦慮,讓他們的大腦在一天中搜尋的東西發生變化,從察言觀色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轉到尋找讓自己覺得幸福快樂的東西。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

學習好好愛自己這門藝術

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在她《可愛的詛咒》一書中,記錄了一位討好型人格諮詢者因為一套單人茶具帶來的突破。

這位諮詢者興奮地宣稱她買了一套單人茶具,儘管茶壺的容量夠兩杯茶,但是因為是一隻杯子所以只供諮詢者一人享用。

這個諮詢者一直都是一個習慣自我犧牲的女人,她覺得比起自己的需求,家人的需求更加重要。這套茶具無疑是個轉折點,她開始關心自己。

討好型人格者們可以嘗試每天做一件善待自己的事情,並問心無愧地享受它們。

可以是逛街、可以是游泳、可以是看電影,只要你覺得舒服、美好的事情,不論多忙都挑一件一個人慢慢享用。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練習拒絕他人的方法

學習說“不”的技巧

可能讓討好型人直接拒絕別人真的很難,那麼就試著練習如何客氣地拒絕別人吧。

向對方表達出你願意幫助他的意向,禮貌而清晰地表達你的拒絕,試著做某種積極的跟進,在對方察覺到你的猶豫與內疚試圖說服你之前果斷結束談話。

比如你到國外開會一週,日程排得很滿,而你的一個同事卻讓你幫她採購保健品。

你可以這樣說:“我真的也想去幫你買,但我的時間都被工作排滿了。其實你說的這個品牌我在一家電商平臺上買過,絕對保真,價格可能還比我之前在機場免稅店看到的便宜一點點,我可以推薦給你去看看對比一下。”

這樣說,既不會傷到對方的面子,同時也給他一個合理可行的建議,對方自然不會對你的拒絕有太大意見。

這次去美國遊學期間,先後有幾十個素不相識的網友給我留言讓我幫忙買各種東西,我都委婉拒絕了。想想就是這樣,既然對方都不怕麻煩你,那我們出於實際情況考慮的拒絕又何必那麼左右為難不敢說出口呢?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以上這份“自救指南”,如果我們多加嘗試,應該會讓習慣性討好他人的情況有所改變。

很多人都說,每個孩子都欠父母一句感謝,每個父母都欠孩子一句抱歉。

但我卻覺得,儘管可能的確是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討好型人格,但我們仍然應該相信自己有自我救贖的能力和機會。

如果無法改變旁人成為自己軟肋的事實,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鎧甲。

永遠記得,愛自己的人才自帶光芒。

-END-

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只學會了討好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