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楚懷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即位之初楚國和秦國齊國並稱是當時最強大的三個國家,但是自從被張儀以600裡之地騙取他和齊國取消結盟之後,他就走上了悲情之路:公元前299年,秦楚交戰,秦昭襄王約楚懷王會面談判。楚懷王不顧屈原等人的勸阻前去赴約,結果這一去他生前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他被扣為人質,秦昭襄王要他答應以土地作為放他回。楚懷王很有骨氣沒有答應,就這樣一直被囚禁在秦國。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被秦國囚禁的時候,楚國另立新君,相當於是拋棄了他。兩年後的公元前297年,楚懷王抓住了一次機會出逃,在秦國封鎖了秦楚邊界後,楚懷王只能往東逃,先是到了趙國邊界,結果被拒絕入境。當時秦國還遠沒有日後那麼一支獨大,楚國雖然沒落,但是齊國當時兵威正盛,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實力和秦國比也不差多少,按說也談不上多懼怕秦國,可是為何趙國卻沒收留而是偏偏拒絕了楚懷王入境呢?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這和當時的形勢有關,也和一個人當時不在邯鄲有關,我們來分析下。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一,三家分晉後,和魏國韓國不同,趙國的生存環境要險惡得多,北方的三胡和中山國一直是壓在趙國頭上的兩座大山,趙國要同時面對多方壓力,國力一直疲弱,直到趙武靈王即位後,通過胡服騎射等一系列改革才使得局面徹底扭轉過來。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趙武靈王五伐中山,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出逃的時候正是趙國最後吞併中山的關鍵時刻(公元前296年中山國亡國),而趙國之所以能順利的吞併中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時秦齊兩國雙方爭霸交戰正酣(公元前298年到296年期間,齊韓魏三國攻秦,曾一度攻入函谷關),秦齊兩個大國都無暇理會趙國,對趙國吞併中山持默認態度。收留楚懷王意味著會大大得罪秦國,在吞併中山的最後關頭,趙國沒必要節外生枝去得罪秦國。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二,當時秦趙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武靈王支持公子職歸國即位,他也就是日後很有名的燕昭王,這一舉動大大得罪了齊國(當時燕國已被齊國攻破),齊趙交惡;同時,秦昭襄王也是在趙武靈王的支持下才回國登上秦王寶座的,在齊趙交惡,秦齊交戰的情況下,秦趙兩國關係還說得過去,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在接納了楚懷王,等秦齊分出勝負之後,秦國會因此對趙國不滿,在東面有強敵齊國的情況下,又平添了西面秦國這個強敵划不來,沒必要。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三,楚懷王實際上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因為公元前298年楚國已經立了楚懷王之子熊橫為楚頃襄王,楚頃襄王自己都對營救楚懷王不上心,趙國又何必去接這個燙手山芋,弄不好把楚頃襄王也得罪了,那樣一來,趙國因為一個楚懷王還真是三面樹敵了。

趙國為何不收留逃亡的楚懷王?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四,可能和一個人也有關係,他就是趙武靈王。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後,把王位讓給了兒子,國內的事情他不再管了,只專心負責對外的軍事鬥爭,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擊敗強秦,為此他還涉險扮作使者入秦見過秦王和當時主政的秦國宣太后),楚懷王出逃的時候,趙武靈王應該在北方和三胡作戰,不在邯鄲,當時的趙王是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如果當時趙武靈王在的話,還真不好說他會不會接納楚懷王。

悲情的楚懷王就這樣先是談判時被不按常理出牌的秦昭襄王扣押,囚禁的時候又被自己的兒子和楚國拋棄,逃跑的時候趙國又不接納他,準備再去魏國的時候秦國追兵已到,就這樣重新被囚禁,公元前296年死於異國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