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風雨統萬城(三):赫連勃勃的發跡史,混合著勵志故事和血腥權謀

風雨統萬城(三):赫連勃勃的發跡史,混合著勵志故事和血腥權謀

細雨中的代來城遺址

赫連勃勃的一生,可謂傳奇。

赫連勃勃是匈奴鐵弗部的後裔。據《魏書》所載,鐵弗匈奴系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在赫連勃勃之前,他的祖上先後在前趙(匈奴族)、後趙(羯族)等政權中擔任地方官吏,統治著塞外的大片土地。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入居塞內之後,被前秦(氐族)皇帝苻堅委以西單于之位,屯駐代來城,督攝河西諸部落。及至前秦國亂,劉衛辰遂據有朔方(此處的朔方當是泛指),號稱控弦之士三萬八千,稱雄一時。

代來城的所在,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它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巴拉素鄉白城臺村,那裡有一處古城遺蹟,當地人稱作“白城臺”。“巴拉素”是一個蒙語地名。從白城臺村向西南,直線距離不足100裡,便是統萬城所在的白城則村。兩個地點,名稱如此相似,距離又不遠,不由得令人浮想聯翩。

風雨統萬城(三):赫連勃勃的發跡史,混合著勵志故事和血腥權謀

細雨中的代來城遺址

探訪統萬城遺址後第二天,我們一路詢問,來到了白城臺。彼時雨水淅瀝,比前日又大了許多。茫茫雨霧籠罩下,白城臺躺臥在植被稀疏的沙地之中,雖然面積不算小,但四圍城牆多被流沙掩埋,露在外面的部分則是斷壁殘垣,風化嚴重,只有南城牆的一部分保存相對完整,倔強地聳立在沙丘、紅柳、沙蒿的包圍圈中。至於城內的宮殿、衙署等,在流沙侵襲之下,早已蹤跡無存。

後來我得知,就在我們抵達白城臺之前一個月,這裡已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名稱正是“代來城城址”,只不過標註的年代是宋、明、清,似乎與匈奴人劉衛辰沒什麼關係。但是有學者認為,結合史書記載、考古發掘和歷史地理等各方面資料,可以確認,白城臺最早系劉衛辰的代來城無疑;此外,白城臺與統萬城建築材料相似,建築技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成為認定代來城歸屬的重要證據。

風雨統萬城(三):赫連勃勃的發跡史,混合著勵志故事和血腥權謀

統萬城的遺存

如果白城臺確係代來城,那麼劉衛辰據守此處的時間當在苻堅身死(在公元385年)前後共計大約20年,直至他在公元391年被北魏軍隊所殺。正是在此期間,未來的大夏開國君主赫連勃勃來到了人世間,時間是公元381年。那時,他的名字是劉勃勃。

或許,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嚴謹的推斷:赫連勃勃就出生於代來城,他在世間目睹的第一座大型建築,就是他父親統治下的這座白色城池。多年之後,當他下令在薩拉烏蘇河畔營建統萬城時,腦海中或許曾經浮現出代來城的影子。

赫連勃勃出生之時,正值歷中國史上最著名的亂世——“五胡十六國”時期。在今日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寧夏、四川、青海等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前前後後共計建立了20多個割據政權,彼此糾纏交錯,分分合合,無有寧日,史書概略稱之為“十六國”。南方則是偏安的司馬氏東晉。

亂世出梟雄。

公元391年,因兵強馬壯而受到後秦(羌族)、西燕(鮮卑族)等國拉攏的劉衛辰走到了人生末路。他出兵攻擊北魏(鮮卑族),不料反為北魏所敗。逃亡途中,劉衛辰被部下所殺,宗族亦遭魏軍屠戮,幼子劉勃勃僥倖脫逃,最終投奔到了據守高平(在今寧夏固原市)的沒奕於(即後秦高平公)帳下,而後者不久把女兒嫁給了劉勃勃。

情節推進至此,開始變得像一個勵志故事。後秦天王姚興見到劉勃勃之後,為其體魄、儀容及聰慧所打動,恩寵有加,委以重任:拜驍騎將軍,加奉車都尉,並讓其參議軍國大事。無論臣下如何勸阻,姚興不為所動,後來更以劉勃勃為安遠將軍,封陽川侯,協助其岳父沒奕於鎮守高平。此後,姚興以巨大的信任和魄力,一步一步把這個難以測度的少年推向了人生之巔,不僅給了他數萬軍隊——其中包括其父劉衛辰的舊部,還讓他以安北將軍、五原公的身份,出鎮朔方。

這是一段有如夢幻的歷程,僅僅十餘年時間,劉勃勃就擺脫了喪家之犬般的悲慘境遇,搖身變作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意氣風發地回到了故土。

可惜,這不是一個勵志故事。它的後半段,充斥著權謀、爭奪以及血腥的殺戮。

風雨統萬城(三):赫連勃勃的發跡史,混合著勵志故事和血腥權謀

代來城遺址內

其實,姚興的謀臣早已看出,少年英才的劉勃勃天性中帶有一絲殘忍,日後必將為患。姚興的弟弟姚邕曾多次勸阻兄長:“勃勃奉上慢,御眾殘,貪暴無親,輕為去就,寵之逾分,終為邊害。”姚興始終不聽,劉勃勃則用實際行動擊碎了姚興的幻想。

公元407年,彼此為敵多年的後秦與北魏通和,劉勃勃聞訊大怒,於是年五月起兵叛秦。劉勃勃叛秦的理由名正言順:北魏之主拓跋珪是其殺父仇人。事後看來,這更像是個藉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有利時機。另一個良機也適時出現——柔然(族源比較複雜)向後秦進獻戰馬八千匹,此時正好進入朔方轄內。劉勃勃毫不遲疑地劫了戰馬,又發兵三萬,進逼高平川(指今寧夏固原以北清水河流域),做出要圍獵的假象。而後,劉勃勃突襲高平,殺掉岳父大人,並其部眾,將高平據為已有。

同年六月,劉勃勃在高平建大夏國,自稱大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