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史海钩沉:军阀陈济棠与何健联防,红军最终如何突破湘粤钢铁防线


湘江战役中,主要负责防卫阻击任务的国民党部队是军阀陈济棠的“粤军”和何健的“湘军”。一共构筑了四道防线,在这场时间长达七日的血战中,红军战斗减员超过三万人,是长征途中最艰苦、最血腥的一场战役。

国民党军队构筑的第一道防线是粤军陈济棠的部队,设在赣西南的安远和信丰之间,由碉堡群组成,号称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1934年4月,周恩来曾派出特使与“南天王”陈济棠联系,以红军不进入广东为条件,与陈济棠达成协议。在突破第一道防线时,除少部分零星战斗外,红军并没有遇到过多阻力。

进入粤军镇守的第二道防线时,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与粤军部分军队发生激战,交战中红军牺牲了3700多人,红三军团先锋第四师师长王超18岁时参加南昌起义,素以作战勇猛、作风顽强著称,是红军中有名的猛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第三道封锁线位于郴州、宜章之间,布防部队是军阀何健的湘军。何健既想剿灭红军立大功,又忌惮于红军的战斗力,更怕自己的部队拼光了之后地盘会被老蒋吞掉。因此何健选择了效仿陈济棠,以“保境安民”为主、追堵红军为次的策略,虽然也给红军造成很大损失,但仍然没有与中央红军决一死战。在第三道封锁线的战斗中,红军战斗减员人数大概为8600人左右。

11月27日,继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突破湘江后,红三军团也渡过湘江,并搭建好供中央纵队通过的通道。但是,由于李德、博古不肯放弃笨重的装备和辎重。使得行军速度大大延缓,只有八十多公里的路程中央纵队用了整整四天才赶到。此时,追击的国民党军队也赶到了湘江边,各路红军被迫以少打多,造成惨重损失之后,才保证了12月1日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

彭德怀对把高度机动、善打能藏的红军精兵当做“轿夫”,只能被动挨打的做法非常不满,愤怒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红军被迫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部队作战,牺牲人数之多,战斗之惨烈,超乎想象。经数日激战之后,担负中央纵队渡江掩护任务被阻于湘江东岸的红五军团第34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18团,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是役,陈树湘、程翠林等将领全部牺牲,只有第100团团长韩伟跳崖未死,55年授予中将军衔。

湘江血战之后,红军部队减员人数超过三万,遭受重大损失。各级指战员通过对比,逐渐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是正确的,部队中对现行路线的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湘江血战中,红军以弱胜强、以少打多,面对三、四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在付出了重大牺牲之后,胜利渡过湘江,用鲜血、教训和牺牲锻造出了一支钢铁部队。

湘江血战之后,在与红军激战中损失惨重的何健,逐渐被蒋介石弃用,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1956年因脑溢血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