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为什么现在有钱人那么多,却偏偏没有我?

为什么现在有钱人那么多,却偏偏没有我?

Q: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很有钱吖?

A:

知乎了解一下?

在知乎上的,人人年薪百万,个个朋友身家过亿,全都常青藤毕业,女友貌美似明星。没达到以上标准,你身上那个寒酸劲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知乎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只要经常在网络平台上混的人,看到的微博圈里,女人尽是白富美,男人尽是霸道总裁,天天在晒度假酒店,海滨冲浪,开普敦或塞舌尔旅游,手下助理月入五万,孩子不是在耶鲁就是在剑桥。

关于啥是“中产”,有无数个标准。“吴晓波频道”在2015年初提出的“新中产”,标准是,“年净收入50-100万”。而且,除了工资收入外,流动资产还得达到150万——也就是说,房子未包含在内。此外,还有一线城市市中心的房子,海外留学或EMBA的学业经历,以及一串儿名望作为资本。

类似的榜单多的是,甚至还有对各种健身、体脂比的要求,对品味的考究,对奢侈品或酒或珠宝的品鉴力等等,琳琅满目的细节。总之,不让你自惭形秽就不罢休。

迪拜式炫富:带猎豹出行,了解一下?

怎么样,有没有感觉自己不仅拖后腿,而且都拖到脚踝上了?瑟瑟发抖啊。

不仅如此,都市的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美好生活,姑娘们整天为爱情发愁;北京姑娘的奋斗简史,主是恋爱史和买包包史。

就以前段时间热播的《恋爱先生》为例,女主江疏影扮演的角色,混得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一公司中层白领。她辞职了,赌气买了欧洲飞回来的头等舱,住在在临江的豪华公寓里(虽然是追求者半免费的),用的全都是戴森吹风机、吸尘器,穿着也很blingbling,视金钱如粪土。而且,她还非常执着地说自己很独立,不花别人钱。

怎么说呢,现实生活中,一个2万的薪水,是不可能支撑你这样的生活的。

这就是影视剧与现实的差距。这也是影视剧给你制造的迷雾,给你上的眼药。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影视剧多了,类似于知乎的“人人年薪百万”的帖子多了,常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有钱,真有钱。有时,你甚至怀疑,难道我不是中国人吗?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将中国收入人群分为五个大组:

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

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为34547元,

中等收入可支配为22495元,

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为13843元,

低收入可支配为5958

元。

也就是说,最高收入人群,一个月可支配收入也不过5000多。而2017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

图源:新浪新闻

我们再看看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工资。

上海2017年瓶颈工资为7132元一个月,年收入平均值为85684元。

北京和深圳更低,北京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7230元,深圳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2938元。一个月5000收入,在北京和深圳也超过平均人口了。

图源:搜狐新闻

也就是说,你看到大家鄙夷的“年收入十万”,“怎么好意思娶老婆”的“低收入”,已经是北京和深圳平均收入的接近2倍了;放在全国,更可算是“高收入”。

年薪百万,被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称为“刚刚过贫困线”。

这是来搞笑的吧?当地平均收入的十多倍,还叫刚过贫困线?

再来透露一点:2012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在4万多美元,差不多是25万人民币一年,收入中位数是2.5万美元,约为十六七万。这已经是全球最强大国家的平均收入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年薪有15万左右,你在美国就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你在中国的北上广,是平均收入水平的两三倍以上了。

但是,为什么会给你营造出一种“没有年薪百万你都没法生活、特斯拉以下的车都不叫车、低于每平米五万的房子都是垃圾地段、如果小孩读不上贵族学校你有资格生娃吗”的感觉?

实际上,那些人人都有钱,只是一种商业社会营造出来的焦虑错觉,逼着你不停地往前赶,不停地消费、投资、不停地花钱。生怕一慢下来,这个社会靠焦虑而制造出来的需求,就会无人买单,靠焦虑炒作出来的学区房,或者各种豪华而并不必备的“中产必备”奢侈消费,就会烂在手里。

那都是谎言啊。

Q:

哪里来的隐形贫困人口?

A:

隐形贫困人口是一个新词,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表面上看来,这其实就是以前的“月光族”的时髦叫法。这些人,不是真的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他们的收入,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在这个消费时代里,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耳濡目染,接触到了大量的消费资讯。营造出一个繁华的生活错觉。

这种错觉是指,你相信,一个中产,一个体面的白领,一个体面的家庭,你“应当”如何如何,才配好好生活。吹风机非用戴森,洗脸得硅胶洗脸仪,用不起LAMER或POLA的姑娘不是好姑娘,没有几个不同型号的香奈儿包包,你在闺密面前是无地自容的。

新加坡名媛,Jamie Chua蔡欣颖的衣橱

吃穿住行,我们都见多识广了,都知道要追求品质。

这些还算小事了,还有房子,还有孩子的教育,还有留学,还有移民……这些都是穷尽一生,都未必能轻松实现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品味和视野跟上了,我们的观念跟上了,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也努力争取能享受好的生活,但——我们的钱包跟不上啊!这些高品质的生活,又岂是月薪一两万的白领们能达到的?

而且,年轻人,那些在求偶期间的年轻人,他们看着各种流行长大的,他们也有着无穷的欲望;但是,他们的钱包,离他们在网络上熟悉的生活就更远了。

如果说那些房子啊、车啊,动辙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高,一般人也明白不能过多幻想;那么,身边那些价值不菲的消费品和生活方式,因为仍在购卖能力以内,就常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了。

比如说,工薪族动不动就去吃一客两三千的怀石料理,或者,购买那些几千块钱的限量版T恤球鞋,喜欢花几千元买偶像演唱会,买几千上万元的全套手办——看似买得起,但是,别的地方就要缩减了,就要为你的喜好付出点代价了,连出租车都不敢打了。

张志明买的那个用来挂首饰、藏私房钱的“大拇指”,引得春娇很不满

不不,我不是说这是错的,你要高兴、怎么花都行;我的意思是,这些让人腺上素飙升的很爽的消费行为,就是造成“隐形穷困人口”的重要原因。这就是那种为了买名牌包不得不吃半年方便面、为了买苹果水机不得不卖肾的故事的由来。

你要是觉得“爽”比“怕穷”更重要,那就尽管放飞自己好了。

我们的收入跟不上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能力跟不上我们的品味,甚至拖累了我们去做更重要的事。比如,买房,出国,读书,升迁。

我觉得,贫困,或者隐形贫困,对人最大的伤害就是:不自由。你不能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你在消费一样东西之前,得花大量的精力衡量这个消费是否值得,并得决定放弃别的消费。你得为在“放弃”这件事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成本。

Q:

中国的阶层真的像你以为的那样固化了吗?

A:

我以前经常叹息:中国的阶层固化已经很严重了,寒门难出贵子;阶层上升的通道已经快要关闭了,但中产阶级下滑的大门打开着。

但如果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略有不同意见。

在中国,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阶层,还是有一点点机会的,尽管跟二三十年前的市场混乱、草莽英雄频出的时代没法比;但比起当下欧美、日本等成熟的发达国家,这个上升通道,还是存在的。

不要太丧失信心。

比如说美国。早些年间,经常流传着说美国的中小学生学习如何轻松,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停地夸奖,平时没有家庭作业,上课是老师带着孩子们讲故事和玩,一点也没压力。一直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里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好羡慕这种氛围,认为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让美国人更有创造性。

这些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美国生活和学习了,才知道并非如此。美国是个有严重阶层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按房价自然分开,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上的种族和贫富隔离。

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除了教育质量和师资有明显的区别之外,他们更大的问题在于,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不同阶层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一样了,已经为以后的工作和以后的社会地位所服务了。

比如,蓝领工人阶层,教给他们的是刻板的知识,守规则,比思考重要,老师还要教会他们多听话,接受知识的灌输。

中产阶层,学区一般较好,也是我们常说的各种医生、律师、金融业等专业人士的阶层。他们被教育独立思考,小学阶段就开始搞社会小调研,很早就开始做田野调查,还能组织起来策划某些跨校活动,组织义卖。

另外,还有统治阶层的孩子,他们除了学习各种知识之外,着重于培养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他们的父母和家族,也给他们以后的升学晋级和事业开了各种绿灯。

理论上来说,你可以自由选择,但一位贫穷的有色人种是买不起高尚地位的住宅的,当然也不可能接受统治阶层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从小就接受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成年后想弯道超车,进入另一赛道比赛,就像一辆自行车想骑出法拉利的时速,几乎不可能。

美版《无耻之徒》,真实又戏剧化地让观众看到美国底层人民是如何在贫困混乱中挣扎着生活,想逃离却不断回到原点,但,总归有那么一丝丝进步,只不过花的时间很长很长。

日本的贫困,也是代际传播。由于日本的学费很昂贵,很多穷人工作十几二十几年都在还大学贷款上,而且贷款太高消费太贵他们不得不打几份工兼职;多兼工作则无法在职场上专注、也无法升职,一辈子都只能在底层,收入很低。

相比起美国和日本这样成熟的发达国家里稳定而坚不可摧的阶层固化,中国其实还不至于是铁板一块。

中国的教育,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教材都是一样的,考卷也是一样的,录取率上虽有地域上的不同,但也并不都是贫富的问题,江苏和广东这种富裕地区录取率就非常低。中国不管是985还是211的学校,都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地区来的大学生。

而且,好学校出来的大学生,还是受欢迎的。

为什么现在有钱人那么多,却偏偏没有我?

中南大学学生毕业照(来自网络)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阶层固化问题,你得看看跟谁比了。比起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开始时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中国,是固化了;但比起发达国家,中国的穷人努力还是有机会的,还是可以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没问题。

足够聪明又能抓住时机,早点买房子,不仅自己能活成体面的中产,还有可能移民欧美,或者带着一家人搬到大城市里来。这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常见的一幕。

我在今日头条的问答下面看到提问,说:

“现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男生,在房价的欺压下,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就算有985、211大学的硕、博高学历,步入社会之后发现,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有个好爹的普通人比他们潇洒的多,阶级上升如此难。”.......然后是一通抱怨。

你知道这个问题在哪吗?

他太贪心了。他希望在自己的年轻时候,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一下子实现多个阶层的连跳和跃升。本来,他已经从父母一辈较低的社会阶层,通过读书,成为学历很高、就业市场广阔的专业人士、社会中坚力量了,这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个大跨越;

但他不满足,希望无需历练,立即、马上进入一个更高的阶层,接近成为高管、老板、社会贤达那一类精英;就像那些家里有钱有势的同学一样。

怎么可能?

人家的阶层本来在那里的,他只是完成必要的教育,回归阶层而己,他身后有大量的资源和叔叔阿姨们在帮他;而你,教育是你的一切,你身后什么都没有,你要跳好多级,你当然应该比他费力。

这需要你通过更长时段的努力,奋斗和积累。而且,很多出身不怎么样的人,经过了一些年之后,也确实做到了。

出身不一样、有高低,是任何社会形态里都不可避免的。但能够通过努力去弥补,假以时日,有能力的人不会过得差,这就是一种公平了。

他本来就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了。

中国当然存在着不公平,当然存在着阶层固化。但真正无可奈何的人,是那些很贫困地区的孩子。中国农村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没有读高中。即便来到城市,他们很可能终身都从事低薪劳动。这才是他们无论多努力,都无法摆脱的命运。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的美国和日本的固化问题,近些年来,在中国也已经存在了。现在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也越来越多了,与公立学校拉开了差距:他们采用的是英语教材,有的学校的教育方向就是培养留学生……这正和美国的教育分层越来越像。

以后,中国的较高阶层,是世界公民,他们可以在在各个国家自由学习和工作;中产,你可以“既来之则安之”于现状,也可以拼命往上游,追慕有钱人的道路。

而赤贫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选择机会,连走出大山都难。这一部分,才是难以撼动的事实。

结语

所以,中产们,真没必要再矫情了。越是焦虑,越是急病乱投医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越容易落进陷阱里。不管是看着“隐形贫困”,还是“真实贫困”,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不被摆布,一次又一次地被当作韭菜来收割。

·END·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