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2018年学大教育高考高频考点测试卷(新课标III卷)-语文解析版

2018年学大教育高考高频考点测试卷

(新课标III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周春秋时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语”,其意义不亚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革命。从春秋战国到现代“白话”兴起,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是沿着《周易》、《国语》、《诗经》风诗、《春秋》的“文言”走下来的。

“文言”在春秋时期取代“殷商古语”之后,迅速在文学领域结出硕果,促成了战国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围绕如何一统天下的主题,战国诸子百家各开户牖,呈现思想井喷局面。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是战国诸子首先面临的问题。如果诸子百家都采用“殷商古语”来表达思想观点,那么结果是难以想象的,不仅诸子百家不善于使用这种远离民众生活口语的上古晦涩语言,更重要的是受众根本无法听懂或看懂。所幸“殷商古语”此时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诸子百家无一例外地运用“文言”进行写作。诸子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来自由地表达观点,犹如给巨人插上翅膀。需要强调的是,诸子百家不仅是用“文言”写作,而且他们所用的是比《国语》《春秋》更平易、更接近口语的语言,力求运用最浅显、最生动、最易懂的“文言”来传播深刻的思想观点。不少战国诸子的散文是他们讲学、游说的记录,诸子的讲学、游说过程中的某些特点,诸如口语化、浅显化、形象化等等,都如实地反映到书面语言之中。在战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论语》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论语》中不少对话体语录通俗浅显,明白如话,甚至比明清时代的古文还要好懂得多。战国诸子中也有一些不屑于、不善于或不需要游说的诸子学者,他们更乐意采用纯粹书斋著述的方式。不过,这种书斋著述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把文章语言写得晦涩艰深,因为他们同样要考虑如何让读者轻松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伏案写作的诸子也像游说之士一样追求语言的生动浅显。这样就蔚成一种时代风气,一种把深刻的思想往浅易里说的时代文风。

汉代以后,中国文学语言继续沿着战国“文言”方向发展。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历代文学语言都有不同形式的微观调整,如魏晋南北朝文学语言走向骈偶化,少数作家出于仿古目的而刻意倡导《尚书》文诰体语言等等,但从总体上说,历代文学语言都是春秋战国“文言”的延伸。

(摘自陈桐生《商周文学语言的因革及其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商古语”被西周春秋时期“文言”取代,促成了战国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B.中国历史进入“轴心时代”后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题往往是如何一统天下。

C.诸子百家用于写作的语言是比《国语》《春秋》更平易、更接近现代的口语的“文言”。

D.历代文学语言虽有不同形式的微观调整,但都是沿着春秋战国“文言”方向发展的。

【答案】C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社会类文本阅读)

【考查能力】B理解、C分析综合。

【解析】A项信息出于第一二段,西周春秋时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语”,促成了战国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正确。B项信息出于第二段,“中国历史进入“轴心时代”,呈现思想井喷局面。正确。”C项偷换概念。“现代的口语”应为“口语”。所以不正确。D项信息出于最后一段,汉代以后,中国文学语言继续沿着战国“文言”方向发展,调整也是微观的。正确。

【难度】中

【题分】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历代文学语言沿着战国“文言”方向发展的特点。

B.战国诸子表达思想的语言选择的例子,论证了“殷商古语”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C.《论语》与明清时代的古文的对比,论证了《论语》通俗浅显,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

D.文章从讲学、游说记录和纯粹书斋著述两个方面,分析了诸子百家运用“文言”进行写作。

【答案】B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社会类文本阅读)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A项论证分析,“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先后讲到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朝以后等。正确。B项论证分析曲解原文。原文只是说“‘殷商古语’此时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不正确。C项论证分析“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表明“文言”特点。正确。D项讲“诸子百家运用‘文言’进行写作”,分析正确。

【难度】难

【题分】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语言沿着“文言”风格走下来,后来的骈偶化、文诰体语言等均不影响大局。

B.“殷商古语”是远离民众生活口语的晦涩的语言,诸子百家是难以采用它表达思想观点的。

C.战国诸子讲学、游说传播他们深刻的思想观点时,需要用浅显的、生动形象的“文言”。

D.战国时期,伏案写作的诸子也追求生动浅显的语言风格,但他们不屑于与游说之士为伍。

【答案】D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社会类文本阅读)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A项信息出自最后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语言走向骈偶化,少数作家出于仿古目的而刻意倡导《尚书》文诰体语言”,正确。B项信息出自第二段,“诸子百家不善于使用这种远离民众生活口语的上古晦涩语言”,正确。C项信息出自第二段,“口语化、浅显化、形象化等等,都如实地反映到书面语言之中”,正确。D项无中生有。“他们不屑于与游说之士为伍”在原文中无据。

【难度】中

【题分】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盲

王清铭

乡下生活很贫乏,夏天蝉在树上噪,秋天蟋蟀在床下鸣,狗吠鸡鸣在田园诗人那里是音乐,对我们来说却是单调的声音。偶尔有黄莺和麻雀在屋檐下叫几声,那就是我们乡下生活的华彩乐章了。

我们整个童年只会一首童谣,唱多了,就腻,犹如我们三顿都是稀粥、地瓜和咸菜,没有一点油腥,按同伴的话说,胃都生锈了。主食经常都吃不饱,更不用说零食了,花生倒有一点,但母亲把它藏到我们找不到的地方,即使找到了,任凭我们将眼瞳睁成花生的形状,也是不敢随意去抓一把的,母亲做了记号,更主要的是我们懂事,知道花生要留着榨油,或粜掉换粮食。

在乡下,零食有个特殊的称呼:“嘴饯。”饯,不是饯别,而是蜜饯的“饯”,吃了零食,嘴里好像含了糖或蜜一样的甜。当我们缠着母亲要零食吃时,她总会训斥我们,用的是同一个词,读音相同,只是意思变了,变为“嘴贱”。

人的嘴有时就会有点“贱”,想用一些好吃的食物犒劳。贫乏的乡村生活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态,比如我们有时就盼望生病,病了就有好吃的东西吃了,就有向同伴夸耀的资本了。只要有好吃的,那时我们不会计较成本,不会去想,病了就得乖乖在床上躺着,就不能在田野上疯跑了,就不能做那些游戏了。

一个同伴向我们“炫耀”般地说:昨天我感冒了,喝了一大碗的姜糖水。我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嘴里不自觉有唾沫在涌动,舌尖似乎有了甜味。

又有一天,另一个同伴说:昨天发烧了,背上扎了很多针,我娘给我下了一碗面条,吃了睡一觉,病就好了。他咽了口唾沫,得意的表情浮现在脸上,仿佛那些冒气的面条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想象着面条进入喉咙的情形,又有唾沫从嘴边涌出。突然想到那闪着寒光的针,扎入背部,那冷就禁不住摇晃一下我们瘦小的身体。

于是我们盼望着生病,不管大人们脸上那忧愁的表情。感冒、发烧都行,最好感冒连带着发烧,那样,热腾腾的糖水也喝了,香喷喷的面条也吃了。我们说,要是我生病就好了。祖母听到了,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仿佛要将晦气都吐出。祖母骂我们乌鸦嘴,那时刚好有乌鸦在门前的树上不知趣地叫着,我们有些恼怒地将乌鸦赶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兴奋的消息在我们中间悄悄流传,某同伴得了夜盲症,吃上猪肝了!我们纷纷找他打听,围着他,听他把细节说了又说,然后把唾沫咽回肚子。那时乡村没有多少文化生活,祖母和母亲都是莆仙戏演员的粉丝,我们跟母亲去看戏,眼里盯的是戏台下那些几里外都能闻得到香味的海蛎饼。这段时间得夜盲症的同伴成了我们的“偶像”。

夜里,我们闭着眼睛,多次模拟夜盲的情形,埕场是熟悉的,家里也是熟悉的,我们闭着眼也能走回去。后来加上手脚摸索的动作,但演技很拙劣,我们都是老实听话的孩子,也不会说谎来骗取几片几年也吃不上一次的猪肝。夜盲症的天使也没有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如愿降临。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我们苦心盼望的东西迟迟不来,等我们淡忘时,它却不邀而至。一天夏天夜里,草虫依旧叫得欢,我们在埕场上纳凉,听大人聊天,夜色昏黄,那些提着小灯笼四处行走的萤火虫突然消失了身影,这不奇怪,大概萤火虫也捉迷藏去了。当时我不很在意,夜深了,我们站起身来,往家里走,突然一个趔趄,脚绊到放在地上的凳子了。再往前走,要不是姐姐拉住,我就走进水沟里了。

姐姐说:你是不是夜盲了?

哥哥说:你装得真象!

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夜盲在我已经失望的时候突然来了。我有点兴奋地对母亲说,我也夜盲了。只听见一个音节“嗯”,看不见母亲的表情是苦还是愁。

治夜盲有土方,就是炒一点猪肝,然后蘸点锅底黝黑的烟灰,躲在蚊帐里去吃。在乡下,什么事都有神管着,管夜盲的就叫夜盲神。多年以后,我还是弄不明白,为什么猪肝一定要沾上烟灰,为什么非得躲进蚊帐内才能吃。如果说蚊帐能隔开夜盲神,为什么其他的东西就不能?如果夜盲有掌管的神,那猪肝应该是用来祭祀他的,怎么落入我的口中?

第二天夜里我问母亲,她斥道:你吃就是了。她将蚊帐放下,掖好。在蚊帐内,我端着小碗,细心地往嘴里夹猪肝。猪肝的味道拌和着草木灰的味道,这是我童年时吃过的最好的美食了。也有点遗憾,如果没有草木灰,那原汁原味的猪肝该多美妙!

现在不吃猪肝了,比猪肝好的食物多的是,但很难找回儿时那种味道了。有些东西过去了,就很难再找回,它们与那时的生活和心境有关。

也真怪,吃了那一回猪肝,夜盲症就消失了。我查了资料,夜盲症主要是由缺少维生素A引起的,吃猪肝刚好弥补其不足。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有几个没得过夜盲症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先总写幼年时乡下生活贫乏的情况,“胃都生锈了”夸张而不失真实,并以偷吃花生被母亲发现的情景进行巧妙烘托。

B.文章善用谐音增加意趣,比如,“嘴饯”本来说的是吃了零食,嘴里好像含了糖或蜜一样的甜,而母亲嘴里则变成了“嘴贱”。

C.本文善于描摹反常心态,当时我们都盼望着生病,因为生病了就可以喝到姜糖水或者面条之类的。不过,闪着寒光的针,也让人害怕。

D.文章中的小孩群像很鲜明,得了夜盲可以吃到猪肝,这让有些孩子们假装看不到东西,而老实的孩子也对这种疾病充满一种期待。

【答案】A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文本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探究类)

【考查能力】D鉴赏评价

【解析】A项只说找想找花生,并没有说到偷吃花生。所以不正确。B项“嘴饯”在母亲嘴里则变成了“嘴贱”,用谐音增加了文章意趣。正确。C项“盼望着生病”是反常心态,正如卖炭翁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正确。D项“得了夜盲可以吃到猪肝”,体现小孩的天真、纯朴,小孩群像很鲜明。正确。

【难度】中

【题分】3分

5.文中作者写到一个孩子感冒喝姜糖水而另一个孩子发烧吃面条两个情节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①呼应上文,表现当时“乡下生活很贫乏”;

②突出形象,表现出当时孩子们能吃到一点好东西就感到十分自豪的淳朴可爱;

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期待得夜盲症作铺垫。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安排意图的能力。(综合分析)

【考查能力】D鉴赏评价

【解析】文章没有先写夜盲,而写“感冒喝姜糖水”和“发烧吃面条”的故事,在结构上既呼应了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同时,又突出了文章中小孩的形象。

【难度】难

【题分】5分(答对1点2分,答对2点5分)

6.文章题目为“夜盲”,却只有后半部分写“夜盲”,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6分)

【答案】

①从姜糖水、面条,再到猪肝,逐层深入地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主题;②通过反常心理的刻画,夸张的手法等写夜盲,更加突出突出人物形象;③从“夜盲神”到“缺少维生素A”的认识,体现时代的进步的背景。(每个要点2分,共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综合分析)

【考查能力】F探究

【解析】文章开篇看似离题,实际上是逐层深入地铺垫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夜盲的故事叙写采用了心理描写、夸张手法等多种手段,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最后的补叙,体现了观念的更新,时代的进步。

【难度】难

【题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10多年中飞速发展,2017年电影票房达500多亿,2018年2月单月电影票房更是突破80亿,中国电影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加快我国电影产业发展,2017 年国家立法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 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而在行政上更是提升电影产业的行政级别,由以前统一在广电总局下管理的一个处,提升为可以和广电总局行政平级的电影局,更在地方设立电影处,推动地方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培养影视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团队,地方政府将参与进来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电影创作市场将迎来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设立电影管理局,由中宣部统一管理,行政级别上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从行政上就杜绝了一部分电影审查无规则乱象。而且根据电影促进法,电影审查将至少由五人以上的专家组审核。还要将地方各级文化部门与电影相关的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设备等统一划转到地方各级电影部门。

(摘编自《电影划入中宣部统一管理,将对电影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二

国内电影票房经历了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后,在备受压力的2017年成功提档再起步——在《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等“爆款”的拉动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

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二○一七年》 制图:鲁元珍

跨入“500亿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理性增长的稳健期,电影市场的下一个发力点在何处?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走质量型发展之路?

2017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总票房的53.84%。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全年新增银幕9597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

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增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趋势。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某媒体的一篇分析文章称,中国电影还没有绽放“芳华”就匆匆步入中年危机,挥别票房高速增长的草莽时代,像个油腻的中年人依偎着越来越少的既有IP度日。其实,2017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并没有表现出“中年危机”,也未如“拐点论”说的那么悲观,更不是个别评论人士所谓的“触底回升”(因为并未出现“底”),而是如同我们去年年底以来所持的观点“大势未改”,继续蓬勃发展,并历史性的突破559亿元票房大关,相比1997年的10亿元,票房增长50多倍。

其他市场数据也非常可观,截至2017年12月31日,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

2017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总票房的53.84%。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全年新增银幕9597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

(摘自《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回顾》)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2~2017年间,中国内地票房,逐年攀升,2017年已经跨入“500亿时代”,而北美票房则有起有落。

B.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增速,虽未如“拐点论”说的那么悲观,但有明显的高速路上的“急刹车”现象。

C.2012~2017年间,北美票房增速变化虽不够明显,但仍以最低637.5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

D.2017年,内地票房突破500亿,增速达历史新高,表明中国电影产业呈高速增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趋势。

【答案】D

【知识点】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探究)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A项中,轴状图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票房,逐年攀升,北美票房是有高有低的变化。正确。B项从图中看出“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增速”的“急刹车”。正确。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北美票房增速变化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最高达754.5美元,最低637.5亿美元。正确。D项“增速达历史新高”不正确,“表明”也不是因为2017年,而是“一系列数据背后”。所以不正确。

【难度】中

【题分】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探究)

A.中国电影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源于过去10多年的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电影票房的急速增长。

B.《电影产业促进法》让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电影局、电影处等机构的设置,为影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中宣部统一管理的电影局,在行政级别上得到了提升,电影的审查更加严格,杜绝了电影审查无规则的乱象。

D.中国电影历史性的突破559亿元票房大关,并非“触底回升”,也不是摆脱“中年危机”,因为一些分析文章说法欠妥。

E.2017年,观影人次、国产电影销售收入,以及新增银幕等都有大幅度增长,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走向理性增长的稳健期。

【答案】B、E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A项,“特别是近10年来电影票房的急速增长”,无中生有。不正确。B项,《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确。C项,“杜绝了电影审查无规则的乱象”,以偏概全。不正确。D项,“观影人次”不准确,原文是“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不正确。E项,从2017年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增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趋势。正确。

【难度】中

【题分】5分(B项,2分;E项,3分。)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中国电影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原因。(4分)

【答案】①法律保障,国家立法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②行政保障,中宣部统一管理电影局;③“爆款”电影拉动,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④硬件设施增加,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增长。(每个要点2分,共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和对形成原因的探究能力。(探究)

【考查能力】F探究

【解析】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法律保障和行政保障。从材料二可以看到“爆款”电影的影响。从材料三,可以硬件设施增加的变化。

【难度】难

【题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再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C.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D.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答案】B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语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注意找出主语和动词,原句标点为: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难度】中

【题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18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羲和,是管理历法和天文的官员。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与“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意同。掌管徵召,及受章奏,亦上书者所诣;清举人入京会试叫上公车,就是依此而来。

D.建初,东汉汉章帝刘炟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如,贞观、康熙。

【答案】A

【知识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A项中,男20岁取“字”。所以错误。

【难度】中

【题分】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恭重礼仪。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均为朝廷官员。他父亲去世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只有七岁。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

B.鲁恭有气节,重兄弟感情。每年都推辞不接受太守亲自送来酒和粮食。鲁恭同情弟弟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

C.鲁恭重道德教化,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恩威并重,善于平定盗贼。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任命前来投降的盗贼头目张汉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答案】B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能力和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B项中“太守亲自送来酒和粮食”有误,应为“太守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所以错误。

【难度】中

【题分】3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答案】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对文言文句式翻译,得分点:“户”“绝”“为……所”“学士”。

【难度】中

【题分】5分

(2)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答案】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对选文中的给定的文言句式进行翻译。得分点:“上”“补”“平”“以”。

【难度】中

【题分】5分

【参考译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举荐鲁恭为“直言”,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中牟的许伯等人为田产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掠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再次担任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暗中对治理国家很有好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②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②孥(nú):子女。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联描写诗人归家时所见所闻,远近结合,将荒村晚景摹写如画,表现旅人初至家而喜的情态。

B.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妻子由“怪”而“惊”,“定”而“拭泪”,场面描写真实,情感真挚动人。

C.“偶然”二字蕴含深沉感慨,诗人庆幸自己劫后逢生,更透露出对百姓身处乱世难求安宁的担忧。

D.“邻人满墙头”与尔虞我诈艰险困顿的仕途生活对比,充满安宁祥和,这才是诗人追求的人生归宿。

E.诗人抓住典型生活场景,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客观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答案】C、D(5分,选C得3分,选D得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表达技巧、思想类容)。

【考查能力】C分析综合

【解析】C项,“偶然”一词,仅仅是表现杜甫对自身的暗自庆幸,而并非对百姓身处乱世难求安宁的担忧。D项,“与尔虞我诈艰险困顿的仕途生活对比”理解错误,“这才是诗人追求的人生归宿”无中生有,误读主题。

【难度】中

【题分】5分

15.司空曙有诗云:“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请比较其与杜诗最后一联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6分)

【答案】

细节描写:①两首诗都拿梦境与现实作比,对现实的团聚无法相信,恍若梦幻。②杜甫的诗以无声胜有声。夫妻团聚,秉烛对坐,到深夜难以成眠。③司空曙的诗用寻常的话语表达动人的感情。对对方年龄的询问,这一普通话语,以深藏对友人的关切和牵挂。

情感:①两首诗都表达出悲喜交集之情,把诗人欣喜、惊奇表现得维妙维肖。②杜甫的诗,喜多于苦,夫妻对坐,即使衷肠诉尽,也异常兴奋,相对珍惜团圆时刻。③司空曙的诗,苦多于喜。在见面的惊喜中,饱含着离别的相思之苦和对年岁老去、时光流逝的感伤。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考查能力】D鉴赏评价

【解析】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

【难度】难

【题分】6分(每点1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和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从不觉得自己衣食比不上同学的一句是“”。

【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名篇名句)

【考查能力】A识记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识记古代诗文的名篇名句。其中⑴⑶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⑵两空1分,答错一空本题即不得分。

【难度】易

【题分】5分(每句1分,共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千回百折的风气相反,汪曾祺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

②大多数英国博物馆选择对贩卖奴隶的“黑历史”充耳不闻,尽量保持中立的形象,以维持社会的平衡。

③缺乏人文主义情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④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世代相守,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应当“为往圣开新学”。

⑤无独有偶,另一家技术公司也发布了一款免费软件,可以将掌上电脑转变成通过互联网打电话的手机。

⑥任何一位优秀的接待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还应有一种面对疑惑不厌其烦地解说的态度。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使用)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解析】①千回百折: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用于形容风气,适用对象错误。②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不听取别人意见。博物馆忽略对一段历史,不能说充耳不闻,而应是视而不见。③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使用正确。④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使用正确。⑤无独有偶: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含贬义,感情色彩误用。⑥不厌其烦:厌:嫌;烦:麻烦。不嫌繁琐与麻烦,形容有耐心。

【难度】中

【题分】3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智能手表的价值难以勾起购买欲望,与其说是销量扼杀了智能手表,浮躁的创新才是智能手表衰亡的催命符。

B.广西大学近日传出将停办包括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专业,引起园林系十多名教师联名向校长建言。

C.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王牌。

D.狂了八十年的李敖,写了一本自传,声称要以此给自己定位,而八十岁的李敖,依然很狂很“李敖”。

【答案】D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搭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解析】A项,“与其说是……,……才是……”关联词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传出”缺宾语,应在“硕士点及专业”后加“传出”的宾语“的消息”。C项语序不当,关联词“如果”和主语“中国”调换顺序。

【难度】中

【题分】3分

19.下面四则微信对话信息,回复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父亲:强子,到了新地方后,工作环境咋样?还顺利吧?

林强:感谢令尊大人挂念,儿一切安好,同事都很赏识我。

B.何经理:对方是否同意我方方案?

肖亚欣:主题方案顺利通过,实施细则中的第三条对方不苟同。

C.琳:阿丽,你的外套忘在我家里了,明天给你带到办公室?

丽:不用,我还在门口等车呢,马上回寒舍领取。

D. 林方松:信札已阅毕,意义非凡,我将珍藏以便长阅自省。

郑礼贤:粗浅见识而已,但句句皆平心而论,万望惠存。

【答案】D

【知识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的运用能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解析】A项,“令尊”“赏识”适用对象错误。令尊是指对方父亲,根据此处语境,林强是在与自己的父亲对话;赏识指上级对下级的认可。B项,“苟同”使用错误。此词一般用于自己,且用于否定句,如“我不敢苟同”。C项,“寒舍”使用错误。“寒舍”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难度】中

【题分】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读薄”与“读厚”,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①;从方法上说,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薄”固然重要, ③。“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

【答案示例】①“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②“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③ “读厚”也必不可少。

【知识点】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的能力。(简明、连贯)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解析】①处提示: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②处前有句子内容提示,“从方法上说”, ②处后有句子形式提示,“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处是“读薄”到“读厚”之间的过渡句。)(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难度】难

【题分】6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其容纳的知识,而能让博物馆的价值得以体现,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的,是人。在众多人群中,决定着未来文化走向的,只有青少年。因此,博物馆应该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聆听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用清新活泼,充满活力、亲和力的表达“抓住”他们,这是博物馆“活起来”的唯一有效途径。

①博物馆的价值不止在于其容纳的知识。

【答案】

②决定着未来文化走向的不止有青少年 ③博物馆“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不止一种

【知识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和逻辑推断的能力。(简明、连贯)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解析】这是一个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判断,条件判断陈述事物甲或情况甲是事物乙或情况乙的必要条件,即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可能性的关系,结果的成立一定要有前一句这个条件,但具备前一句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能推出后一句这个结果。“决定着未来文化走向的,只有青少年”,推理武断,显然以偏概全。“博物馆“活起来”的唯一有效途径”中“唯一”太绝对。

【难度】难

【题分】5分(答对1句2分,答对2句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白衣苍狗几千回,惟有溪山长不改。(宋·韦奇《题倪文昌玉湖书院》)

材料三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的中国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火了。该节目采用了“和诗以歌”的全新形式,并积聚了一批重量级明星。

材料四

清明来临之际,成都某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

你对以上材料内容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答案】略

【考查意图】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

【知识点】写作

【考查能力】E表达应用

【难度】难

【题分】60分

2018年学大教育高考高频考点测试卷(新课标III卷)-语文解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