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緬甸戰場中美英聯軍為何能把日軍打得滿地找牙?

LIAIHONG


緬甸戰場的反擊作戰是1944年10月30日,此時雙方兵力對比如下:

日軍、

第15軍、28軍、33軍三個軍,總共10個師團又3個旅團空中力量包括1個飛行師團。

中國、

逗留在印度的新編第一軍,包括新22和新38兩個師,以及中國雲南境內的30個輕裝美械師

英國、

參戰兵力並沒有精確的記載,只知道英國的反攻兵力從緬甸北部英帕爾和南部仰光夾擊緬甸

美國、

僅僅是提供支持英中兩國反攻的物資而已,其中以陳納德為總司令的地14航空軍名義歸美國

“英帕爾戰役”

日本加強緬甸的兵力之後才有先發制人戰術,進攻北緬甸反攻的戰略基地“英帕爾”,日軍的第15、31、33三個師團兵力8.56萬其中包括印度解放軍的7000人,保衛英帕爾城中的第四軍團。但是日軍只攜帶3周的糧食和大批牛羊大象,再加上遠離緬甸中部的基地造成日軍補給異常困難(這一點頗像蘇德戰爭中的德軍)。

後勤補給不充足再加上日軍裝備過於原始,火炮以92式步兵炮等小口徑武器為主無法撼動擁有堅固要塞的英帕爾,而英軍的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倫輕機槍組成的火力優勢壓倒了日軍三八式步槍和大正十一式重機槍,英軍也擁有更多的遠程火炮在火力密度上遠超日軍,這是取勝的關鍵。

再加上遠道而來的日軍無法獲得緬甸僅有的日本航空兵力“飛行師團”的空中掩護,失去制空權後的日軍遠不如德軍能打,就像救援“巴斯托涅”的1010空降師一樣,美英聯軍空運了1.2萬援兵和1.9萬噸物資,並對城外缺醫少藥的日軍狂轟濫炸,最終日軍敗下陣來。

“胡康河谷戰役”

自從滇緬公路淪陷之後,美軍投入1萬多人加上中國遠征軍修建一條連接印度和雲南的“中印公路”,而打通經過日佔區的部分就交給了中國的2個遠征軍師和30個美械師,從印度進入緬甸的就是新22和新38師,這支部隊經受了高強度的訓練、配備了媲美美國師級單位武器,士氣高昂的投入胡康河谷戰役,

應戰的是臭名昭著的日本第18師團,這是一個政府圈養的孤兒軍團類似阿拉伯帝國的奴隸軍團,中國兩個遠征軍師圍攻第18師團8個月之久,並在該師團補給線上與救援的日軍第54師團苦戰2月,最終殲滅18師團一半兵力,逃走的第18師團撤回國內一直到戰敗投降。

“密支那戰役”

拿下胡康河谷之後中國軍隊進攻重鎮密支那,美軍也派來麥瑞爾突擊隊空降佔領密支那機場與守備軍114連隊作戰,值得一提的是該聯隊的長官“丸山房安”是整個反攻作戰中唯一自殺殉國的日本將領,這說明日軍開戰之處的士氣和素養已經蕩然無存。駐守緬甸中部的日軍第58師團傷亡慘重逃近泰國叢林後也來了一場類似“野人山”的死亡行軍直到戰爭結束才摸出來。此戰同時英軍第15軍也奪回仰光。

“滇西大反攻”

中國雲南的軍隊雖然沒有完成史迪威計劃的30個美械師訓練計劃,但是依然補充了很多機關槍、卡賓槍、重機槍、重炮、火焰噴射器和反坦克火箭彈,在火力輸出上遠遠超過駐守緬甸任何一支日軍部隊。使用中日美混編武器的20萬中國軍隊發起打通中印公路的滇西反攻,

裝備簡陋的日軍

全殲龍陵、松山、騰衝、八莫等地幾千人的守備軍距離印度方向的遠征軍僅有80公里,也證實這一時期證明中國軍隊只要在裝備上追平日軍,即便是地形不佔優勢也能撕碎日本的防禦,更何況我們獲得美式裝備後火力輸出和遠程炮火均在日軍之上。

並不是日軍戰力下滑,而是中國軍隊快速成長

初到緬甸的中國反攻部隊嚇壞了日本守軍,丸山大佐再給第33軍的求救信中說:“中國軍隊的成長非常驚人,戰術能力和火力均不是2年前的支那部隊”,當時中國軍隊裝備大量美製155mm火炮和60mm迫擊炮,以及數量眾多的美製衝鋒槍和機關槍,裝備水平已經將日軍甩到了原始社會。再加上太平洋戰場戰局急轉直下,大量日軍航空部隊被抽調離開緬甸,日軍唯一一個航空師團僅有飛機50架不到而陳納德統帥的空軍多達1000架飛機可用,兩年前盟軍失去制空權而丟掉緬甸,兩年後在絕對制空權打擊下輕鬆奪回緬甸。

日軍裝備突然落後了


兵器世界


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時候,被英國人坑慘了。等到第二次反攻的時候,確實打的日本人滿地找牙,其實原因挺簡單的。

首先是咱們遠征軍的待遇好了。遠征軍退到印度之後,成了中國駐印軍,開始休整。當時美國人財大氣粗,各種好吃好喝,最好的裝備,本來就是精銳,這下更牛了。

再看看反攻時候的日軍,因為補給線被切斷,吃的喝的用的都非常緊張。尤其是一線部隊,一人一天只有一個飯糰,還不一定能及時供應。那咋辦?找到啥吃啥。

日本隨軍記者自己都說,當時的日軍已經餓瘋了,什麼草根樹皮的,地上的泥都摳了吃下去。吃了不消化,送進醫院之後只能吐血而死。對比而言,此時的中國駐印軍,是按照英國駐印軍的標準來的,至少在吃方面,頓頓肉罐頭是沒問題的。

有這麼一件很有名的事情,當時仗打得比較激烈。一個日軍副官忽然接到報告,說前面好不容易攻下了中國軍隊的一個陣地。

日軍一聽都樂瘋了,趕緊衝過去,想要吧啦一點吃的東西。運氣很好,他們找到了大米飯,不過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都泡在陣地的糞坑裡呢,中國士兵還在旁邊寫著:“日本兵,你餓嗎?那就吃吧。”怎麼辦?吃還是不吃?

餓瘋了啥都能做出來,幾個日軍衝過去把大米撈出來,然後跑到河邊洗了洗,捏成飯糰吃了起來。然後,大家都紛紛跟著吃了。

不僅是這樣,真正打起來的時候,盟軍的飛機先過來炸兩遍,然後各種輕重坦克往前壓,步兵再跟後面掃蕩戰場。日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就連日軍最精銳的18師團,都被直接碾壓。

孫立人將軍就說:“這些狗雜種,審一下他們,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以後都這麼辦。”命令很快就得到了執行,日軍俘虜感受到了中國軍隊對他們的仇恨和憤怒。

(日軍餓的撈魚吃)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駐印軍肚子裡憋了一年的火,終於撒出來了。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就等著衝過去團滅日軍,所以鬥志昂揚,戰鬥力把日本人完全驚呆了,他們不相信這是一年前失敗的中國遠征軍。

不管你信不信,先打的你滿地找牙再說。


七追風


在二戰中的緬甸戰場,中美英三個國家聯合對日軍作戰,沉重的打擊了日軍,但是這場戰役並不輕鬆,中美英尤其是中國方面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對於緬甸來說,對於中國方面來說,是關係到能否打通國際運輸線的關鍵一仗,由於中國當時羸弱的工業,對日作戰中大量的物資都需要依靠盟國的援助,中國國內自產的武器彈藥是無法滿足戰爭巨大的消耗的。對於英國來說,收復緬甸可以徹底消除日軍對於印度的威脅。而美國在緬甸投入的兵力不多,主要依靠中國軍隊,美軍提供空中掩護和後勤補給。

打通滇緬公路對於改善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具有重大的意義,著名的駝峰航線其實運輸量不大,而且主要的物資都是給了陳納德的14航空隊,對於急需的地面作戰武器運量不大。打通滇緬公路,可以使美國海量的軍用物資可以運進中國,從而充分發揮中國充沛的人力資源進而打敗日本法西斯。

中國軍隊在1942年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失利,一部分退去印度。在印度的藍姆伽,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統一編為新一軍,並且接受美式武器和訓練。由於在印度後勤保障等條件沒有什麼限制,所以新1軍非常闊氣,通過駝峰航線回程的飛機運輸新兵,使新一軍兵強馬壯。尤其是新38.22師。在印度方面的英國軍隊叫做中國駐印軍。

這兩個師每師有1.5萬人,各種車輛300輛,騾馬1000匹。105榴彈炮12門,75山炮24門,57反坦克炮12門,37反坦克炮24門,82迫擊炮36門,60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焰噴射器85具,火箭筒108具,衝鋒槍卡賓槍400多支。同時,駐印軍還直轄三個炮兵團,一個重炮團,一個坦克團,一個編有5個營的坦克訓練班,兩個工兵團等戰鬥支援部隊。

而在中國境內,也編成中國遠征軍,準備配合駐印軍。遠征軍原計劃有41萬人,32個師。

遠征軍每個師計劃有1.3萬人,三個團,每個團有82迫擊炮8門,37反坦克炮4門,每個連都有60迫擊炮2門,9挺輕機槍,18支衝鋒槍,5支卡賓槍,9具擲彈筒。應該說,遠征軍雖然沒有駐印軍闊氣,但是相比原來已經是鳥槍換炮了,所以在遠征軍反攻滇西前,遠征軍提出了以火力對火力,以速度對速度的口號,表示已經可以和日軍一決高低。不過遠征軍由於運輸的原因,編制上的火器缺編很大,人員不夠充實,大部分是都沒有到萬人,大部分只有七千多人。

英軍準備投入緬甸的部隊主要是第15軍,第4軍,一共6個師。

日軍在緬甸開始只有4個師團,第18.33.55.56師團,後期增兵5個師團,一共9個師團,其中15軍3個師團15.31.33師團,進攻印度英帕爾,28軍轄2.54.55師團,在緬甸西南部,進攻啊恰布,第33軍轄18.53.56師團,負責滇西緬北作戰。對於日軍來說,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形式已經和上次緬甸戰役時完全不同。首先參戰的中國軍隊已經是鳥槍換炮,並且通過整訓,技術戰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由於後勤補給的改善,實力上有了極大的提高。而且英軍方面,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是重視程度遠遠不是上一次時刻想著撤退了而是要進攻。

而日軍方面,在第一緬甸戰役的得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戰役的突然性,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現在攻守雙方的位置互換,而自身武器落後,後勤不利的弱點就完全暴露了出來。特別是在進攻英帕爾的行動中,日軍15軍的後勤保障工作已經成為了後勤保障不力的典型反面教材,8萬日軍有5萬損失,大部分是由於後勤工作的問題,沒有糧食彈藥的供應,大量日軍餓死在叢林之中。

而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基本全殲了日軍18,56師團,打死41142人,同時重創第2,49,53師團。而自身陣亡31443人,負傷35978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作為抗戰歷史上,唯一一次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戰役還是要我們永遠記住的。


紅色手電筒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前面一個月剛剛觀看了《中國遠征軍》這部電視劇,所以對中國遠征軍熟悉了一點,我來說說我理解的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首先我們第一次入緬作戰是失敗的,其實原因有很多,比如英軍這一位盟友在此期間就經常坑隊友。只有第二次緬甸作戰,我們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我一直認為我們的精銳在同等裝備之下是完全能和日軍一對一較量的,是的,入緬作戰都是我們的精銳,其中有杜聿明的第五軍,孫立人的第新38師,這都是我們的精銳中的精銳。

第二,我們有英美聯軍作為同盟,在武器裝備上,在制空權上,在補給方面,都是不弱於日本的,所以我們擁有了這些,我們就能打贏戰爭。

第三,我們是正義之師,日本是入侵者,我們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包括緬甸,印度的人們的支持。

主要還是我們的部隊能過發揚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為民族解放,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心和恆心不可動搖。

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甸、滇西的反攻作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近30萬中國官兵,不畏艱險困苦,英勇頑強,捨生忘死,雖付出傷亡67000餘人的巨大犧牲,但力勝強敵,奪取了反攻戰役的完全勝利,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等戰略任務,在抗戰史上是最早進行反攻作戰的重要戰役,也是中國最早驅敵出國的勝利之戰,從而為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而且為中國軍民贏得了榮譽,提高了中國抗戰的國際聲譽和歷史地位。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還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從中華民族抗擊外敵的歷史考察,這是1894年1895年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出國作戰,而且是取得最後完全勝利的光輝戰鬥;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考察,這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唯一一次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軍隊共同的對日作戰,是中國與盟國軍事合作的成功範例。

以上就是雯雯的理解,這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聊你的認為,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大家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熱劇


緬北大反攻,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不多的一場戰略戰役級別的勝利,(別噴,臺兒莊,張古山,崑崙關,雪峰山,界牌等,都是戰鬥級別,或戰役級別的局部勝利,並沒出現戰略級別的勝利。)戰鬥最終勝利,遠征軍和駐印軍也是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軍隊陣亡3萬多,受傷3萬多,戰役斃傷日軍4.9人。沒有題主所說滿地找牙那般輕鬆,不要給人“手撕鬼子”一樣的“神通”,那樣也是對先烈的不敬。

能取得這場大勝的原因應該有這麼幾條:

第一,裝備得到極大改善。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特別是中美英開羅宣言的發表,緬北形成三國聯合作戰。美國援助下,參戰部隊全部換裝美式裝備,還增加了大量大口徑火炮和坦克戰車,真正的“鳥槍換炮”了。


第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民國時期,全國受教育的人口不多,全國人口文盲佔八成以上,一般是不徵學生參軍的,投筆從絨者必須是自願,或進軍校,或在部隊中也很快提升或做文官。至44年,日軍兵鋒己至貴州,國統區不得不作深度動員,號召青年學生入伍報國,喊出了這句著名的口號。十萬青年學子,不少補充進了遠征軍和駐印軍中。知識青年加入,能夠更快更好掌握先進武器,部隊戰鬥力提升明顯。

第三,駐印軍經歷了系統的,較長時間的訓練。練兵很重要,很多人只關注戰役過程,往往忽視有戰鬥力的部隊即是打出來的,更是練出來的。訓練時再輔以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抗戰到底的決心。戰力又有很大幅度提高。

第四,戰役歷時一年半,在整個過程中,全程掌控制空權,以前被日機隨意狂轟爛炸而無還手之力,這戰終於讓日軍也嚐到了這種滋味。雖然緬北山區轟炸效果不是特別好,但保證部隊從容調動,行軍。這在抗戰中也是難得的。

日軍在兵力,補給,裝備,空中都無優勢的情況下,利用地勢,工事,打得還是很頑強,這點還是不要否認。


淨月暖陽


主要是當時盟軍和日軍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產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太平洋戰爭初期,盟軍在東南亞地區可謂是損失慘重,但不是兵力問題,主要是由於盟軍應戰不力,缺乏重武器,制空權喪失等等問題。加上日軍當時是士氣正旺,兵員作戰能力也比較高,戰鬥力很強,因此才會有盟軍在戰爭之初的大潰敗。

而到了戰爭後期的反攻時,盟軍已經佔據了決定性的優勢。先是重武器方面的優勢,盟軍強大的航空力量已經控制了東南亞地區的制空權,不僅能給部隊提供作戰情報,還能直接打擊日軍。同時,盟軍當時在火炮。裝甲車輛。步兵輕武器等方面均佔有決定性的優勢。

此時,日軍方面不僅喪失了制空權等,作戰主動權也失去了,陷入了被動防守的局面。而此時的日本兵員素質也有很大下降,很多都是一些訓練水平低下的新兵,再加上日軍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根本就不是盟軍的對手。

不過這只是整體情況,由於日軍處於防守,因此很多時候能憑藉地理優勢佔據優勢。比如在松山戰役中,日軍幾乎挖空了松山,有完備的地下掩體和作戰工事,極大的抵消了盟軍的優勢,最後擔任總攻的中國軍隊傷亡要比日軍多很多。


戰爭之王


緬北野人山的拉加蘇高地戰鬥,日軍一個聯隊歷時50天不能攻破新38第112團兩個營的陣地,傷亡近千,聯隊長丸山大佐在報告中驚呼:“敵人的變化是驚人的,希望引起司令官閣下的重視”!

火力,能讓“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隊滿地找牙的只有火力。1944年的緬甸反攻戰役中,盟軍以絕對優勢的火力徹底讓日本軍隊崩潰,美英不提,僅以中國軍隊為例:



駐印軍“X”部隊,轄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全副美械裝備,訓練用子彈遠超所有老兵之前抗日七年消耗的彈藥總和,步炮比例達到驚人的三比二,火力配備達到發達國家的A級標準,全部由美國教官輔導。

達羅戰役,駐印軍戰車團一次出動270輛輕重坦克和90輛裝甲車,鋼鐵洪流完全碾壓日軍第18師團,將師團司令部內參謀長獺尾少將以下數十名軍官軋成肉泥,師團長田中新一及時逃跑僅以身免,連師團關防大印都被新22師繳獲。



八模戰役,中國駐印軍的基本戰術是:先以盟軍飛機轟炸,再以坦克掃蕩,最後才是步兵衝鋒,將八模整個城市炸成一片廢墟,日軍意志幾近崩潰,屍橫遍野,70多傷兵集體自殺。以中緬印戰役第一階段的5個月作戰結果為例:日軍第18師團傷亡10800人,而駐印軍僅傷亡7000餘人,比較一下抗戰八年各戰役的中日軍隊傷亡情況,就知道“X”部隊換裝後的強大火力和戰鬥力。

在雲南準備反攻的則是中國遠征軍“Y”部隊,計有實現美式裝備的第六軍、第八軍、第五十四軍等部共20萬大軍,以衛立煌為司令官。每個美械軍新增一個105mm榴炮營;每師新增一個75mm山炮營;每團新增一個戰車防禦炮連(四門);每營新增一個迫擊炮排、一個火箭筒排、重機槍一個連(六挺);每連配齊輕機槍9挺,“湯姆遜”衝鋒槍18支,六零迫擊炮6門。



史迪威將軍就評論說:如果中國士兵的武器裝備達到或超過日本人的標準,打敗他們不成問題。甚至為了保證“Y”部隊的山路運輸,美國人從印度直接空運1200匹良種騾子到雲南。

美英盟軍的絕對空中優勢也是中國兩支部隊戰無不勝的重要因素,由於太平洋戰爭的慘敗,在整個緬甸上空,日軍第五飛行師團僅有50架飛機可以出動,而陳納德的“飛虎隊”就投入了500架作戰飛機,尚不計英國遠東空軍的力量,所以整個中緬印戰場上空幾乎是盟軍飛機的天下。


度度狼gg


感謝閱讀頭條號《歷史很好玩》。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一直給人以嬴弱和不堪一擊的印象,但是中國軍人在緬甸戰場上的鐵血表現一改以往的負面形象。實際上,這種大反轉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中國遠征軍、駐印度軍隊和美英聯軍經歷了一個從敗到勝的轉變,滇緬公路保衛戰鎩羽而歸,也曾造成重大的傷亡。當時,後來在愛國主義的激勵下,10萬學生參軍抗日,軍事素質有了極大的保證。其次,以史迪威將軍為代表的美軍高級將領高度重視對中國軍人的訓練,高標準嚴要求,據稱訓練用的子彈都要多於國內抗日使用的彈藥規模。坦克、裝甲車等美式軍械大量裝備部隊,步炮比高達三比二。軍機的數量甚至成中美英的壓倒性優勢,日軍只有挨炸的份兒。杜聿明第5軍,孫立人的新38師,廖耀湘的新22師等部隊,都是王牌中的王牌,精銳中的精銳。第三,緬甸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和掠奪,深惡痛絕,因此對於中美英軍的正義之師表現了極大的支持,可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歷史很好玩


緬甸戰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時間為1942.2--1942.8;第二階段時間為1943-1945。

第一階段在緬甸作戰的主要是英軍和中國軍隊,美國軍隊沒有參與,只是讓史迪威當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1942年中國政府應英緬當局的邀請,同時保衛中國抗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英政府出於共同的目的保衛緬甸,中國政府派出了中國遠征軍第一路10萬人入緬作戰。由於英國並不真心保衛緬甸,只是把遠征軍當成它們後撤印度的後衛,加之令出多門,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中國遠征軍一部分敗退野人山回國,一部分去了印度。


第二階段主要為中國軍隊和美軍。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被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美國的史迪威在印度借了英軍的一塊地方訓練中國軍隊。經協商,英軍將印度的蘭姆伽劃給了中國駐印軍,武器裝備和後勤全部由英軍提供,美國則提供軍事教官。在美英的幫助下,中國駐印軍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均優於日軍。

1943年中國駐印軍開始實行緬北大反攻,主力為新一軍和新六軍,軍長分別為孫立人和廖耀湘。由於中國駐印軍全部裝備美式裝備,同時美軍提供空中支援,制空權掌握在盟軍手中,加之中國軍隊全部由美軍訓練。中國駐印軍在武器裝備、後勤運輸、制空權、戰鬥力和活力方面均優於日軍,日軍怎能不敗呢?


歷史軍魂


在戰爭初期中英美聯軍並沒有打敗日本。

日本軍隊由於受到忠君愛國思想的洗腦,在武士道精神的引領下,在戰爭前線的作戰意識十分強烈。再加上當時日本控制了東南亞的空海,雄赳赳,氣昂昂,一時之間不可阻擋。日軍一向重視叢林作戰,在緬甸的雨林中穿梭起來,十分得心應手。日本一向都是遠離本土作戰,他們形成了獨特的一套後勤補給體系,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對後勤補給的依賴程度不高。

而英國軍隊就不一樣,當時的歐洲戰場打的不可開交,英國根本就沒有精力來管緬甸戰場,再加上英國在東南亞的根本利益是印度,只要沒有人動印度這塊地盤,英國人也不會動用真格。大部分參加緬甸戰爭的都是英印軍,印度人一向懶散,他們的戰鬥意志和作戰經驗遠不如日本。雖然英國給英印軍的裝備都是不錯的,但緬甸的地形和植被都不適合開展重裝備作戰。關鍵在於二戰前期英國戰線拉的特別長,領導階層只能顧主要的在遠東地區選擇了印度,緬甸被暫時放棄了,表面上看起來是有所損失,但實際上減輕了英軍的戰略負擔。

雖然英國軍隊的戰鬥意志不強,但他的隊友中國軍隊戰鬥意志絕對不弱於日本,而且中美英聯軍是反法西斯的正義軍隊,在當地得到了緬甸人民的支持,中國派出了將近三十萬士兵奔赴緬甸戰場,死傷慘重。再反過來看日本軍隊,貪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在戰爭前期雖然佔據優勢地位。但由於其戰線拉的太長,主要兵力被中國死死的牽制住了,到了戰爭後期不免捉襟見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