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慈禧太后在臨死前沒有毒死光緒,歷史將會怎樣發展?

面朝大海2512825




第一,清王朝內憂外患,民心盡失

慈禧太后死於1908年,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徹底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只要列強們一發怒,白花花的銀子和大片領土便收入囊中,清廷完全喪失了天朝上國最後的一絲尊嚴。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清王朝漸行漸遠。孫中山等一批有志之士已經深刻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的唯一出路,就是埋葬清王朝。無論慈禧也好,光緒也罷,已經無法掌控局勢,這是大勢所趨,個人認為他們死了倒也好,免遭亡國之恥。



第二,光緒的個人能力值得懷疑

光緒從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下長大,終其一生都是慈禧手中隨意擺佈的傀儡,造就了他懦弱膽怯的性格。1908年的清王朝風雨飄搖,大廈將傾,此時若要扭轉乾坤,迫切需要一位具有雄才偉略,太祖武帝之風的鐵腕帝王橫空出世,光緒的能力顯然遠遠不能達到如此高的要求。光緒搞的那個戊戌變法,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心腹上位,佔據朝廷重要職位,向慈禧奪權而已,真正為大清國祚著想的成份少之又少。我認為,與其盼著光緒上位,倒不如指望慈禧活的久一些,雖然這個老妖婆把中國搞得烏煙瘴氣一團糟,但最起碼還能多少鎮的住那些心懷鬼胎的軍閥。



第三,地方勢力坐大,中央無法遏制

1900年的東南互保協議充分說明,清廷已經威信掃地,地方勢力逐漸坐大,公然反抗清廷,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此時,地方武裝已經逐漸開始軍閥化,中央面對這樣的局勢已經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東南互保甚至密議,倘若北京失守,光緒和慈禧遭遇不測,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由此可見,中央詔令猶如廢紙一張,清王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即使光緒有幸不死,也將是一個亡國之君。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哪怕就是慈禧臨死前宣佈把權力完全過渡給光緒,大清也該亡了,因為此時的清朝已經爛到根子了。

1908年的大清是個什麼情況呢?早年銳意變革的幾個洋務大臣全都嚥了氣,張之洞也罹患肝癌,中央唯一能辦點事的大臣就是袁世凱。而作為和皇帝血緣最親近的異母弟弟,載灃去了趟德國帶回來的經驗不是富國強兵,而是皇族要控制所有大權。



因此,儘管慈禧太后迫於壓力,要九年立憲、改革官制、設置內閣,但是這個時候大清的人心已經散了。旗人以為把權柄抓在自己手裡面,就會讓“漢人勢孤”;實際上背後,卻是旗人勢孤了。



平心而論,慈禧雖然擅權而且自私,但她卻是唯一一個把滿漢關係平衡的相當不錯的統治者。她一嚥氣,光緒就能做的更好嗎?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光緒肯定不會做的更好。早在十幾年前,光緒親政的時候,一場失敗的甲午就已經證明了他的執政能力。而戊戌變法的急功冒進和過分左傾,也證明了他的性格實在不是一箇中興之主應該具備的。這樣一個君主,能不能坐穩江山都未可知。中興那個已經沒幾年的大清?別做夢了。



青言論史


光緒會理所應當的重掌皇帝大權,繼續他的變法活動,最多可以讓清政府多苟延殘喘幾天,無法挽救大清王朝,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註定了光緒皇帝也無力迴天。

一、慈禧的作死,導致了各地的總督等大佬不在怎麼聽清政府的話了,清政府名存實亡。由於清政府的對外作戰的失利,以及地方勢力做大,清王朝對各地的統治能力減弱,甚至到了名存實亡,比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實力最雄厚的東南五省,搞了一個“東南互保”,直接撂挑子,不參與戰爭,可見清王朝對各地的統治早已經不行了,更不用說光緒的手段還不如慈禧,更不行了,沒有地方支持,就是無根之浮萍,早晚滅亡;

二、時機已失,民心喪失殆盡。實際上在1900年之後,清政府背信棄義,出賣義和團,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喪失了民眾最後的支持,民心喪失殆盡,“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民心,就等著滅亡吧。

三、革命黨在全國風起雲湧,晚晴政府的昏庸無能,徹底讓民眾死心了,革命黨致力於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即使光緒掌權,也無法阻擋,不是你死就我亡。

四、清政府已經被地方架空,已經沒有自己的兵權,沒有兵權,就沒有政權,辛亥革命後,清廷無兵可用就是做好的例證,各地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眾叛親離,特別是袁世凱的反水。

五、大勢所趨,光緒皇帝也無力迴天。1900年後的清末新政就是當年戊戌變法的翻版,由於時機已失去,在加上清政府皇室的貪婪和欺騙,最終以失敗告終,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由此可知即使光緒掌權,也無法變法成功,挽救清王朝,最多比宣統強一點,讓清王朝對苟延殘喘幾天。

總之,即使光緒掌權,由於清政府已經爛透了,也無力迴天。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1908年,清政府兩名重要的人物——光緒和慈禧,相繼離世。慈禧不希望光緒執政,所以野史認為,是慈禧在臨死前命人害死了光緒,而後來的醫學證明,光緒確實是死於砒霜。那麼如果光緒不死那麼早,會不會挽救大清呢?


光緒作為清朝歷史上第11位皇帝,在位34年,但是,事實上,他四歲登基,前14年未成年,慈禧和慈安兩個太后一直都是垂簾聽政,光明正大的干預朝政。而後二十年,大權依然被握在慈禧手中。

光緒皇帝雖然主持戊戌變法失敗,但是,他具有時代精神,不甘與清政府繼續封閉下去,因此,後世經常把他和同治皇帝並稱“同光中興”,他是一個想做事,卻處處受到阻礙的人。


但是,即使他不被害死,慈禧也早就死了,那麼也不會挽救沉睡的大清。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事。憑藉一己之力,即便是再厲害,也無力迴天。再加上光緒本來就性格柔弱,並沒有彼得大帝那樣的魄力,很難雷厲風行,所向披靡。而且,當時的帝國主義,會在中國逐漸變好的時候,不斷干預,造成阻力。所以,光緒是不能救大清的。


歷史密探




或許被慈禧毒死,於光緒皇帝來說,也不算是最壞的結局。

如果光緒不死,那麼大清的亡國之君,就不會有溥儀什麼事了,這個沉重的歷史重任就會落在光緒帝身上。


慈禧太后死的時候,大清已經不是戊戌變法時候的大清了。戊戌變法失敗後,經歷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懲治義和團和朝廷戰犯的事件,清朝不但賠了四億兩白銀給八國聯軍,最重要的是,於內於外都已經威信掃地。

在向十五國發起宣戰時,富饒的南方諸省概不奉詔,大清的皇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隨後為了穩定局面,慈禧太后不得不啟用亂世梟雄袁世凱,要知道袁世凱從來就沒有什麼所謂的信仰與忠心,他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乾的都是些投機取巧的自私勾當。



到慈禧太后死的時候,維持著大清殘軀不倒的兩大重臣李鴻章和榮祿都已經先後去了。清末能夠制約袁世凱的三大人物都不存在了。光緒帝在袁世凱心目中原本沒有什麼地位,而且慈禧太后辭世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的武裝革命已經鬧的如火如荼,即便光緒復出也必須倚仗袁世凱的北洋軍和警察部隊。


如果光緒想不計後果除掉袁世凱,那麼大清的滅亡就會提前,袁世凱考慮到光緒對他的仇視必然會提前做自保計劃,不會等到光緒帝在朝堂上關起門來收拾他。袁世凱既不是李鴻章也不是張之洞,忠君愛國那些虛名他根本就不會在乎。

所以,即便光緒帝不死,最後也會在政治亂局中把大清帶向滅亡,而且以光緒帝的性格和骨氣,大清的滅亡方式還不會那麼體面。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袁世凱事實上已經是手上牌最多、權力最大的人。


謝金澎


從古至今,除非你想做一個商紂王一樣的昏君,不然你不可能想做啥就做啥的。中國大部分歷史就是一部王權、相權、外戚和宦官等多方爭權奪利的歷史,漢代如此、唐代如此、宋代如此、明代亦如此。這些明爭暗鬥幾乎都沒有勝利者,很多勝利者都是還沒笑盡興就被新的政治勢力所消滅,箇中慘烈並不亞於刀光劍影的戰場。


&封建社會的仕途就是一場生死搏殺,失敗者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九族皆滅。

再來說光緒,光緒在位三十多年,仍然是一個政治上的弱者,他身邊的擁躉只有同樣在政治上不成熟的六君子(連袁世凱的野心都看不出來)。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六君子政變成功,估計也是大力發展西學,重視文人,重用漢族官員等一套李鴻章用過的老路子。關鍵的一點,他們能動八旗人的利益蛋糕嗎?手裡沒有軍隊指揮權,面對腐朽的清庭既得利益者,他們沒有動刀大換血的勇氣。然而軍隊在袁世凱手裡攥著,分分鐘還是會要了光緒的小命。
&笑到最後的袁世凱,同樣也沒能落得個好下場。


可以說,光緒皇帝相信梁啟超、康有為(以後的事實證明其為典型的政治投機分子)等也是無奈之舉,這就決定了他的失敗。乃至到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要六君子救他,然而六君子毫無頭緒,然後所託非人,被全體出賣,對於國內政治環境的認知幾乎到了幼稚的地步。僅僅憑自己的想當然和一腔熱血,不僅把光緒弄得灰頭土臉,也把譚翤同等人弄得英勇就義。


&慷慨赴死的譚翤同

所以說,光緒就算是單獨管理清朝,面對外憂內患,已經被八旗子弟掏空的大清,他也是無能為力的。戊戌六君子同樣空有政治熱情,卻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同樣是挽救不了搖搖欲墜的清朝。不說別的,他們的新政能不能為既得利益集團接受還是個問題。戊戌變法不就是動了一些人的蛋糕而失敗的嗎?光緒的新政基本上等於一紙空文,無法下達到地方的。


&被架空的光緒不可能成為中興之君

一個政令如何不變樣的推行到地方就讓古今名相大傷腦筋,一直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當年推行青苗法,不就是因為下面執行走樣,換著法的讓一個利國利民的青苗法變成了斂財的工具,而讓王安石最後身敗名裂的嗎?
&倔犟的一代名相王安石


風雲說收藏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歷史可以改寫。那麼慈禧死後重新執政的光緒,一定是先殺了袁世凱,然後整治軍隊,由於光緒在對外政策上主張用強,而不是一味退縮,建立強大的軍隊,鞏固自己的統治是光緒最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重啟“變法”。光緒會重啟“戊戌變法”,這是一定的。

之後,由於光緒的幕僚中“旅日派”較多,如變法成功,中國社會的發展有可能類似“二戰”前的日本。皇帝是最高領導者,之下有首相和內閣等機構。中國就不會出現之後的軍閥混戰的局面。如變法不成功,光緒會再次被廢。

隨著歷史發展,清朝滅亡是遲早的是,但如光緒變法成功,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強大的中國,從而免受近代國列強的侵略和掠奪。

歷史重來,我們還是珍惜今天的每一天吧。


閒散的獅子




如果光緒繼續當皇帝,可能會進入君主立憲制。但是,改變不了大清命運。原因是這樣。

第一,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當時最好的時機已經被慈禧破壞,等慈禧去世,國情不一樣了。




第二,時勢造英雄。

當時內憂外患,需要一個像英雄一樣有魄力,號召力,果斷的人物。光緒不夠果斷和魄力。

第三,立憲制。

大清後期,腐敗和落後,甲午中日海戰的慘敗都讓人對大清沒有信心。所以,即使推行君主立憲制,能改變多少?還是未知數。

第四,戊戌變法後的民心。

戊戌變法後,許多精英和民心都希望有一種新的政治格局和模式改變命運。連梁啟超先生也放棄君主立憲制。



第五,袁世凱。

袁世凱和光緒的恩怨很深,光緒沒有死,會和袁世凱的進行博弈。勝了還好,敗了,結果一樣。

第六,歷史的進程。

歷史的進程說明了,只有更先進的制度才可以救當時的中國。


大飛熊騎士


歷史沒有假設。

也沒有如果。

孫中山的毛澤東的存在不會因為光緒有沒有而存在與否。

戊戌變法之前,中山先生已經開始了革命,並組織了多次暴動。


桃花一簇開無主


我認為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中國很有可能效法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袁世凱奪權及軍閥混戰。



1:首先光緒重掌政權的權力環境基礎有利於改革真正變成君主立憲政體。

我們看此時的大清跟日本明治維新前的權力結構其實很像,慈禧掌權長達近半個世紀,兩代皇帝基本上只有名無權(甚至包括後來的小皇帝溥儀),與日本天皇長時間無實權基本一致,這個的好處是真正實現皇權還政之後,皇帝會迫於現代改革民意需要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拼命恢復一人高度集權,會分一部分權力給新成立的內閣。(皇帝本來沒有權力,獲得有限權力對於皇帝本人而言也是一種得利,而分出部分權力給新成立的內閣也有助於統治階級和維新派的權力結構平衡,畢竟大家都是奪的慈禧死後的真空,光緒的改革本來也有這兩種意圖,希望藉助改革獲得一定權力,奈何自己鬥不過慈禧),所以內閣的成立很有可能擁有環境基礎。而作為慈禧高度集權一代老人,她是不會想要分權的,即便分權她會想到自己慢慢失去權力之後的下場會不好。

2:光緒本人已經在東西方政治圈豎立了,年輕開明,銳意進取,支持民主改革救國的個人皇帝IP。



通過維新變法,光緒雖然被廢,但是支持改革變革的開明名聲卻傳播於東西方,如果慈禧此時能還政於光緒,光緒可以利用這個軟實力重新凝聚全國支持改革的政治力量及民心,相信革命黨的市場會大大縮減,同時也會得到西方支持,革命黨海外的大本營估計也翻不起浪。同時光緒有區別於慈禧的改革激情和雄心,康有為梁啟超及光緒經歷這麼一番折騰相信也會開始走上成熟的政治道路。他的動力大概會來源於延續大清政權,而暮年的慈禧已經沒有意義,作為一個集權著她此時只能顧及自己完全失去權力後的下場,所以當光緒激進改革想要徹底奪權時她選擇了政變重奪權力。

3:對於慈禧死時的大清仍有一定的時間窗口。

要知道慈禧死時,雖然清朝已經有分崩離析的傾向,但中央政府因為不斷改革強化的軍事力量仍然牢牢掌握著大局,而且袁世凱一人獨大的局面會被光緒穩住,有光緒在袁世凱估計也不大可能會成為眾望所歸,而清廷後期的徹底崩潰主要由於小皇帝無威信,而立憲改革卻久拖未決,才最終激起民變。如果光緒重新掌權勢必啟用維新派掌權,真正開始舉國的變革,而不是那一幫王爺計劃一個假時間弄個假內閣因小皇帝的真空爭權奪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