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現代軍艦和輪船上的水密隔艙是哪國發明的,原理是什麼?

手機用戶79344829963


首先肥鵝要很驕傲的說水密隔艙技術是咱們華夏民族發明的。水密隔艙是一種用隔艙板將船隻分隔成幾個獨立得艙室的技術。據考證,該技術最遲在中國唐朝時已經出現了。這一技術是用鉚釘將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增加了船體的橫向強度。實際上隔艙板也起到了船骨的作用。它的出現不僅使造船工藝得到了簡化,而且還進一步得加強了船體的牢固度。這就使船舶的抗沉能力得到了加強,因為行駛中的船隻一旦發生觸礁事件導致船體進水時,海水只會倒灌進入損壞的隔艙,而不會影響到其他艙室,最壞的情況也會使船舶不至於馬上沉沒,能夠留給船員一定的時間進行施救或逃生。由於分艙的設計,使船舶可以根據不同的貨主進行貨物的分裝,這樣不但提高了裝卸效率,而且還有利於貨物的管理。

以泰坦尼克號為例,其隔水艙結構清晰可見

時至18世紀末時,這種水密隔艙技術引起了歐美人的重視。1787年,本傑明·富蘭克林擔任美國郵政局局長期間,他在與法國往來的涉及郵船計劃的書信中,建議採用中國的水密隔艙技術,他還寫道“對於乘客將是一種莫大的鼓勵。”1795年,英國海軍將領本瑟姆在改造英國軍艦時就採用了這種技術。當時英國人誤以為是他發明的,而他不敢將此據為己有,便公開聲明:

“這是今天的中國,也是古代的中國實行的。”

造船過程中拍攝的隔艙結構

至此,中國人發明的水密隔艙技術開始在歐美傳播開來,並隨後普及到全世界。直至今日,儘管造船材料從傳統的木材更新為了金屬,但無論是載重量達到65000噸巴拉馬型船還是載重量高達17.5萬噸的海上巨無霸——好望角型船,亦或是能夠潛入海下數百米深的潛艇,其內部結構仍然採用了咱們中國人發明的水密隔艙技術。

現代潛艇的隔艙結構刨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