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國風之唐詩成語篇(四)——李白之仙風道骨:誇我?這就對了!

【成語】仙風道骨

【釋義】骨:氣概。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出處】唐·李白《大鵬賦序》:“餘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

國風之唐詩成語篇(四)——李白之仙風道骨:誇我?這就對了!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劍南道綿州昌隆的清廉鄉,一個五歲的孩子在他父親的指點下,開始發矇讀書。這孩童的母親在懷他時曾夢見長庚星,所以他一來到世間,父親李客就給他取了一個簡單而明亮的名字:李白。小李白天資聰慧,他認字快,讀書也快,幾乎能達到過目成誦的地步。十歲時,他已讀遍諸子百家,並逐漸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十三四歲時,便可出口成章。在讀書之餘,李白不安分的一面就表現了出來,他喜歡四處遊玩,特別喜歡到離家不遠的那座匡山上去。在李白十五歲時,父親就開始讓他在匡山腳下的大明寺裡讀書學習。

匡山環境清幽,李白在這裡不僅系統地讀了《詩經》、《楚辭》和“樂府”詩歌,還常常在美景面前詩興大發,創作了大量詩賦。李白也喜歡跟寺裡的道士學習劍術,似乎他骨頭裡就有俠客的成分,他學起劍來總是得心應手,進步神速,以至連教他的道士也常常自嘆不如。

國風之唐詩成語篇(四)——李白之仙風道骨:誇我?這就對了!

李白在吟詩和練劍時,腦中總會生髮出一些奇幻的想象,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救世者,是一個世外高人,一個隨時可以展翅高飛的大鵬鳥。十七歲那年,聽說匡山深處住著一位年已過百的老道士,於是他就翻山越嶺去找那個叫“戴天觀”的地方,最後沒有找到,他很是失望:“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一日,李白突然發現寺裡新來了一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道士,小道士眉清目秀,很是健談,李白就主動和他接近。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小道士姓元,名宗林,號丹丘,他說他認識那個名叫司馬承禎的道士高人。元丹丘跟李白說了很多外面的奇聞,李白聽了,心動了,他有了離家遠遊的強烈衝動。

國風之唐詩成語篇(四)——李白之仙風道骨:誇我?這就對了!

十八歲,李白開始行動。他第一站去了梓州,在那裡他遇見了隱士趙蕤,並拜其為師,學習劍術、道術和《長短經》。在讀書學劍之餘,李白還順便跟趙蕤學了點馴鳥之術。二十歲那一年,李白離家鄉,來到成都。春天,他見到了來此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許國公蘇頲,通過交流,蘇頲對李白讚賞有加,鼓勵他繼續深造。

趙蕤的教導和蘇頲的鼓勵,使李白信心大增,在登遊峨眉山後,李白又到了渝州,並帶著詩作去拜見渝州太守李邕。令李白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邕竟然對他的詩作一點也不感冒。初次受到冷遇的李白一氣之下就寫了一首《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小看我李白?輕我年少?我是待飛的大鵬鳥你知道嗎?哼!這年冬天,李白又回到自己家鄉,一賭氣又在匡山閉關“修煉”三年。

國風之唐詩成語篇(四)——李白之仙風道骨:誇我?這就對了!

等到二十四歲那一年,李白做出了“仗劍辭國,辭親遠遊”的決定,他要出蜀了。他口吟《別匡山》,唱著《峨眉山月歌》,乘船而下,一路向東,出了巴東,來到了古老神秘的荊楚之地。在江陵,李白意外地碰到了好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訴他一個好消息:那個資深老道司馬承禎這幾日就在江陵。天降機緣,豈能錯過。李白立即動身去尋找司馬承禎的住處,最終有了這次具有非凡意義的會面。

李白見到司馬承禎,自然是十分喜悅和激動。司馬承禎看見到訪的這個年輕人儀表出眾,談吐不俗,禁不住發出如此讚歎:“仙風道骨,可神遊八極之表”。兩人相談甚歡,彼此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司馬承禎離開江陵後,李白回想相見情景,越想越覺得司馬承禎就像那個《神異經》中的“希有鳥”,而自己就是“大鵬鳥”,興奮之餘,靈感頓來,他拿起筆鋪開紙,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一揮而就。

於是,在後人的心中,“仙風道骨”就成了大詩人李白的標誌性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